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窝功效考

2020-03-03 22:44樊耀华范群艳李宗晖刘堃锋连建梅王雅馨赖小平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药味医书药性

樊耀华,范群艳,李宗晖 ,刘堃锋,连建梅,王雅馨,赖小平,李 耿*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2.厦门市燕之屋丝浓食品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0; 3.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广东 广州 510405; 4.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405)

燕窝,又名燕根、燕菜、燕蔬菜,是雨燕科Aerodramus、Apus和Collocalia属的多种金丝燕用唾液所筑的巢穴,主要产于东南亚和我国南海诸岛。据考证,燕窝在唐朝从北婆罗洲(现马拉西亚沙巴洲)传入中国,其中文叙述首载于元代贾铭的《饮食须知》:“燕窝,味甘,性平,黄黑霉烂者有毒,勿食”[1- 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燕窝产业化的发展,燕窝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珍品,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然而,历代本草古籍对燕窝药用价值的发挥不尽一致,且近代中医对其功效暂无统一认识,限制了其在治病防病方面的运用。因此,为如实反映历代对燕窝功效认识,本文将从本草学的角度,系统梳理其性、味、归经、功效以及临床运用,以求正本清源。

1 燕窝性、味、归经考证

关于燕窝的药性,首载于《饮食须知》,其认为燕窝的药性为“平”,其后医家医书均以此为宗[2]180,但《南越笔记》提出燕窝性“暖”的观点,其言:“海粉性寒而为燕所吞则暖”[3]。药性“暖”与药性“温”意思相近,均为温和之意,而药性“平”则不寒、不热、不温、不凉之意,结合燕窝功效以润燥、滋阴为主,故燕窝性“暖”的观点不确切。因此笔者认为燕窝的药性为“平”。

关于燕窝的药味,亦首载于《饮食须知》,其提出燕窝的药味为“甘”,其后医家多遵循该观点[2]180。其中《药性切用》、《本草从新》、《医略》、《本草害利》、《食物与治病》和《云南中药资源名录》提出燕窝的药味“甘、淡”的观点[4-9]。药味“淡”为淡而无味之意,多有渗湿、利尿作用,其常与“甘”味并列,称“淡附于甘”。然而医书中无记载燕窝具有渗湿、利尿的作用,为何《药性切用》等医书将燕窝的药味归纳为“甘、淡”?笔者认为《药性切用》等医书是从味觉器官辨别味道与临床功效两个角度归纳了燕窝的药味,燕窝味“甘”是从临床功效的角度概括其“滋补、和中”的作用,味“淡”则是从味觉器官辨别味道的角度概括其味道没有特殊的滋味。另外,《本草求真》和《本草再新》提出燕窝味“甘、咸”的观点[10-11]。笔者认为以上医书提出味“咸”的观点是从临床功效的角度概括,主要强调燕窝具有滋养肾水的功效,如《本草求真》言:“燕窝,......,入肾滋水,咸入肾”。因此笔者认为燕窝的药味为“甘、淡、咸”。

关于燕窝的归经,首载于《本草求真》,其言:“燕窝专入肺、脾、肾,......,海粉本属寒咸,得鸟咀于风高之处,而为甘平,洵可入肺生气,肺处至高之处[10]211。入肾滋水,咸入肾。入胃补中,甘入脾胃”。嗣后,众多医书多认同燕窝归经为“肺”、“肾”的观点。然而,《本草求真》认为燕窝亦归“脾”经[10]211,《本草再新》认为其亦归“心”经[11]233,而《中药大辞典》等现代医书认为其亦归“胃”经[12]。其中,脾、胃二经的经络互相联络而构成脏腑表里配合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水谷的收纳、消化、吸收和输布的生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因燕窝具有开胃、益气、补中等作用,被认为是调补虚劳之圣药,故笔者认为不需刻意区分“脾”经或“胃”经。另外,医书暂无记载燕窝治疗心脏相关的疾病,故燕窝是否归心经仍需进一步临床验证。

2 燕窝功效和主治疾病考证

自明朝开始,燕窝的功效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如《露书》言:“燕窝,或曰能化痰”[13]。至清朝,燕窝才开始被本草类书籍收录,其首载于《本经逢原》[14]。嗣后众多书籍亦有阐述燕窝的功效,但各有发挥而不尽一致。因此,笔者以时间为线索,整理了历代书籍所记载的燕窝功效,结合燕窝的主治疾病,将燕窝的主要功效归纳为:益气化痰,滋肾养肺,补脾和胃以及调补虚劳。

2.1 益气化痰

益气主要是指益肺气,肺主宣发肃降,肺气虚则宣发肃降失司,诱发咳嗽、气喘,且众多书籍强调燕窝可治咳嗽、久咳和一切肺虚不能肃降之症,故益(肺)气是燕窝的主要功效之一。另外,肺气虚,则气机不畅,津液输布失司,痰湿乃成,且书籍多记载燕窝具有化痰的功效,可治痰疾、膈痰和痰喘等疾病,故笔者以为燕窝的主要功效应包括益气化痰,该功效亦符合“补而能清”的说法。因此,燕窝益气化痰的功效主要针对病机是肺气虚兼痰湿的相关疾病。

2.2 滋肾养肺

《本经逢原》言:“燕窝,甘,平,无毒。鸟衔海粉作窝,得风日阳和之气,化咸寒为甘平,能使金水相生,肾气上滋于肺”[14]183;《本草求真》曰:“入肾滋水,咸入肾”[10]211。由此可见,燕窝是通过滋补肾水而养肺阴、润肺燥,从而治疗水亏精气不足、阴虚咯血和秋燥咳嗽等疾病。因此,滋肾养肺可确切地反映燕窝在滋阴方面的功效,故其亦针对病机是肾阴虚为本,肺阴虚为标的相关疾病。

2.3 补脾和胃

《本经逢原》言:“胃气亦得以安”[14]183;《本草求真》曰:“入胃补中”以及《医略》言:“开胃气”[10]211,因此燕窝具有和胃的功效可治疗反胃久呕、吐血和噎膈等疾病的观点得到众多医家的认可[6]251。然而为何不是补中和胃或健脾和胃,而是补脾和胃?笔者认为原因有三,其一,燕窝味甘,入脾、胃二经,补脾和胃更能体现燕窝的归经;其二,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若脾气虚弱,或不能运化水谷、水湿,则易生痰、久痢、久疟,或不能统摄血液,血溢脉外而咯血、呕血,或不能升清,则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而噎膈;其三,培土生金,脾属土,肺属金,补脾气,使脾气健运升清,可上输水谷精微于肺,以养肺气。因此,补脾和胃亦是燕窝主要功效之一,主要针对病机是脾气虚,胃气不和的相关疾病。

2.4 调补虚劳

自《药性切用》提出燕窝是虚劳滋补良药的观点后,众多书籍将燕窝誉为调理虚损痨瘵之圣药,多用于治疗年老体虚相关疾病[4]。国医大师周岱瀚认为中晚期癌症或放、化疗后或手术后的患者,均以虚劳为主,燕窝可以在该过程中发挥较好的辅助作用[15]。并且现代研究发现燕窝具有提高免疫功能、延缓脑组织衰老和消除氧自由基的功效[16-18]。因此基于临床经验的积累和现代药理学的研究,虽调补虚劳与前三者有重复之处,但仍需单独列出,以显其功。故燕窝调补虚劳主要用于体虚年老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疗。

3 讨论

虽有文献提出燕窝至少在唐朝已传入中国,但明清之前鲜有记载燕窝药用价值的书籍,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者,燕窝产量低,航海技术落后,价格昂贵,接触的群体少,唐、宋、元朝仅仅被君王将相所享用,至明、清朝方被官贵所享用。如《海语》言:“海燕,大如鸠,春回巢于古岩危壁葺垒,乃白海菜也。岛夷伺其秋去,以修竿接铲,取而鬻之。海燕窝随舶至广,贵家宴品珍之,其价翔矣。”;二者,要深入认识燕窝的药用价值需要漫长的过程;三者,草药专著始于明而盛于清,明清以前的草药专著较少[1]110。所幸,贾铭作为元末明初的养生家,曾任万户,被明太祖朱元璋召问顾养之法,并进呈《饮食须知》一书,因此《饮食须知》得以流传至今,为最早记载燕窝药用信息的书籍[19]。

目前受资料所限,关于中医对燕窝的药用认识从何时开始,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学术界尚无定论。本文通过整理、归纳古籍与近现代文献,翔实地考证,认为:燕窝的药用认识于元朝已形成雏形,标志性著作为《饮食须知》。于明朝,人们对燕窝的认识逐渐从一种食物过渡为一种药食同源的珍品,其功效亦被逐步发现与拓展,标志性著作为《重订本草微要》,其是目前最先收录燕窝的本草书籍,纠正了部分论著以《本经逢原》为最早记载燕窝的本草书籍的说法,具有一定历史意义[20]。在清朝,燕窝被广泛运用于疾病的治疗,如《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医案》和《笔花医镜》均有记载使用燕窝的医案[21-23]。由于古籍文献对燕窝性、味、归经、功效与主治的描述不尽一致,故笔者通过客观地评价,认为:燕窝性平,味甘、淡、咸,归肺、脾、胃、肾经,主要功效为益气化痰,滋肾养肺,补脾和胃以及调补虚劳,主要运用于病机为肺气虚兼痰湿,或肾阴虚为本,肺阴虚为标,或脾气虚,胃气不和,或体虚年老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相关疾病治疗。

古籍与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有一定差异,故在临床中如何使用燕窝亦是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在梳理燕窝相关文献的同时我们发现其用法多为另炖、单服,多用于疾病的辅助治疗,或是治未病。本文通过系统梳理,期望在临床中能实现燕窝的精准应用,精准适用病种、证型、治疗阶段、适用剂量、应用时限及各病种中与其他食材或药材的精准配伍,以期燕窝这种名贵的药食同源之物能在最小经济成本内实现其功效最大化,使普通患者皆可获益。

目前,通过现代科技,燕窝的有效成分及各种提取物的功效、作用机理、有效路径或靶点被进一步挖掘,如最新研究发现燕窝酸可抗急性脑缺血,燕窝提取物可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免疫损伤、预防胰岛素抵抗、抗氧化、抗H5N1禽流感病毒、可提高记忆力、降血压、促进子宫修复等[24-28]。

猜你喜欢
药味医书药性
神医的秘方
药味家风
药味家风
白萝卜与中药同食,会解掉药性吗?
何谓中医“七方”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狐狸和乌鸦
半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毒性研究进展
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研究
试论制剂因素对中药药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