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良 何金云
症状是人体的语言,是身体特有的表达方式。目前常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各种辨证方法将症状归类,形成辨证要点,然后依法施治。如八纲辨证中的里实证,运用大承气汤泻里实;脏腑辨证中的肝火犯肺证,运用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治疗。但是在里实证中存在因虚致实的可能,在肝火犯肺证中存在表气闭郁化火的可能。单一的辨证方法是否全面确切地反映了患者的病机?我们辨证的目标应当是证悟人体的能量状态,要把人体看作能量和肉体的完整组合体。透过各种辨证方法,看到症状背后的能量思维,才是症状的正确解读方式。人体没有能量,只能称之为一具尸体,有了循环畅通的能量才是一个鲜活的人。
能量是什么?能量是无形之“气”,是构成宇宙万物最细微的物质,与有形之肉体(实质、器官)相对、相承、相化。“广义之气”分阴阳,在中医基础理论中,“阴”包括精、血、津液等,“阳”包括卫气、营气、宗气等。能量是维持人体功能正常运行和新陈代谢的根本动力,而能量的循环畅通是人体健康的物质基础。
要用能量思维去解读症状以及症状之间的联系,就必须辨清3个问题。
一是能量的过与不及。能量的盛衰可用脉管的充盈度去探知[1]。人体血管里流淌的是我们最宝贵的血液,有血液的充盈就等于有能量,有生命延续的希望。无论是中医的经典描述(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还是西医对休克抢救的做法(必须保证血容量[2]),都印证了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沉取脉管(切脉)分辨出脉管里的血液充盈度,就像是通过按压软管以探知软管里水量的多少,进而估算出人体的能量储备。
二是能量在哪里出了问题。能量出问题的地方可以通过问症得到。例如在表的有“出汗、发热、恶寒”等症状,在里的有“便秘、腹胀、腹痛”等等,在心小肠系统的有“诸痛疮痒皆属于心”,在肾膀胱系统的有“诸寒收引皆属于肾”。问诊对于判断能量在哪里出了问题非常准确。
三是什么性质的淤堵造成了能量循环不畅。导致能量循环不畅的淤堵常见为“气滞、水饮、瘀血、食积”4种,各有特征性的症状。例如“气滞”表现为爱叹气,两肩内扣,两肋胀痛等[3]。“水饮”表现为口干不欲饮,小便不利,心下悸动等[4]。“瘀血”表现为肌肤甲错,面目暗黑,身体羸瘦,舌下瘀络,易怒健忘等[5]。“食积”表现为便秘口臭,腹胀腹痛,大便不爽,舌苔黏腻等[6]。也是比较容易分辨出来的。所以症状就是人体能量在当前状态下的应答反应。
为了更清晰理解能量的应答反应,首先要了解人体有邪气阻碍时能量的运作模式。第一种是“祛邪模式”。无论是外邪侵入身体还是内生的七情饮食伤害身体,只要在哪里造成了淤堵,能量就会汇集到哪里去排邪和修复。这就是能量最基本的祛邪模式。例如摔伤后局部肿痛,是能量赶到局部去修复的应答反应。假如邪气在表,会产生发热、汗出,怕冷、颤抖等,是能量汇集到体表祛邪的应答反应。第二种是“反调模式”。因为人体能量是有限的,如果身体某一个地方淤堵得范围广、程度重,汇集和消耗了大量的能量,而其他地方缺少能量,就需要通过亢奋、发热、挛缩、出汗等加重症状的表现来反调能量,这就是反调模式。例如下焦严重便秘、腹部压痛,上面大脑会因为下焦的淤堵而缺少津液,人体会通过“说梦话、易怒、谵语、甚至惊厥、诱发癫痫”等动作去反调能量,保障上部的供应。再如很多女性月经期间,主症为痛经,却伴有脾气易暴躁、皮肤长痘痘、口腔溃疡,这些伴随症状就是人体启动反调模式的体现,因为下焦汇聚消耗了大量能量,上焦唯有用亢进方式以争取能量。又例如在气温较低或沉思问题时排小便,很多人会打尿颤,也是人体想通过颤抖达到向表向上调集能量的反调模式。
2.1 基本不随干扰因素而变化的症状如“汗多,恶寒,口苦,便秘”等,这种类型的症状表达清晰,一般能反映能量的趋向性,所以可运用人体的祛邪模式和反调模式去理解症状的部位和虚实。然后综合分析症状的表达方向,体悟人体内部的能量趋向。高效的治疗往往是帮助人体去排邪,而不是越俎代庖。所以我们解读症状的方式就是把症状综合判断,解读出上述能量思维的三要素。然而在治疗上有汤液法和外治法之分,其辨证方式略有不同,所以分述如下:(1)汤液法治病的适用辨证法——八纲辨证背后的能量思维。汤液法是运用药物能量势能去治病的方法,其势能是作用于人体大层面,而非单一作用于某经络或某脏腑。仲景医圣以后的历代医家逐渐趋向按照归经来使用药物,是错误的缩减了药物的作用范围。药物有四气五味之分。比如具有辛辣性味的药物,就会善于走表走上,如麻黄、桂枝、生姜、薤白、细辛等[7]。书上说麻黄归肺经、膀胱经,难道能量就不会到达三焦经、小肠经、胃经?本人体证的结果是吃了麻黄后能量能到达整个人体表面,甚至出现心跳加速、失眠。说明麻黄的作用部位不局限于肺经、膀胱经。还有书上说生姜归肺脾胃经,但体证的结果是吃了生姜后胃暖、口微辣、背出汗,腿反而不辣不热。哪里会只局限于肺脾胃经呢?因此药物在人体里是走大层面的,利用药物治病,就应该运用八纲辨证去证悟人体的能量状态。①症状所在层面的解读:例如发热、汗出、恶寒、颤抖、皮疹、疼痛等症状,表明了能量趋向体表与邪气抗争,称之为表证;腹胀、腹泻、便秘、腹部压痛、口臭、打呃、嗳气、胃痛等症状,表明能量趋向胃肠里面抗争,称之为里证;还有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胸胁苦满等症状,表明能量趋向半表半里层面抗争,称之为半表半里证。②症状寒热性质的解读:寒热仅提示局部温度的高低,是一个物理概念,不代表人体整体能量的多少。如烦热、怕热、咽痛、大便臭酸腐、口苦都是局部的热性症状;胃寒、想喝热水、双小腿怕冷、手脚冰凉都是局部的寒性症状。临床上,一个患者可以同时出现寒热症状,如上热下寒、胃寒肠热、里热外寒等等。这个寒热只是反映身体局部的温度高低,说明部位之间的能量循环不畅通。③症状虚实的解读:局部被实质的东西堵住了,叫作实;局部的津液空虚了,辨为虚。例如大便堵在肠子里面了,叫大肠“实”了。气血不充盈导致的疼痛或肌肉萎缩,称作局部“虚”了。而虚实的关系可“因实致虚”也可“因虚致实”。例如大肠实(便秘、腹痛、发热),消耗大量能量,导致人体上部津液缺乏,出现谵语、烦躁、失眠、头晕,这是因实致虚。又例如小柴胡汤证,中焦胃弱(不欲饮食、喜呕),不能顺利推动能量循环,能量停滞于上焦而出现郁而发热,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等上实症状,这是因虚致实。(2)外治法治病的适用辨证法——脏腑经络辨证背后的能量思维。以针灸为代表的外治法是运用脏腑经络信息去治病的方法,其作用于点(穴位)-线(经络)-系统(脏腑),而非全身大层面。如关于心小肠系统的归类就有“其华在面”“诸痛疮疡皆属于心”“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血脉”“南方属火归心”“头和上部属离位”“五行生克”等等归类的信息,多而驳杂,导致能量在表里内外都有其表达方向,这时就适合运用信息的归纳法把驳杂变成简单,治疗上只需要处理心小肠系统和相生相克的相关经络。针灸等外治法能定点定经定面,而作用于层面的药物就很难做到。所以所用武器不同,思维方式就不同,就像研究三维世界的物理现象适用于牛顿定律,但研究多维世界的物理现象就需要重新定义和运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下面用一个小病例来演示这种能量思维方式的应用。患者,男,成年,主诉:咳嗽,多黄浊痰。伴有胸痛,恶寒,不出汗,脉浮滑。如果用汤液法处理:把症状转化成能量思维的三要素。①辨能量的过与不及——取脉而定,脉浮滑为阳。能量为过盛。②辨能量趋向的层面——恶寒,不出汗,脉浮。为表症。③辨什么性质的淤堵——多黄浊痰,伴有胸痛。为痰饮阻滞。为热,为实。就可以定方了:麻杏石甘加千金苇茎汤。如果用外治法处理:把症状转化成能量思维的三要素。①辨能量的过与不及——取脉而定,有脉浮滑,为能量过盛,用泻法。②辨能量趋向的系统——恶寒,不出汗,脉浮。根据“诸寒受引皆属于肾”,取肾膀胱经系统治疗。膀胱经过表,可取背部膀胱经刮痧。咳嗽,多痰,根据“诸气喷逆皆属于肺”该取肺大肠经系统治疗,泻法。③辨什么性质的淤堵——多黄浊痰,伴有胸痛。为痰饮阻滞。取脾胃系统消之。治疗方案就出来了:取背部膀胱经刮痧;取肺大肠经、脾胃经,寻异常之处,用泻法。
2.2 会随干扰因素而变化的症状这种类型是指有外部的因素叠加就会使症状出现或加重。如随时间因素加重、随饮食因素加重、随活动因素诱发等等。下面以“夜尿”为例剖析这类症状的解读方式。健康者睡眠时是不需起夜的,但患者则起夜尿3~5次,这种“尿多”就有时间的干扰因素。要是小便的次数增多是没有明显的时间性,我们就按上述第一种类型的解读方法,四诊合参,解读“尿多”症状的能量状态,然后处方治疗就可以。现在加上“夜晚才加重”,就得思考能量是怎样变化的。我们把人体分为表里。表、里之间能量总是不断循环的,凡是这个循环上某一环节被障碍了,都会导致症状出现或加重。时间因素在这里就给我们提示“主要矛盾”出现在从表到里这个方向上,因为人体能量在白天是从里出表为主,晚上从表入里为主。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如下可能性:(1)能量难以维持而导致症状出现或加重。整体能量不足,表层会因能量从表入里时变得过于衰弱,启动反调模式,为争夺能量而加重症状。(2)有阻碍而导致症状出现或加重。在由表入里方向上可辨出层面上(表、半表半里、里)的阻碍。如果淤堵偏性明显,还要辨出淤堵的性质(“气滞、水饮、瘀血、食积”的哪一种)。(3)能量方向相悖而导致症状出现或加重。因为能量从表到里的运行方向与阴虚阳亢的能量虚亢方向是相反的,产生了阻滞,也会加重症状。这些可能性只需有相应的伴随症状的助证就能下诊断。所以目前中医界对夜尿的辨证多限于肾阳不固、湿热下注、阴虚阳亢是不够的。阳明腑实证、少阳证、瘀血证、表水证等等都会有可能。只要循这种思维模式,并能找到相应伴随症状的支持就可以下诊断。下面总结一下这类症状的分析步骤。(1)分析出这个干扰因素能引导人体能量走向何处(表或里)。(2)分析出在什么层面或什么性质的淤堵阻碍了能量的走向。(3)分析出是否是症状所在层面启动了反调模式而加重了症状。(4)如果干扰因素是引发能量从表入里,还要考虑是否因阴虚阳亢导致能量方向相悖而导致症状出现或加重。现在举例演示这种思维模式:例如午后潮热症状:①午后,能量从表到里为主。②如果伴随便秘、腹痛、脉滑有力,是阳明腑实证,就是里有食积障碍了能量的回归;如果症见胃胀纳呆、四肢困重,是水饮湿邪障碍了能量的回归;如果伴有肌肤甲错、消食善饥、易怒健忘,就很有可能是瘀血内停障碍了能量的回归;如果有其他性质的淤堵见症,也可以诊断为相应淤堵障碍了能量的回归。③如果症见疲倦恶风、易汗出,很可能是表气不足为主要矛盾,体表用发热来反调能量,可辨为气虚潮热。④如果伴随心烦口燥,烘热汗出失眠,便干易上火,脉细数。就可以辨为阴虚阳亢的午后潮热。例如迎风流泪症状:①遇风,体表遭邪,能量从里出表抗邪了。②如果伴随口苦、咽干、胃纳不香,是半表半里层面不调阻碍了能量出表,辨为少阳证;如果伴随口燥便干、腹胀腹痛,是里层面堵住了,阻碍了能量出表。如果症见颈痛、背恶风,是表层面风邪未解,障碍了能量出表。总之从里出表,各个层面有障碍、有淤堵都会加重症状。③如果症见少气懒言,双目喜闭喜温,冬季或遇冷尤甚,脉沉弱,就是表气虚了,在启动调集模式了。其背后的能量机理是:双目在用加重反应的模式来反调能量。④能量从里出表,基本与阴虚阳亢的能量方向一致,所以基本没有阴虚阳亢引起迎风流泪。例如良性位置性眩晕,常称为“耳石症”:①加重因素是转头或转侧,转头时因活动,能量从里出表了。②如果伴随口干不欲饮、小便不利,是水饮阻滞中焦,使能量从里出表向上调集时,中焦提供不及,加重了调集脑内能量所致。用五苓散主之;如果伴随经痛,经血暗而多血块、经量少而大便干,为血虚血瘀,阻碍了能量出表;如果伴随口苦咽干、心烦欲呕,是半表半里层面不调,阻碍了能量出表。③如果伴随纳差、神疲、恶风、脉细弱、动则自汗,那么能量从里出表调集时,整体气血不足以调动,也可理解为头脑用“头晕”反应来反调能量,治疗需要建中和温阳。例如痛风性关节炎:①加重诱因多为饮食不节制,因饮食关系,能量被强行从表到里调集去排邪。②如果症见腹胀便秘、大便秽臭,可认为里有食积淤滞,影响了从表到里过程,泻之可愈;如果症见恶寒怕风、腰酸背痛、小便艰涩、脉微细,是表虚有邪,影响了能量从表到里,可辨为少阴证,麻黄附子汤主之。③如果伴随局部喜温,四肢肥肿难分,其人汗多易倦,是局部的反调反应,可考虑防己黄芪汤主之。④症见口干失眠、尿多、易怒烦躁、便干难拉,可辨为阴虚阳亢,滋阴可愈。其实列举这些例子还不能尽言其妙,只愿为诸君开启思考之门,抛砖引玉。就像思考小儿入睡则头汗出这个症状,如果按笔者提供的思维方式思考,常见的就有肠胃食积、表湿不解、少阳不解、表气虚弱、阴虚阳亢等等,岂是目前多认定为“表气虚弱”呢?本人在临床所见就有以上列举的这几种证型。在辨证过程中,我们经常犯以表象助证表象的错误。如,发热汗出怕风,同为表症,它们没有因果关系的。不能说因为发热所以汗出。正确的因果关系是我们通过发热、便秘、脉洪大,证明人体背后能量的过盛,所以才出现汗出、怕热。再如便秘、腹胀、饮食不节、失眠多梦、谵语梦话,症状与症状之间本来没有因果关系的,我们不能说因为便秘所以失眠谵语。正确的因果关系是我们通过食多便秘腹痛,证悟到了下焦能量瘀堵,牵扯消耗大量能量,上焦需要通过兴奋亢进来反调能量,所以才出现失眠多梦谵语。凡是形成因果关系的,必须证悟到人体背后的能量状态。因此我们更不能说“因为某个脏器形成肿瘤,所以消瘦,健忘,面目黧黑,腹水,肌肤甲错”。在我们看来,肿瘤是表象,消瘦腹水也是表象,不是因果关系。所以不能一见肿瘤就“一切”了之。正确的因果关系是我们通过消瘦、健忘、面目黧黑、内有肿物,证悟到了人体能量是被瘀堵束缚,“水饮和瘀血”性质的瘀堵为目前患者的主要矛盾,所以才产生腹水、肌肤甲错等瘀堵症状。治疗应以化瘀利水为主,同时保证“瘀”有出路,才是治疗的关键。
总结来说,我们辨证不能以表象助证表象,而是透过症状,证悟到人体能量的运行状态,我们要掌握的是:①能量的过与不及,②能量在哪个层面卡住了,③能量受到什么性质的淤堵障碍,这才是症状的正确解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