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睿,杨 璐
(武汉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虚拟位移这种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于人类语言中,认知语言学家泰尔米(Talmy)提出,人们通常对同一个实体产生两种相互矛盾的认知表征,即“叙实表征”(factive representation)和“虚拟表征”(fictive representation)。在语言中,叙实表征与人类在经验客观世界时实际所持的信念相吻合,而虚拟表征源于人类的想象力。[1]体现在语言形式上,虚拟位移指使用运动动词描述静止物体的空间关系。[2]泰尔米根据虚拟位移运动路径的特点将其进行了分类,其中主要的一类是发射路径虚拟位移,分为方向路径(orientation paths)、辐射路径(radiation paths)、影子路径(shadow paths)和感知路径(sensory paths)。[3]莫言的小说《四十一炮》中有多处发射路径虚拟位移语言现象,笔者分析和归纳不同发射路径发现,这些发射路径虚拟位移表达对小说意境的现实化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该小说以20世纪9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为背景,通过主人公罗小通狂欢化的诉说,展现了农村改革中不同势力、不同观念之间的激烈冲突,折射出了人们在伦理道德与是非标准上的混沌和迷茫。
泰尔米将发射路径定义为某种无形之物从始源物发出,沿着某一特定路径传播,直到碰到某个末端物体。这个无形之物通常为影、光、声、味、视线等。笔者从小说《四十一炮》中共收集到发射路径语料111条,其中方向路径30条,占27.03%; 辐射路径31条,占27.93%; 影子路径10条,占9.01%; 感知路径40条,占36.04%。所有的虚拟位移表达都包含四个位移运动事件认知要素,即始源物、位移主体、起点和终点。
根据泰尔米对虚拟位移的分类,方向路径又可以细分为图示路径(prospect paths)、匹配路径(alignment paths)、指向路径(demonstrative paths)、目标路径(targeting paths)和视线(line of sight)。泰尔米认为,方向路径描述的是发自一始源物的线性无形物向参照物持续移动的位移过程。方向路径的始源物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带有脸状表面的物体,另一类是线性带端点的物体。小说中多次出现方向路径虚拟位移表达。
例1: 它显露着部分钢铁的颜色,保持着炮的形状,炮筒子指向昏暗的天空。[4]106
该句是方向路径中典型的图示路径。图示路径的始源物是具有脸状表面的物体,这里的脸状表面为有明显指向性的平面。其位移主体为无形的线路或轴,位移主体始从始源物出发,沿着某一路径朝周围环境或者关联物体不断移动。在例1中,炮筒子为路径的起点,与天空之间形成了一条虚拟路径。“指”字确定了运动的方向,“指向”一词表明了炮筒子和天空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而两者之间并没有发生真实的位移,其虚拟运动过程让读者在脑海中产生了生动的形象结构,模拟出了一幅炮筒子向天空不断移动的画面。这里迫击炮显露着部分钢铁的颜色,炮筒子指向昏暗的天空,俨然像一位蓄势待发的战士。这一图示路径虚拟位移表达为小说结尾部分主人公罗小通用这尊从拾荒老夫妇那里收来的追击炮向老兰和屠宰村发射四十一枚炮弹埋下了深深的伏笔。方向路径中的指向路径在小说中也有所体现。
例2: 大和尚扬起下巴,往房梁指了指,我看到,那里吊着两穗谷子,在跳动的烛光下,宛如黄鼠狼的尾巴。[4]50
指向路径的始源物为线性带端点的物体。在指向路径中,虚拟的路径指引人们的视线或注意力转移到目标物。因此,人们的视线或注意力为其位移主体,虚拟路径的指示作用是指向路径的重点。例2中,大和尚的下巴为线性带端点的始源物,大和尚的下巴模拟了主人公罗小通的视线到房梁的一条虚拟路径,罗小通的视线随着大和尚下巴的方向移动到房梁上。小说中,暴风雨前后一个神似野骡子姑姑的女人出现在了庙里,大和尚用下巴向房梁示意她可以用吊在房梁上的那两穗谷子做饭,她踩着方凳掐下三个谷码子,捻去糠皮,将得到的谷米放到锅里,然后盖上了锅盖。在夜晚的烛光下,这个神似野骡子姑姑的神秘女人做饭的情节透露着某种神秘色彩,给夜晚的庙室如灯之放光般注满了诗意。[5]这一指向路径虚拟位移表达暗示了小说的玄妙意境。在小说中还有多处目标路径虚拟位移表达。
例3: 摄像机的镜头对准了父亲和老兰。[4]336
该句是方向路径中非常典型的目标路径。在目标路径中存在着一无形中介物,这一无形中介物是虚拟的,它从某一实物的前端出发,模拟运动到目标物,其虚拟运动为后续的运动确定了方向,另一实物将会沿着中介物事先规划好的轨迹做后续运动。目标路径的始源物为带有端点并具有运动趋势的物体,位移主体为中介物。中介物从相机镜头运动到父亲和老兰那里,预设了父亲和老兰的影像即将发生的运动轨迹,快门按下后,影像会沿着这一虚拟的轨迹运动。小说中,主人公生活在这样一个一切靠注水的屠宰村,尽管罗小通的父亲罗通之前以估牛为生,但是村长老兰强力主张给牛注水,罗通也不得不向老兰低头。原本智慧果敢、敢爱敢恨的他逐渐变得呆板、木讷。最后罗通在老兰妻子的葬礼上不堪压力精神崩溃,杀死了与老兰通奸的妻子。摄像机的镜头对准父亲和老兰说明记者也以为父亲会将斧头挥向老兰,但是父亲却将斧头挥向了母亲,出乎读者意料。这一目标路径虚拟位移表达使小说颇具转折意味。方向路径中的视线路径在小说中也有所体现。
例4: 老兰走到我父亲面前站住,但他的目光却越过低矮的土墙看着墙外的原野,那里太阳正在往高里爬升,大地一片辉煌。[4]34
泰尔米认为视线路径的始源物既可以是有生命的实体,如眼睛; 也可以是无生命的仪器,如望远镜、相机等。视线路径虚拟位移表达强调的是视线的转移,其位移主体是人的视线。在例4中,“老兰的目光”从父亲转移到了墙外的原野,“看着”这一感官动词明确了运动方向,表达了老兰视线的虚拟运动。小说中,父亲在打谷场上因为高超的估牛手艺和刚正不阿的品质赢得了牛贩子和屠户的尊重,村长老兰对此十分不满,为了打压父亲,树立其个人在村民中的权威,老兰在打谷场上当着牛贩子和屠宰村村民的面用尿液羞辱他,之后还故意走到父亲面前,直接忽视父亲目光径直看向墙外的原野。面对老兰的羞辱,父亲没有动怒,反而表现出一种隐忍和大度。墙外原野那里太阳正在高升,大地一片辉煌正呼应了父亲的隐忍和大度,这一视线路径虚拟位移表达对小说意境的实现起到了推动作用。
根据泰尔米的阐述,概念语言中的辐射路径是指发自一辐射源的放射物从始源物出发并持续向外移动的过程。辐射路径的始源物为辐射源,其位移主体为放射性物质。泰尔米表明辐射路径涉及了三个要素,分别是辐射源(radiator)、放射性物质(radiation itself)和辐射对象(irradiated object)。它还包含三大过程,放射性物质从辐射源发出,沿着特定的路径移动,最后接触到目标物。《四十一炮》中关于辐射路径的虚拟位移表达也有不少。
例5: 一道白亮的闪电,把昏暗的庙堂照耀得纤毫毕现。[4]11
根据位移主体放射性物质的特点,辐射路径还可以分为线性辐射和非线性辐射。例5就是典型的线性辐射,其位移主体“闪电”从作为始源物的辐射源积雨云发出,沿着特定的路径移动到目标物,即例句中的“庙堂”。闪电将昏暗的庙堂照得纤毫毕现,庙堂里照进白亮的闪电,庙堂外传来沉闷的雷声,这一辐射路径虚拟位移表达使作品蒙上了一层特殊的幻觉色彩,营造出了一种意味玄秘的情调。
例6: ……初冬的月光将大屋照得很是辉煌,墙壁上镶贴着的彩色马赛克闪闪发光。[4]56
例6中的“月光”为非线性放射性物质,“月亮”作为具有放射性特质的能量源向外发出位移主体“光亮”,沿着一定的路径移动,最后接触到目标物“大屋”,在月光的映照下大瓦房上镶嵌的彩色马赛克闪闪发光。在小说中,父亲离开的这五年里要强的母亲通过节衣缩食、艰苦奋斗攒钱盖起了大瓦房,但是却从不给自己的儿子肉吃。母亲把罗小通当成发泄的对象,在高大瓦房盖起来的那天晚上,絮絮叨叨地对父亲进行谩骂,回忆起父亲逃跑之后娘俩走过的艰难道路。母亲是一个彻底的孤独者,对她来说活着的全部意义就是风光和报复父亲,盖房子也是为了向父亲证明没有他自己依然可以活得很好。马赛克发出的光亮正暗示了母亲复仇的快感。
例7: 母亲一反常态地点燃了那盏带玻璃罩子的煤油灯,使我们的瓦房里充满从来没有过的光明。[4]102
在这句中,煤油灯是作为始源物的能量源,位移主体“火光”从煤油灯出发,沿着特定的路径移动,将“我们的瓦房”照亮。小说中,五年来母亲一直节衣缩食,没有让罗小通沾过一点油水。但是在这个雪花飞舞的夜晚,母亲不仅慷慨地让罗小通和他同父异母的妹妹吃猪头肉,而且还一反常态地点燃了煤油灯。多年以来,罗小通听惯了母亲的牢骚和谩骂,见到的都是母亲的怒容和苦脸,而母亲却对同父异母的妹妹充满善意,认为“孽都是大人造的,孩子没有错”。煤油灯使瓦房里充满了从来没有过的光明,也使母亲善良朴实的一面在不经意之间呈现给了读者。
根据泰尔米的阐述,某一有形之物投射在某平面上的影子虚拟地从这个事物移动到了那个平面上即为影子路径表达。影子路径的始源物是某一可见之物,位移主体是可见之物的影子。小说中影子路径虚拟位移表达相对较少,但也有所体现。
例8: 蝙蝠飞行的高度降低了,银杏树在地上投下厚重的阴影。[4]49
例8中,“银杏树的影子”从始源物“银杏树”出发,沿着特定路径运动到了目标物“地面”,这是一个完整的影子路径虚拟位移表达。在罗小通向大和尚滔滔不绝地叙述时,天色渐渐地暗了。不管是“蝙蝠”还是“银杏树”,这些意象都具有环境描写的作用,蝙蝠降低飞行高度,银杏树投下厚重的阴影,都渲染出了一种天色暗沉的氛围。这一影子路径虚拟位移表达使小说在叙事的基础上增强了抒情性。
例9: 院子里的阳光更加强烈了,从树的倒影,我知道了太阳的位置……已经两杆子高了。[4]90
在汉语句子中,作为影子投射面的平面有时不会出现,比如在例句9中,始源物为“树”,位移主体是“树的倒影”,而作为倒影投射面的“水面”被省略了,同时也省略了位移动词“投射”和路径介词“在”“到”等,并且在汉语中经常出现光源,有时以光源而不是影子的始源物作为主语。罗小通向大和尚叙述着父亲带着妹妹第一次出现在家门后如何决绝地离开以及母亲的挽留,在叙述中罗小通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而大和尚却不为所动,罗小通暗自决定一定要用自己的故事戳破包裹着大和尚心的那层坚硬的冰壳。而此时院子里的阳光也更加强烈了,罗小通从树的倒影判断出了太阳的位置,这一环境描写也与其心理活动相呼应。
例10: 这很像传说中的鬼市,鬼影憧憧,鼻眼模糊,尖利的牙齿……卖肉的是鬼,吃肉的是人。[4]155
在影子路径中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是同时省略光源和始源物,直接将影子作为句子的主语。如在例10中,并没有出现光源和始源物,而是直接将影子作为主语。屠宰村村民对“肉” 的强烈欲望隐喻着人类对原始欲望的变态渴望和追求。罗小通描述的“肉食节”的景象其实就是反映出一个充满欲望的社会。数百家烧烤摊子前的电灯一起点亮,让夜市看起来就像传说中的鬼市,屠宰村村民们的影子就像鬼影。夜市中的人都被欲望奴役了,他们饱受生活的压迫,人格也逐渐变得不健全,这一影子路径虚拟位移表达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
泰尔米表明,在感知路径中存在着两个实体概念: 体验者和被体验者。在感知路径中,某无形之物会在体验者和被体验者之间沿着某一方向做直线运动。感知路径分为两类: 一类是体验者作为始源物,另一类是被体验者作为始原物。当体验者作为始源物时,观察者会将位移主体如声音、视线等像探针一样发射出去,它可以探测到远处的体验者。当被体验者作为始源物时,被体验者会发出“刺激物”。“刺激物”由被体验者发出后会运动到体验者并刺激体验者的感官体验。小说中可以发现多处感知路径虚拟位移表达。
例11: 我坐在距离那个猪头只有半步远的墙角,嗅着生冷的肉味,瞪大眼睛……我只能看到他们摇晃的身影。[4]100
例11就是第一类体验者作为始源物,“我”是被体验者,“身影”则充当了体验者的角色。在小说中,罗小通的目光像探针一样被发射出去,在罗小通和父母的身影之间做单向直线运动,最后探测到父母摇晃的身影。父亲在经历了疾风暴雨般的思想斗争后二进家门,带着妹妹再次出现在了院子里。而母亲看见再次出现在院子里的父亲也表现得非常平静,面对再次回来的父亲和妹妹,母亲不仅烧上了最好的松木劈柴,还让罗小通去买灌肠,父亲的归来让噬肉成魔却久未沾油水的罗小通大吃了一顿灌肠。傍晚时分的院子积了厚厚的一层雪,父亲麻利地将院子扫出了一条小路,罗小通坐在墙角,看着互相抽打着身上落雪的父母, 试图看清他们脸上的表情,但是天太黑只能看到他们晃动的身影。这一感知路径虚拟位移表达描绘出了一幅温馨而美好的画面,仿佛之前父亲和野骡子姑姑的一切都烟消云散了,这个破碎了五年的家庭又完整了。
例12: 手扶拖拉机上的柴油机震耳欲聋地吼叫着……它载着母亲和老兰在打谷场上冒冒失失地转着圈子。[4]19
例句12是第二类被体验者作为始源物,“柴油机”是被体验者,“我的耳朵”是体验者。始源物“柴油机”发出刺激物“震耳欲聋的吼叫声”,刺激了“我”的听觉体验。作者不直接说柴油机发出轰隆隆的响声而描述为柴油机震耳欲聋地吼叫着,将柴油机拟人化了,赋予了柴油机人一样的动作,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和意味。小说中,村长老兰不计前嫌以废铁的价格把拖拉机卖给罗小通的母亲,还手把手地教会母亲开拖拉机,使得村民们认为老兰和母亲“有一腿”,而母亲不仅不避嫌,还允许老兰用让人想入非非的姿势教自己开拖拉机。柴油机的“吼叫声”暗含了老兰和村民们的不满,这一辐射路径虚拟位移表达为后面父亲无法忍受母亲的背叛,在老兰妻子的葬礼上用斧头劈向母亲埋下了伏笔。
虚拟位移表达是对静态空间场景的主观描写,体现了静态意义的动态构建。[6]汉英虚拟位移的完成都需要以心理现实性为依托。[7]虚拟位移现象广泛存在于语言运用中,不同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阐述。而发射路径在六大虚拟位移路径中占据了比较大的比重,其分支最多,界定条件最细。
笔者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发射路径虚拟位移出发,探讨了发射路径在莫言《四十一炮》中对小说意境的现实化提升作用。该作品包含的发射路径虚拟位移语言现象较为完整,通过分类阐述发现,发射路径虚拟位移为读者对小说意境的理解和感知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