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佳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从2019年起,李克强总理连续两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扩招百万的要求。百万扩招对高职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学生数量的变化势必引发高职教育一系列变革。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愈发重要,其中高职教育质量问题已为社会所强烈关注,对高职教育质量观有必要进行重新审视。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人才培养,提高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目标。百万扩招对高职院校从办学理念到教学实践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和变化,如何主动适应变化,并以此为契机,推动高职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是当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9年全国1 423所高职(高专) 院校招生483.6万人,比上年增加31.12%,在校生达1 280.7万人[1]。高职院校百万扩招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起了“临门一脚”的作用。如此急剧的规模扩张,引发高职院校产生一系列的蝴蝶效应,如何保证质量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是要坚持规模与质量相统一,科学确定办学规模,不搞盲目的规模扩张;二是要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新时代高职人才质量观;三是要化被动为主动,化压力为动力,充分认识百万扩招给高职教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起点、新目标。
专任教师不足、教学用房紧张、实验实习场地短缺、设备落后、基本办学条件薄弱等问题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积弊,高职百万扩招又使得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的压力骤然加大[2]。如何边改善条件边提高质量是高职院校必须解决的难题。一方面,要坚定质量第一的发展观,不能因为条件不足而忽视甚至降低质量;另一方面,要多措并举,充分利用合作办学、多元主体投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政策加大改善办学条件力度[3]。同时,要转变传统观念,把目光聚焦到新技术应用、新资源开发、新模式建立上,用机制创新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降低办学成本,增强办学效益,是高职院校始终遵循的一条基本办学原则。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质量与效益是一对孪生兄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质量是效益的前提,效益是质量的结果,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取得最好的质量,在百万扩招背景下尤为重要。一是坚持勤俭办校,建设节约型校园;二是建立成本核算机制,坚决杜绝决策失误和无效投入;三是实行绩效考核,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学校各项工作始终。
能力本位是高职人才培养理念的核心。能力本位教育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要对入学学员原有知识和能力经考核后予以承认。强调严格的科学管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可按学生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方式和时间,课程可长短不一,毕业时间也不一致,做到“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从而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和学制。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4]。对扩招的生源而言,实施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质量工程尤显重要。
传统意义上的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主要依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相关条件设立,以职前培养为主要途径,较少考虑学生自身特点与需求。而扩招的生源则不同,无论是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还是企业员工,他们都有特定的职业归宿和职业倾向,每一类人的需求不尽相同。因此,针对扩招的生源,应主要依据其自身特点和需求,单独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第一,强调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合理确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的内容和比例,重构课程体系;第二,以再就业能力培养和在职岗位能力提升为目标,进行培养方向细化,做到个人学习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第三,强化技能训练,加大力度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进入真实生产环境,做到在学即在岗。
职业核心能力也称作关键能力。1972年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梅腾斯在给欧盟的报告《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中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5]。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其他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能力[6]。
由于高职扩招的生源的职业属性,相对专业能力来讲,核心能力更为重要。扩招的生源大多数学员面临重新选择职业和再就业的问题。如何适应社会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对于他们来说时间和机会不多,职业核心能力将成为他们择业的重要条件。第一,扩招的生源大多数有过从业经历,但接受过学校系统教育的不多。只有经过严格的核心能力培训,才能增强其职业适应性,扩大就业渠道。第二,与同期入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相比,扩招的生源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知识面和信息量都不如前者,其就业优势是较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从业经历。第三,扩招的生源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岗位需求,重点选择一到三项核心能力来进行学习和提高,不要面面俱到,避免顾此失彼,一无所成。
随着高职院校百万扩招战略的持续实施,高职人才质量观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过去长期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统一招生、统一教学、统一管理等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单一人才质量观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扩招的生源复杂的构成也倒逼培养标准的改革。
如前所言,高职院校百万扩招加速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进程,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高质量、现代化和多样化,进而产生与之适应的人才需求[7]。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符合要求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是检验高职办学质量的实践标准。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深远历史意义,不仅仅是客观上缓解了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已有劳动者的能力素质,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数以千百万计的高素质劳动力大军。
一是不同地区特点不同。无论从地理方位还是经济发展看,不同地区学校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发展速度和质量也有较大差距。二是不同专业特色不同。不同专业类别对应不同行业岗位,其对人才的质量要求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使得不同的学校不能使用统一的质量标准。三是不同生源需求不同。生源的个体差异要求对其能力的培养和对知识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高职院校要在不同程度上满足扩招生源不同的学习要求。因此,高职院校扩招后要形成多样化质量标准,适应和满足不同学校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适应和满足高职院校培养不同人才的基本要求[8]。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包括四个要素,即教学水平、教师素质、实践环节、就业能力。
一所学校的教学水平是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是否先进、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效果是否显著等方面。一是在不同层面建立教学水平评估诊断机制,从教师到教研室,从二级学院到学校,全部纳入督导考核,从教学环节开始,建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二是不断完善教学设施条件,以现代化、标准化、实效化为原则,打造高质量人才培养平台;三是深化教学实践改革,应用最新教学改革成果,改进教学质量和评价办法。
教师是课程教学第一责任人,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者和把关人,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高职院校应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第一位,把提高教师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当做常抓不懈的工作。一是要严格督导考核,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业务能力;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建立规范化培训进修制度,鼓励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增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三是要建立退出机制,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严肃课堂纪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9]。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落脚点,也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集中体现。一是要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把住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关,不让规定流于形式;二是加强实践教学考核,实行“实践作品制度”,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三是落实1+X证书制度,让各类证书与人才培养质量体系融为一体,成为学生能力的重要标识。
保证高数量、高质量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就业是“六稳”之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根据就业形势变化调整政策力度。”高职院校百万扩招是保证高质量就业和稳就业的重要举措,提高就业能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10]。第一,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同时适时调整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不适应的专业,增设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专业;第二,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创新培养机制,不断扩大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规模;第三,加强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综上,高职院校扩招百万,从宏观上看,是国家作出的战略决策,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带来一系列重大影响。从微观上讲, 将引发高职教育质量意识的变化,这对高职教育从办学理念到教学管理多方面都将产生一系列深刻影响。从长远看,这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高职院校对此应有清醒认识,主动适应,积极应对,抓住历史机遇,坚持质量标准,推进高职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