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新探

2020-03-03 20:04:58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乐理育人思政

战 鸽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与教育技术系,广东 江门 529030)

自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在会议中强调对高校推行“课程思政”的重要性〔1〕。可见以习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推行“课程思政”的坚定决心。近年来互联网大发展背景下各种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形式多元,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无可取代的红利同时,也导致某些大学生的政治觉悟,价值取向等意识形态出现了偏颇现象。教师在“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中不仅应重视课程的教学功能,同时不能忽视育人功能。因此文章以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入手,针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思政教育缺失问题,研究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到该课程的专业教学之中,发挥思政教育的隐性育人功能。

1 制定“三维三层”课程教学目标

多年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目标一直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大领域来划分并制定,并据此衍生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近年来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更多采用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三个维度,由于课程教学中缺乏对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品德修养所要达到的预期标准, 势必导致人才培养的不完善, 不“全人”的结果,甚至出现高技术、高能力,低思想觉悟、低品德的不对等现象〔2〕,教学目标中缺乏思政品德目标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前,应从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着手,遵循全面性、系统性、具体性及层次性四原则,下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及素质目标三个维度重新制定课程目标,即在原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中,将素质目标拓展为思政目标与素质目标两方面。其中,素质目标包括:人文精神、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思政目标分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及做到“两个维护”。人文精神在这里指人类共同信奉的真理性精神,如科学精神、爱国精神、体育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等,这些精神使人们自由有尊严的活着,利于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发展。在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必不可少。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体现出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每一位公民都应具备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亦是如此,在对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尤其要注意将社会责任教育融入各门理论课程中。因此,在“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制定“三维三层”的教学目标,使课程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更加丰富,将思政教育与“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紧密结合,重视教学功能的同时,兼顾教学中隐性的育人功能。

2 打造专业教学模块+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传统的“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通常被划分为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两个教学模块,教师在基本乐理教学模块向学生讲授音乐理论知识,在视唱练耳教学模块训练学生音乐感知力与鉴赏力〔3〕。两部分教学模块虽上下承接,但均为音乐专业理论性内容,注重了课程教学的“育才”功能,却忽视了“育人”功能。因此,教师在此种情况下应改革原有的以专业教学内容为主的单一教学内容,整合提炼思政主题的教学内容并植入三个教学模块之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的教学内容。

2.1 音乐理论+文化自信模块

在音乐理论教学模块中适当加入中国乐理学科历史及发展过程中的名人轶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科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密切联系,国家正在发展壮大,中国乐理学科教育也随之与国际音乐教育接轨。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与魅力,从而从骨髓里、血液里、信仰里散发出当代青年应有的文化自信。另外,教师应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融合性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正确的行为操守与优雅的审美情趣〔4〕,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红色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以繁荣和昌盛。

2.2 曲谱视唱+爱国情怀模块

在曲谱视唱教学模块中,梳理与家国情怀相关的音乐片段,每个教学单元中开发出一个思政教育教学主题,并组织本项目教学团队集体备课,撰写教案,制作电子课件或制作思政微课视频。教师应尝试将授课内容梳理、整合、提升,与学生共同整理出学期内所使用的红色歌曲视唱乐谱,让思政教育相关音乐丰富曲谱视唱内容,解决“乐理与视唱练耳”偏重理论、偏重使用外国乐曲谱例的问题,让政治主题潜移默化引领专业化教育。

2.3 旋律记忆模唱+社会责任模块

在音乐听辨分析教学中,整理与社会责任相关的音乐片段,加入到每教学单元中的思政教育主题内容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旋律记忆模唱训练时,弹奏选自社会责任相关歌曲的乐句,引导学生凭借记忆哼唱,训练学生旋律记忆模唱能力的同时,介绍该乐句所选自作品的背景及内容,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以此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担当、诚信、恪尽职守、公正等社会责任的教育。

此外,在每节课前5分钟,增添“红色歌曲我来唱”环节。教师在课下与学生共同梳理红色经典曲目,每位同学负责一首歌曲,在每节课前5分钟弹唱奏,并播放相关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我国的历史发展,提高学生对于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及深厚的红色精神文化素质,进一步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积极做到“两个维护”。

3 创新“主题训练法”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中教师更多采用演练法、讲授法进行教学。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向学生讲授理论性内容,不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部分教师虽给学生课堂演练时间,但由于练习内容过于死板,仅局限于课上小部分内容,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较低。另外,传统的教学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表象无法在课堂上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作用不够突出。由此可见,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发挥思政教育在该门课程中的隐性教育作用,教师应尝试采用主题训练,既教师选择一个教学主题,将主题的相关内容及工作任务设计成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解构主题,并给学生布置相关探究任务。该训练能够使学生既能对音程高度有一定的认识、记忆音程,又能接触红色歌曲,通过歌词及演唱体会我国历史发展,使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潜移默化育人。

4 总结

在“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制定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对学生价值塑造与专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在乐理知识传授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尝试打造“音乐理论+文化自信”、“曲谱视唱+爱国情怀”、“旋律记忆模唱+社会责任”等众多新型模块,实现课程教学中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以此达到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作用。另外,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应更新固有的传统教学方法,尝试采用主题训练法,引导学生解构主题,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隐性育人功能,从而使“乐理与视唱练耳”课堂教学实现思政教育的良好融入,更好地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高觉悟、高品德人才。

猜你喜欢
乐理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高校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课程的多样化教学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2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对《标准乐理教科书》的介绍与评价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