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双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抚顺 113122)
“供给侧改革”这一战略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首次提出的[1],也是在我国经济面临供需矛盾和结构性问题时提出的。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国家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人才的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也正在加速。经济领域的改革对教育领域产生很大的影响和触动。在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等职业院校要从供给方面入手,完成高职教育的转型升级,从就业导向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经济的发展对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高职教育是与经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在我国的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举重轻重的作用,它是以服务企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为重点的教育形式。近年来,就业市场出现高职毕业生过剩而企业却用工荒的现象。一直以来,高职院校都是从需求角度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实际上很多问题已经超出了需求侧的解决范围,必须从供给侧来寻求解决之道。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基础必修课,高职英语教学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下,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认真分析高职英语教学不难发现,也同样存在供需错配、供需失衡的现象[2]。唯有准确识别真正堵点,才能推进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在供给侧改革视域下,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长期以来,高职英语教师的思维被传统的应试教育所禁锢,虽然早在1993年我国就已经提出来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理念[3],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不自觉地还是会把教学侧重点放在语法、词汇、阅读、翻译和写作等方面,按照英语AB级考试的题型来组织课堂教学,讲授知识点。2000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实用为主,够用原则”。然而,很多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未能认真遵照执行。教学目标应试化导致了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被忽视,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没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水平未能得到有效提高,严重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有效供给。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谋求学校的更好发展,每个学校都会在一定时期内重新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在设置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忽视校内自身的办学条件,盲目设置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4]。还有一些高职学校,直接把一些本科院校的目标照搬照抄过来,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很难适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也就难以实现。
多数教师采用讲授法授课,虽然也采用多媒体形式授课,但也只是大屏幕代替了黑板、鼠标代替了粉笔。多数院校始终没有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依然是英语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还是处于被动的接受者的地位,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到英语知识的主动建构中来。课堂上依然是教师站在前边讲、学生坐在下边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必须按照老师的思路走,被动地听课,师生课堂上缺乏有效的互动和交流。一些学生初高中阶段英语基础本就薄弱,高考的英语分数一半以上在50分以下。对于他们而言,课堂是很难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出现厌学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高职英语教学的质量,影响了人才的供给。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的扩招,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增加、师资不足、师生比例失衡现象较为普遍,学校教学设备的更新速度跟不上学生扩招的速度。高职英语课作为一门公共课,小班授课的形式很难实现,基本上都是采取合班上课,每个合班一般在70~90人左右,个别班级甚至超过100人。语言类学科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很难保证教学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教学。一些语言技能的训练不适合在大班教学中进行,由于人数和时间的关系,很难给每个学生训练的机会。课堂上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教师在讲课,偶尔让学生做一下练习,也只有个别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大多数同学因为没有参与机会,只能在一旁看热闹,或者做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这也导致一些教师认为这种训练用处不大,浪费时间,且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大班上课让学生失去了原本该有的声音和思考的机会。大班授课形式很难保证英语教学质量和有效供给。
高职英语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缺乏弹性。教学过程没有企业行业的参与指导,导致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赶不上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课程供给体系设置不够合理,缺乏科学性,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与行业企业设置的具体岗位存在较大的偏差。课程设计方案过时陈旧,缺乏实践性,教学内容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偏离了企业行业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偏离了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生英语知识面过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不达标,在就业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形式下,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力。高职英语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和课程资源来满足高职学生的需要,同时,也是为工厂和企业输送具有一定英语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从这两点看,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提供的产品质量还不高,还不能满足学生和企业的多方面的需求[5]。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英语教学在一定层面上有所改善。很多高职院校摒弃原有的过时的统一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大类选择了更适合的英语教材。但这还远远不能解决当前教改中出现的困境。在高职英语教学供给侧的三要素(课程生产者、课程产品和服务)中[6],课程生产者即高职英语教师是最重要的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在优化供给侧改革过程中,教师的职业能力直接影响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性。高职英语教师的有效供给和学生学习需求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
高职英语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英语基础知识外,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要对学校所开设的各个专业有所了解,清楚这些专业对英语方面的具体要求。但在现实中,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大多是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毕业后直接来担任教师的,从一所大学到另一所大学,只是身份由学生转变成了教师,他们没有在工厂、企业工作的点滴经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从专业角度出发,而不是考虑企业和行业的需求,对所教专业缺乏基本的了解。他们并不清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英语方面的知识。从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方面,对于应该为学生提供什么知识也很模糊。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还有需要改进之处。一些院校缺乏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价方法,没有设立独立的评价部门,缺乏客观性的评价。培养出来的人才并非企业所需,造成供给和需求错配,造成学校教学资源的浪费,影响企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缺乏企业行业的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主观化,导致无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确实存在很多弊端,阻碍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拖缓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亟待采取以下行之有效的优化策略。
高职英语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即学生毕业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高职英语教师需要深入企业行业,了解所教专业学生未来就业对语言的具体要求,侧重培养就业所需的语言技能。英语听说技能可以在保证毕业生在工作中轻松与外国友人顺畅交流需求的同时,传播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灿烂历史和古老文明,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沟通。课堂上要补充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词汇和专业术语,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能看懂相关英语资料,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与世界其他国家合作,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应用移动设备进行微教学[7]。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各行各业的改革速度。教育领域的改革也在其中之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需要。出生在00后的学生在信息时代成长,他们的生活离不开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他们喜欢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数字化生活,早已习惯各种数字化的设备每天给他们带来的便捷。数字技术已然走进校园生活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引起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很难保证。移动微教学可以通过碎片化的形式,利用学生现有的数字化设备,借助移动网络和无线网络,调动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打破时空界限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英语学习。英语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移动微教学符合供给侧改革的原则,丰富和创新了传统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多彩,弥补了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化的不足。应用移动微教学打开了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将现代学徒制引入高职英语教学[8]。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新型的职业教学模式,即把现代学校教育和传统的学徒培养相结合。高职英语教学就是要培养企业行业各个岗位需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英语人才,让学生学以致用,达到学习的基础境界也是最高境界,这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一点,这符合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未来的工作需要掌握哪些有关英语的知识领域和技能范畴,强化哪些专业英语方面的知识。为满足企业行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提供坚实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大班授课形式严重影响了高职英语教学的质量,偏离了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小班教学势在必行。学校要多引进有企业行业工作经历的英语专业方面的人才来充实教学一线,缓解目前师生比例失调、师资力量匮乏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要加大投资力度,改善高职教育教学设备,满足由于扩招带来的多种教学不足和压力。在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英语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9],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应该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处处体现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教师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高职院校人才供给效率。
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英语教学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高职院校要定期邀请企业和行业的专家来学校共同参与高职英语课程设置,制定出岗位所需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岗位的具体需求和其相应的职业标准,开发英语课程内容,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化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在供给侧改革的机遇下,要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行业的发展和岗位的需求的动态变化,以成果为导向,及时调整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填补传统课程体系与产业转型之间的鸿沟,保证岗位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素质的有效衔接,以适应新兴产业和产业转型对英语的新需求,共同创造出转型的价值。高职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思维方式,使课程设置更加专业化,尽量保证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的精准对接,科学合理地规划课程体系,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强化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缩短学生岗前英语培训时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高职院校要深入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保持对行业的持续关注,更好地了解其转型需求。同时了解毕业生在英语方面的掌握情况,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得到最直接的反馈,然后进行课程设置,使其更具有针对性,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完善。高职英语教学强调理论知识和语言实践相结合,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最大限度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英语方面的要求,符合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广受企业青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振兴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给,成为推动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
素质高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为高职英语人才质量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为区域经济发展输入更多高素质实用人才,是高职英语教师的职责所在。高职英语教师今后要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10]。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依然存在不足,双师型英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有力保障。同时,学校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定期聘请企业优秀员工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能力,保证人才供给质量。
高职教师要重视提升和发展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养。高职英语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更新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紧抓高职教育改革的机遇,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带来的红利,开展高职英语教学,把传统的线下高职英语教学和现代的线上教学有机结合,把越来越多的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英语课堂中来。在教学中高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有效供给,从而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一直相对落后,很多学校采用的还是普通高校的评价标准。现行的高职评价体系重视期末考试,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期评价标准,这样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更不利于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需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企业资源共享,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评价过程,及时了解企业所需情况,为其提供所缺人才,学校和企业形成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同时评价过程还要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通过全新的评价体系来确保人才供给的有效性。携手企业突破转型障碍,带动区域产业链的同频共振,与企业共同打造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高职英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对高职学生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热情, 他就不会在英语上花时间和精力,甚至厌烦英语这门课;如果感兴趣,他就会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前行。
在很大程度上,兴趣来源于需要,兴趣也影响到教学效果。兴趣可以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高职英语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潜在的英语学习意识,把枯燥无味的语法、词汇内容变成生动有趣的情景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英语演讲赛、朗诵比赛、戏剧表演和趣味英语知识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流行的英文歌曲和电影,拉近教师自身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帮助学生清除英语学习中的各种情感方面的障碍,从而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
党的十九大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对高等职业教育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次挑战。高职教育紧跟经济改革的步伐,其改革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大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输出提供有效保障,高职英语教学直接影响到掌握英语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在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英语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探讨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着力提升人才供给质量和效率。也希望更多高职英语教师关注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更多的人共同探究以丰富、完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加速推动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