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校文化建设

2020-03-03 22:02白双翎
理论界 2020年12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价值观校园

白双翎

我国高校是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承担着“四个为了”的重要职能。打牢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根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首要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就是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和校园生活的全方面。校园文化是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高校校园文化在育人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的高校文化建设,应在遵循文化建设规律和高校学生思维成熟规律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其对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的导向性,全面增强高校面对不同文化潮流冲击以及不同文化传播方式所带来挑战的能力,从而形成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校园文化。

一、高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与功能

高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进行国家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中心。广义上讲,高校文化是指高等院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而形成的被全体师生普遍认可和共同遵循的一种价值体系,主要包括价值标准和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等。高校文化建设是高校主管部门、管理者及广大师生等,在充分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文化建设规律基础上,有计划地将这一价值体系落实到具体载体的过程。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高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从基本内涵上看,高校文化建设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

(1)物质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基础。高校物质文化主要是指高等院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建设的各种物质设施和环境,如教学与科研设备、生活设施等。依据其功能属性,高校物质文化可以细分为环境文化、设施文化、装饰文化等。高校物质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是显性文化。高校物质文化在其建设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教育功能、示范功能、凝聚功能、创造功能、熏陶功能等,为高校学生良好心理品格与正确价值观念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制度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大学制度是规范和保障大学正常运作的一系列规则、程序和机制的总称,主要包含大学教师、学生等共同遵守的规章和准则等。高校制度文化则是有意识地在大学制度中融入大学的人文文化、大学精神、价值观念等,同时又通过制度的约束性将大学制度中所体现的思想和理念有效转化为大学教师、学生等共同追求的目标。

(3)精神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不是靠外在的强制力所驾驭的,是一种由内及外的价值追求。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在校园中占主导地位的群体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主要包括学校的文化传统、学风、教风等。从其本质上看,校园文化就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高校发展需要一种精神作为支柱,也就是“学校精神”,它是高校文化建设最核心的内容。

(4)行为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表现,包括教学科研活动、组织管理工作、课外文化活动乃至后勤服务等,体现着校园文化的独特风貌。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与校园广大师生密切相关,最容易被感知,其成效是校园文化建设最直接的体现。

2.高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功能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高校文化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功能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表现为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方面。

(1)育人功能。高等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最高级阶段,大学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人才。因此,高校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以文化引导人才的成长,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首先,大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浓厚的校园创新文化作为支撑。其次,人才的培养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行为规范等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在人才价值观形成、人才行为规范培养等方面都起着直接且至关重要的作用。

(2)社会功能。高校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个基本方面。高校作为重要的文化创造与传播基地,其在思想道德的研究与宣传、科学文化的培育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具有示范带动作用,有助于促进大众文化素质的提升和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

社会文化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制约,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2〕因此,文化建设及其制度完善的基础条件是符合国情发展和满足大众必要需求,其核心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从广义上看,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之下的一种与众不同的、独具特色的亚文化形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文化的主流,是社会中所有成员共同遵守的文化标准,是主文化,其与校园文化具有内在统一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准则

评价高校文化建设优异与否,首要标准是其科学依据是否具有正确性,内涵及价值基础是否具有合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借鉴与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世界文明的实践成果,是马克思主义道德价值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三个倡导”为核心,是决定文化性质及其建设指向的最关键元素。作为基于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基础作出的重要论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播文化建设优秀理念的同时,也充分体现出当下普通民众对于价值认同的同一性。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囊括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四个方面的各种要素。因此,从属性与功能上看,作为文化建设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最基本的准则和基础性的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准则,从理念层面,能为高校文化赋予先进的、优异的价值观念,从实践层面,能为高校文化建设指明基本路径,从而使得高校文化的内涵不断得以提升,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完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高校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核心,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和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文化基因和精神价值。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内在具有可继承和不断创新发展的特性。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其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优质基因,〔3〕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文化源流。综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正是因为有了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知识分子才能将强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基因有效继承下来,使得其在无论是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时期,都能够接时代之所需、担历史之使命,始终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第一线。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高校又在对传统价值观念进行新的时代诠释基础上,将传统价值观念赋予与时俱进的内涵,使其具有新的生命力。从理论层面看,作为新的历史阶段文化发展成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当代的中国精神。因此,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践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中心,推动高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以此理念为基础的高校文化建设实践也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保证高校文化建设的方向正确,能有效增加高校文化的底蕴和内涵,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文化建设相辅相成

价值观是基于某一时期一定类群体的特定文化形成的,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文化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文化是“魂”与“体”的关系。新时代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就是要“强魂健体”。在二者的统一关系中,如果缺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魂”,校园文化建设就有可能偏离方向。因此,高等教育不应走入单一重视知识教育的误区,应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点,全面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如果缺少了校园文化这个“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就会丧失活力与吸引力。因此,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及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教育,让校园文化变得亲切又有号召力,让高等教育中的相关主体能够自发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洗礼,进而让其精髓以高校校园为发源地不断地向社会大众传播。

三、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我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已走过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建设教育强国理念的指引下,高校在为国家培养、输送高质量人才的过程中体现了其优异的育人、育才能力。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不同文化思潮的冲击、信息数据化等的影响无处不在。置于这一大变局之中的高校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新的变化和挑战。

1.参与主体思想的变化及转变滞后

学生与教师是高校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两大参与主体。主观因素制约和客观环境影响所导致的学生的思想变化、教师的思想转变滞后等,都对新时代的高校文化建设形成现实上的挑战。

一是学生的思想变化。时代在不断变革,经济社会也在随之转型以追求长远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的力量变得不容小觑起来,以微博、微信、短视频等为代表的各类自媒体社交应用纷纷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据统计,2019 年微信用户数量已突破11 亿,其他各类自媒体号总注册数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年轻人更易于接受新事物。在信息传播如此迅速且发达的多元文化潮流中,各种文化潮流和社会热点等相关信息都会通过网络等途径让大学生第一时间获取,并且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方式。受良莠不齐、真假不明的多样化信息影响,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甚至国家文化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会出现过分地追求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新的变化,出现随大流又叛逆、知行脱节等问题。

二是教师的思想转变。“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上看,除了物质文化以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这三个方面都与教师有着直接的关联。一定程度上看,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不得不承认,高校的意识形态领域中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声音的斗争是一直存在着的。针对这一斗争的长期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教师提出“六要”的重要要求,〔4〕其中“首要”就是“政治要强”。这也就要求,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客观而言,由于过去我们过多地重视教师的业务能力,导致某些教师在政治素质、育人水平特别是以德育人水平上存在明显的短板。按照“六要”这一新标准与新要求,新时代的高校文化建设需要教师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育人水平“三位一体”,但个别教师的思想认知转变滞后于高校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2.建设主体对高校文化建设的认知存在偏差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重外表而轻内涵。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育事业,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对教育的投入也逐年递增。随着投入的增加,各个层次、各个类型的高校普遍重视校园基础设施这一显性要素的提升,但却忽视了精神文化这一“软实力”建设。在文化建设上投入的力度大打折扣,由此导致校园文化中缺少应有的内涵与底蕴。此外,不少高校模糊了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环境建设的概念,甚至将其画上等号,忽视了对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引进。而过往在对教育的评估中也存在导向性偏差,侧重对硬件设施的评估考核,忽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文化素质的评估考核,由此导致大学基础设施和物质基础失去文化内涵的问题。

二是校园文化建设个性“缺失”。高校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硬件方面,更体现在校园文化等软环境方面。遵循高校建设与高等教育规律基础上的各个高校应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鲜明的文化个性能使大学校园文化迸发出强大的活力与感召力。但当下绝大多数高校文化个性化不鲜明甚至模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趋同现象较为严重。

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光“短浅”。在实践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多处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相交界的“边缘地带”。在高校管理者看来,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甚至将其与学生业余活动画上等号。〔5〕许多高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无足轻重,与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之间不存在关系,因此,多采用简单化地将校园文化建设划归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缺乏应有的制度保障和要素支撑。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高校文化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建设过程中四者的功能定位及所包含的要素存在显著需求差异。我们需要从这四个方面的功能定位与特点着手,逐步寻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文化建设的有效实施路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必备两个要素:一是物质存在,二是文化因素,二者必须同时存在,最核心的便是文化元素。带有特性的文化元素物质存在于校园,如校园标语、校园人物名言等,会直接影响师生的感官,这些物质具备文化感染力,是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具体体现。虽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间还相对较短,但其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从作用上看,引领着一切文化建设。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品质,充分挖掘高校的文化基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高校物质文化新的内涵,建设能够体现教育底蕴的教学育人环境,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的传统、理念、校风、教风、校训以及被大众所接受并认可的观念皆是高校校园的精神文化,是高校文化的核心内涵与灵魂,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基础性作用。核心价值观决定着文化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因此,高校管理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将校园精神文化导向正确的方向。在此基础上,高校要通过举办高水平的系列讲座并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等形式,让更多人充分地领略知识的魅力,体验人文关怀。而校史馆作为校园精神内涵以及文化的传播媒介,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激发教师与学生的爱校情感、荣誉感和进取心。此外,高校的校训都是伴随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在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品格中产生的,蕴含传统文化基因,〔6〕更有鲜明的时代属性。新的时代,高校校训的传承必须有效融入和鲜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校训新的时代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校训更有精神感召力。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的制度文化是高校规范化制度建设的依据,是保障日常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对教师、学生以及管理者在校的思想与日常行为具有指导和规范的作用。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制度的制定及制度体系的构建,在坚持以师生为本理念的基础上,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体现在制度文本中。通过制度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使大学的课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使大学中各类型的科研成果成为研究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此外,高校校园管理文化也应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具体的管理工作中:一是实现对各项文化活动的审批、校刊出版、校园网站设立与信息发布等的规范管理,保证校园文化建设中所有活动的推广方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二是充分提高对师生的服务质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提高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4.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优秀的行为和行为文化对师生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不良行为和不良行为文化则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评判高校师生行为是否合理的基本准则,明确指出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中什么是值得提倡的行为文化以及什么是必须严令禁止的行为文化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实行,绝不只是口号,对文化建设的每个主体来讲都是实在的行为。在推动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正视校园中发现的不良行为和行为文化,并及时加以制度性纠正,避免校园行为文化建设荒废的问题。积极探索构建校园行为文化宣传、研究的平台,着力分析研究当下热门话题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以及影响途径,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对广大师生甚至社会大众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7〕,引导规范其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文化。

五、总结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加强新时代的高校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建设之所需,更是高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有用人才”的重要支撑。新时代的高校文化建设,必须在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建设发展以及文化建设一系列重要论述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建设全过程,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大路径入手,坚持理念与实践联动,才能有效促进高校文化建设效能的提升。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价值观校园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