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3-03 23:17刘基琴
关键词:文明意识时代

刘基琴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体现出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生态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提升的重要因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专题研究,对回答我国所面临的这一时代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是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认识的教育,对于大学生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尤为重要,对于形成健康、文明的和谐社会发展方向具有积极的作用。高校应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态素养,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一)国外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瑞典于1968年首次向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ECOSOC)建议召开联合国会议,以关注与环境的人类互动。1969年大会第2398号决议决定在1972年召开一次会议,并授权一组来自联合国秘书长的报告,建议会议着重“刺激并提供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在环境问题上采取行动的指导方针”,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美国大学生的生态素养教育起步早、成效快而且规范有序,是世界各国学习和仿效的对象。日本的生态文明教育是由学术界最先提出来的,通过民间的力量促使政府出台生态文明法律政策以此来规范企业的行为,防治公害和生态污染。英国生态建设主要从7个方面来完善,如采取立法保障、政策扶持、重视林业等可持续发展、创新参与机制等做法。

总的来说,不论是日本、新加坡还是西方发达国家对生态环境都较早的重视,而且有相对较为完善的生态法律保障制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有所差别,所以在面对生态问题上的对策和措施也有差异。这就要求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要符合我国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国情的发展,并制定出适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尤其是当今的大学生群体,更应该具有符合当代发展的生态意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贡献,所以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国内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生态文明,1987年我国生态学家叶谦吉首次使用生态文明这个概念。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极其重视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总布局;党的十九大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这一系列方案的制定,大大增强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很多大学生都能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但就我国高校目前的情况来看,生态文明教育仍然存在生态文明价值观淡薄、生态文明哲学观短视、生态文明伦理观混乱等问题。

根据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状况,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研究主要有:生态文明发展策略的研究、生态文明教育对象的研究、生态文明教育对策的研究、生态文明作用的研究等,但对目前发展生态文明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相对较为浅薄,尤其是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研究还较为薄弱。这就需要去认真研究目前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还存在哪些问题,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对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状况来看,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内容丰富,对于生态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还存在一些研究较浅、不深入的问题。虽然大多数学生都具备了关于生态文明的一定知识,但部分还是会存在一些不足,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生态意识缺乏和保护意识淡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例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和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等。这不仅会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稳定。如今,很多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相对还比较缺乏,保护意识淡薄。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就是主要的教育对象之一,对其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尤为必要的。新时代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而且最新一批00后也步入大学校园,新一代的大学生都是具有自我个性的主体,自我意识较强,热衷于追求和展现自我,虽然具备有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念,但是这种认识只局限于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不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不知道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建设举措,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甚至有些学生会觉得生态文明与其专业和将来的就业没有多大关系,所以就会缺乏对这方面的关注和认识了解,难以把生态文明建设和自身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二)生态文明教育缺乏实践

经过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发展,在我国经济迅速腾飞的同时,我们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也让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新有了新的定位和思考。我们党历来就非常重视对生态文明的教育和建设。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上升到“五位一体”的高度,提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美丽中国”纳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之中,并且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这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新时代的大学生是践行和传播生态文明的主要力量。但高校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由于教学条件或者教学环境的限制,导致生态教育实践匮乏,并没有使大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更多的只是在思想政治课上简单讲述了部分关于生态文明的内容,理论课上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本就抽象难懂,而又没有具体的实践环节来强化学生对生态理念的具体领会,造成教育效果不尽人意。

(三)校园生态文明文化缺失

高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圣地,而校园生态文化的好坏也将会影响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在众多大学校园的宣传栏里,看到的是满墙的小广告,而关于学习的宣传少之又少,更谈不上宣传生态文明的内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从学校角度看,是学校管理和校宣传部的工作不到位。从大学生个人角度来看,一方面,不注重生态文明的学习和生态素质的培养对于大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业成绩、掌握专业知识没有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是否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对大学生找工作还是继续深造也没有影响。因此大学生在思想上并没有自觉地去学习生态文明的内容和在实际上去真正履行生态保护的义务,没有把生态观念培育与专业知识和成长成才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是导致他们没有形成生态文明观念的重要原因。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要有长远目光,从长远的利益出发,要重视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这样我们国家才会进步,社会才会和谐,我们个人成长发展的环境也才会更加完善和美好,进而使个人、社会和国家能持续健康发展。

三、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早在2008年,学者孔德萍就谈到要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问题。如今,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构建美丽中国,建设好生态文明必不可少。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既要继承以前好的成功的做法,又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体现新时代的特点,提出符合新时代大学生发展实际的方法和路径。

(一)创新教育理念,加强大学生生态认知

新时代大学生受社会潮流发展的影响,更多的时间在关注自己的发展或是社会上一些所谓“新潮流”的新事物上,而几乎很少考虑到社会生态的发展情况,生态文明观念较为淡薄。那么,对于所存在的这些问题,高校应该在围绕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使生态文明教育观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对教育者而言,要转变生态文明教育方式,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用大学生所能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和理念,真正地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情感。

(二)开展实践活动,践行生态理念

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实践性,只有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真正形成生态意识,并将生态意识内化为行为准则,增强社会生态意识和责任感。高校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增设生态课程,建立生态实践基地;创建绿色校园,重视校园生态文化传播以及生态实践活动;增强生态法治建设,用法律条例保障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进行,提高大学生生态法制意识;健全大学生生态人格,培养他们的生态责任意识与生态道德意识;同时,发挥网络媒体的宣传作用,利用新媒体提高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让大学生形成生态意识并付诸行动,让大学生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真正地走到生态建设中去,从而激发自觉的生态热情。

(三)构建生态文明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对生态意识没有给予正确的认识,认为生态文明跟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没有关系,不注重生态意识的培养和忽视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当然,提高学生生态素养离不开高校生态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教师的正确指导和教育。所以完善高校生态校园文化的建设,提高高校教师生态文明素养,是开展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保障。学校要加强生态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受校园生态文化的熏陶,提高教师生态道德观,让教师的行为感染学生、教化学生。将生态文明意识融入学生课堂,根植生态信念,创建文明的生态校园文化环境。同时让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维护之中,让学生学会创造环境和爱护环境,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提高其生态文明素养,使新时代的大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具备良好素质的生态人。

猜你喜欢
文明意识时代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对不文明说“不”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