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波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乌兰浩特 137400)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他的现实主义的诗歌中,可以说儒家思想基本上贯穿了他诗歌创作的主线。在汉代以后,儒家经典学说一直是仕宦人家必修的典籍,这既是他们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深影响着价值观,甚至文学观的形成。以“仁”为精髓的人文关怀成为杜甫立身处世的根本,而儒学经典《毛诗》中的“主文谲谏”“发乎情,止乎礼义”成为他创作诗歌的轴心思想。诗人在耳濡目染底层贫民疾苦中,激发出对百姓的同情心,在安史之乱的时局中衍生出对腐败政治统治的谴责心,他的作品中包含了悲天悯人的仁爱之情,推己及人的慈悲之心,民胞物与的高贵情怀。
杜甫可谓是出身书香门第,家门显赫。祖上杜预,著名的学者、大将,父亲杜闲也曾任职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本人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家庭里,自幼就接触到了儒学,也接受了相当严格的儒家教育,从而有了一定的知识文化素养和忠君报国的雄心壮志。“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可以说把他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杜甫不仅仅只是在诗中淋漓尽致地表达着自己的儒家思想,在行为上也绝不含糊。他切身实施着忠恕之道,在之后,同下层人民一起生活的经历,对于出身官宦世家的杜甫来讲,显得尤为宝贵,这也就使得他的诗因为贴近穷苦大众,而显得更加真实,意境雄厚且内容宽广,后人便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甫诗中的语言。他在自己的草堂被冻得瑟瑟发抖,凄风苦雨之下,他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精神,已经完全超越了俗世的一切浅薄欲望,不夸张地说,他的终生,都在服膺于儒学。
杜甫的一生并不顺利,可以说是历经坎坷,饱受风霜,借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说,他的自强不息是为了能够一展抱负,而对仕途的执着追求,他的品德在于,思想观念中对于万物的仁爱、包容之心。在时代动乱的情况下,杜甫后来一直都在颠沛流离,还得带着家人一同忍受奔波之苦。作为父亲,他不能让自己的儿女舒适成长;作为夫君,他不能让妻子不受辛劳;作为子民,他不能在朝堂之上辅助君主贤明治国。可即便这样的情况下,杜甫依旧积极认真地坚持自己的思想,他将“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做到的可谓深入自己的行为。对于别人总会面临的江郎才尽,杜甫却是从来不曾有过,尽管一生颠沛流离、贫困交加,但也从未停止他前进在写诗和奉儒的道路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喜爱的文学创作,也将自己所理解的儒家态度浸润到自己的诗中去激励后人。儒家思想里消极的部分杜甫不去深究,而将里面积极的部分发扬光大。在他的意志当中,绝不会因为困窘而退缩,虽然偶尔也会不满道:“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也仅仅是发发牢骚罢了。在极端悲苦的情况下,反而激励起他的志气决心,让他更为自己的理想死而后已,他的人生格局也逐渐充实起来,变得有血有肉,绝不轻言放弃。
青年时的杜甫,便作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时的他胸怀大志,政治想法虽不完全成熟,但也可见其不畏艰险、敢于挑战的豪情,还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顽强拼搏的精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也是杜甫对于政治的理想化,尧舜是儒家一直所推崇的明君贤主,可所有仁政的实行,没有贤明君主认同,就是空谈。杜甫一生正直,敢于谏言,社会责任感极重,可他就是没有遇到明主。他也曾拜谒权贵,求一官半职,好为国为君效力,可总是不得要法,就算做官,做得也是断断续续,根本不能一展作为。苦闷交加之下,杜甫更是体验到了人生的艰辛。在心中郁结难消的情况下,他寄情于诗歌之中,也将自己的儒家思想融于其中。孔、孟的儒家思想讲“忠君爱国”,总将君国交织在一起,好在杜甫的“忠”,绝非“愚忠”,在这样的信念下,杜甫在《兵车行》《斗鸡》《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诗中,大胆地批判了当朝者的黑暗统治,以及祸国殃民等行为的可恶罪行,对于揭露统治集团的昏庸,杜甫一直不遗余力,只为他所热爱的百姓,还有国家的前景,他愤怒的笔触,深刻地记录下当朝君主的无为造成的人民疾苦,这也体现了儒家所讲的“民贵,君轻”之说。
儒家谈 “薄赋敛则民富”,杜甫曾多次提出,“谁能叩君门,下令减租赋”“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他将民间疾苦一直挂于心头,对百姓的痛苦深有体会,因自身曾在下层人民中切实地生活过,所以深知朝堂奢侈浪费,贪吏腐败横行,苛捐赋税繁重压迫下的百姓无法生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揭露了社会黑暗所导致的贫富差距,尖锐地呈现出了唐王朝的腐朽堕落。他提出“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这说明他认识到了,要想解决百姓的问题,最应该的,就是先除去这些吸血的蛀虫,留下有仁德的人来辅助治理国家,这才能保证社稷这根大柱得以傲然挺立,也正符合儒家所倡导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在杜甫的诗中,总是透露着他对国的忧患意识之情。在《春望》中,他心怀家国,却身处萧条的沦陷地区,百感交集之下,作出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无论自己的仕途之路多么不顺,可他的爱国之心却从未被现实的冷水所浇灭,他一直希望君主能够实现仁政治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儒家思想一直都是杜甫所贯彻的精神,他的心中,将百姓的生活看做头等大事,“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他这样的记述,充分地让人感受到当时的朝政混乱,军阀混战等导致的百姓灾苦。他忧国忧民,他心绪难平,他不愚忠,敢于批判最高统治者,也敢于为贫苦的百姓发声,他的诗歌把现实的残酷,悲郁的情怀都发挥得令人感叹。
杜甫的爱国情怀,始终表现在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之中,他一面观察着民间疾苦,一面再次确立着自己的抱负。于他而言,国家、民族利益远远不容置疑地高于个人利益,“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他对时局的分析,对可能出现的动乱都显得十分敏感,时时不顾自身安危,关注着抗战前方的军事形势动态。在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面前,杜甫的立场是矛盾的,他一边在《三吏》《三别》中谴责讽刺着统治者、酷吏粗暴,不近人情,竟然勒令幼童、老人甚至于老妪入伍抗敌。在他的笔下真实地记录着那些平凡而绝望的群众形象,无望的寡妇、被迫徭役的老翁、孤苦伶仃的老妪等等形象,被生动的多角度的呈现在人们面前,并重视叙述出他们的所欲所求。一边又在《新安吏》中想到平定国家叛乱,战争在所难免,在悲愤下含泪劝说,“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这不仅仅是杜甫本身的矛盾,也是当时的唐王朝所面临的尖锐的社会矛盾问题,国难当头,统治者的无能只能将百姓推向前线去抵制叛乱,百姓悲痛绝望的形象,在杜甫的笔下跃然纸上。
儒家思想中对于血亲的宗法礼制,尤为注重,这尽管是一种封建意识,但也有其表达积极一面的情感。以天下为己任,强调“爱人”,表现在君与臣、夫与妇、父与子等关系中,它强调情感的深厚,以互相关爱,来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联性,把个体与群体融为一体,以求达到高度统一的境界。
杜甫对此也表述其心,他懂感情重感情,他在诗中赋予了那些文字,在互相结合后,浓郁的人情味。例如,“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兄弟之情溢于言表。当然他写得最多的其实还是自己的夫人子女,“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光是想象这和睦的一家团圆的画面,就忍不住让人神往向之。夫人杨氏,在杜甫的笔下总是那样的贤淑得体,温婉可亲,他的敬慕喜爱之情,也皆表达在那些细腻富有情感的诗句之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样的描写不禁让人深刻地体会到,在外求官,他对月愁苦,想象着夫人观月时的孤单与清冷,思念妻子而饱受相思之苦令人泪目。其实在古代的封建文人之中,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杜甫这样,打心底的尊重发妻不说,甚至一生只娶她一人,这不是表象的只为了合乎道德规范,而是从心底地爱慕自己夫人。还有他对待友邻,如待亲人一般,“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旁舍未曾嗔”于他而言,他不愿同那些贪婪的官吏相交,反而愿意和那些虽不识字,但朴素善良的劳动人民在一起。在那个时代中,他时刻都在以诚待人,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对此杜甫可以说是把这思想与自己融为一体,在他的心中,永远把自己放到最后,将自己的一腔热忱,来爱他人,爱万物。儒家讲“恻隐之心”,杜甫游览景色之时,看到那小鱼被网捕捉,动弹不得,感叹道:“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在他的心中,世间万物,所有的生命都应该受到善待,他不但将儒家思想深受其用,还在这之上完全地发扬了自己的个人精神魅力,这是杜甫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情操。
由此可见,儒家经典对杜甫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个人因从小接触儒学,到之后历经磨难挫折,加上对于百姓的体恤之情,一路下来也引发了他对于政治理想的思考,他将自己的见解和所闻都真实地记录到自己的诗歌当中。他的态度始终积极向上,就算一时不满也很快化作忧国忧民的愤慨之中。他是一介儒生,可他并不迂腐,他的尊儒精神可以说是超越了那个腐朽的时代,照亮了后世现实主义诗歌的道路。他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也是摒弃掉不适用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有用的养分汲取到自己的理想当中。可以说,杜甫将儒家思想和自己的诗歌艺术完美地结合到一起,他是一个执着的儒者,从他的诗品中表现的“辞雅理正、法度井然”即可看出其人品之雅正亲仁,修己奉道,恪守儒家道德及超越其精髓的领悟,都使得他的文学创作为后人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