林晓亮
(锦州市古塔区教师进修学校)
一以贯之,即将“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观,贯穿课程、课堂、教研、培训、管理的全过程。三维同框,即顶层设计、基层执行、督导评估,三维同框;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基层学校,三维同框;两级教研、质量监测、双名工程,三维同框。战略布局,精准施策,让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让每一个家庭都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了顶层设计,通过深化教育改革,才能提高教育质量,践行现代教育质量观。要把顶层设计落细、落小、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才能使教育质量观落地。
2018年春季开学伊始,古塔区教育局主管教学的副局长带队,由教育股、区教师进修学校全体学科教研员组成视导检查小组,对全区各校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调研视导。检查小组遵循“挖掘亮点、查找问题、整改提高、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学校工作把脉问诊,寻找改进方向。本次视导历时23天,听课246节,深入了解各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情况,学校的课程体系构建、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同年12月,古塔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古塔区教育局,依据《教育督导条例》《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锦州市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规范管理评估方案》等文件精神及各部门学期初工作计划,对区属中小学再次进行督导、调研、视导。本次工作流程通过校长汇报、主题活动展示、查阅查看资料、个别访谈、反馈交流等环节进行。
通过平时过程性资料的记录、主题活动的展示,推进涵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教育学生扣好人生每一粒扣子的德育工作新格局的形成和完善;强化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及教研等教学环节的管理,肯定、鼓励教研部门精准引领指导,促进实效高效,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守住关口;以“三字一话”为牵动的教师基本功训练,新教师、骨干教师培训等工作常态运行,长抓不懈,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机制。
督导、调研、视导,即是对已开展工作的梳理和反思,也是对下一步工作的勾画与设想。有了科学的顶层设计、强劲的执行能力、跟进的督促指导,使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落细、落小、落实,使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努力让每所学校、每位教师、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感。
我们秉承课程综合育人的课程理念,展开“稳中求进,务实求真,协同促进,凸出重点,讲求方式,有效落实”的整体布局,遵循“视导- 跟进- 示范,不断提高抓落实的质量”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教研部门的服务和支撑作用,落实《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修订)》《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统筹、整合、完善国家、地方、校本课程,践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地方课程综合化建设,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发”。
2018 年11 月,古塔区教育局主管教学的副局长、教育股股长、进修学校校长、教研部负责人到保二、站四、站二三所小学,针对锦州市中小学课程文化建设“区域特色和学校品牌”工作进行深入指导。
2019年5月,我们以“保二小学、站四小学、站二小学”三所学校为“古塔区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汇报现场,引领、促进学校领导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的提升,改进课程实施,强化课程综合育人功能。
保二小学的“大爱·向未来”课程,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从学科实践到多学科整合、融合,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以德育课程系列化、学科课程高效化、校本课程个性化、特色课程品质化、微型课程持久化,通过充盈、优质、高效的课堂文化将“双基”“三维目标”根植于心田,形成学生的能力、核心素养。
以保二小学为现场召开古塔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成果展示会,强化德育课程,落实德育纲要,推动我区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践行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新发展理念工作的全面开展。
“大爱·红色辽沈”主题课程探索与实践,牢牢把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方向,将课程内容与知识技能、学习经验、学习方式、学习资源,有效整合,探索解决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功能的关键性问题,使教师勇于创新,直面问题与挑战。
站四小学的“M”课程,分为“立德美课程、益智美课程、塑美美课程、网络美课程、开放美课程”五大板块,以学科素养课程、人文积淀课程、特色必修课程等十一个系列,实现以美育美、培育全人的教育目标。
我们通过对10%学科实践活动课的体验、探究,引导教师完善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既有接受式学习,也有发现式学习。站二小学以培养“身体健康、心理健全、知识扎实、见识广博、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学生为目标,以“聚焦核心素养,实现跨界整合”为课程理念,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地方课程综合化建设,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发”为课程策略,统筹、整合、完善“五悦”课程体系。成果展示会向我们展示了多种多样的实践课程。
1.夯实区域教研
跟进教学,月次教研;问题导向,精准教研;“常规·订单式”视导,引领教研,夯实区域教研。常规性的调研视导难以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鉴于此,为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的“研究、指导、引领、服务”职能,我们创新了视导调研方式,尝试开展订单式沉浸调研。教师进修学校列出可提供的培训项目,基层学校结合自身发展,提出视导申请,进修学校依据工作实际,选定1- 2所学校进行为期两周的订单式视导。通过这种视导检查、跟踪指导,旨在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校本教研的指导力度。
借助“常规·订单式”视导,教研队伍行走在教研客户端,跟踪指导,服务终端。教研员对教师的指导的指向更加清晰,从起点到终端,“备课- 上课- 交流- 再上课- 再交流- 教学反思- 教研主题- 科研课题”,直面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摸爬滚打,共同探索教育教学的有效方法,共同进步提升。
2.创新校本教研
深化高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创新校本教研。
通过保二小学语文教研组“高效课堂模式下的校本教研及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将教学模式解读、集体教研展示、高效课堂讲学、教学课例展示、教学反思等环节为全区教学领导、骨干教师观摩、引路,从学法指导、义教课改到深化课改,从二维(双基)、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到学科核心素养,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将“三环六步”语文高效课堂模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探究课堂上学生如何高效促进语文的习得。
我们通过高效课堂教学大赛,展现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精进的教学技艺,诠释高效课堂的目的、意义和效能,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可借鉴的成型案例,加快高效课堂研究与实践步伐。
质量监测是指对学生学业质量的监测。过程性监测与结果性监测相结合,探究教、学、评联动机制。
1.结果性监测
近两年,我们对区内六年级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进行了统一检测。这次抽测,从命题到监考,过程严密,组织严谨,要求严格。检查不是目的,关键是发现问题,进行整改。考试结束后,学科教研员要在下学期开学初的教导辅导中进行详细的卷面分析。上半年按照市局要求,我们认真组织三、六、七年级抽考工作。采取全区轮换监考、统一阅卷方式进行。整个抽测过程规范、细致、严谨。检测后,教研员及时针对检查结果进行全面质量分析,为下学期的教学指导做好准备。
2.过程性监测
几年来,我们加强过程性督查,把提高学生学科能力作为常态工作常抓不懈。比如,我们把语文学科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夯实。学期初,在计划中明确阅读能力培养的指导性意见;学期中,积极组织基层学校参加“省阅读教学经验交流会”,并及时召开座谈分享体会。在此基础上,要求各校制定本校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方案,教师进修学校于学期末进行督导检查。
我们重点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英语的阅读能力、科学的动手能力进行了考查。其它学科在教师进修学校的的总体要求下,学校依据自身实际制定考核方案自行考查,教研员随机督查。这种督查方式,考查面更广泛、考查过程更具有真实性。评价结束后,教研员组织学科教师进行交流、反馈、总结。
3.倡导教、学、评联动
即教学、学习、评价围绕着共享的“教学目标展开”,打造“成长课堂”。即“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展开”的过程、“评价任务”的设计,协同聚合,立体推进,将学习过称、学习结果、学习成果相结合,既有实时学习效果、时段学习结果,又有终结性学习成果。
学生“花期不同”“智能类型不同”“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同”,学习成果是学生经历了真实的学习过程而留下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核心素养。所以教研员在指导建立多元、发展性评价时,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学过程与日常性评价紧密相连,即评价也是学习过程,通过教、学、评交融一体,保障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目标指向落地,改变了因长期的终结性考试而造成的低效课堂存在的三维目标不能完全实现的问题。
教育质量的提升,教师是关键,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质量提升的支撑和保障。积极打造“双名工程”,以我区名优校长和名师工作室为牵引,不间断开展教师读书、送教到校、青蓝工程、区域研讨、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等活动,充分发挥能动效能和辐射作用,创建优质的古塔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