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二平教授治疗功能性便秘验案3则*

2020-03-03 19:14王晨琳许二平
光明中医 2020年24期
关键词:枳实舌质肾气

王晨琳 许二平

功能性便秘为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属于功能性肠病的一种,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排便周期延长,排便量少、质硬或便而不畅等[1]。目前认为,功能性便秘的发生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自主神经紊乱等因素密切相关。我国此病发病率在10%~15%,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和程度也随之升高[2]。现代医学治疗多以排泄药物和改善胃动力药物为主,但长期治疗效果欠佳,不良反应较大[3]。而中医药则是值得重视的诊疗途径,本病在中医学可归属于“便秘”“后不利”“大便难”“脾约”等[4]。许二平教授为国家级专家,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学教学、科研及医疗30余年,致力于中医方剂学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擅长运用经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疗效显著。现将其辨治功能性便秘验案3则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半夏泻心汤并小承气汤案

患者黄某,女,62岁。2017年4月1日就诊。主诉便秘两年余。患者近2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排便困难,无便意,需借助乳果糖、开塞露等药物才可排便,大便日一次,羊屎状,伴焦虑、烦躁、失眠,需每日口服安眠药日一片,抗抑郁药物日半片。既往有支气管扩张史,长期胸闷咳嗽。刻诊:自觉烦闷,倦怠乏力。口干不欲饮。食后腹胀。纳可,眠差,入睡困难、眠浅易醒、梦多。用药后大便日一次,便干,便后肛门灼热感。小便黄。舌质红,舌体胖大,有齿痕,苔黄腻,脉弦滑,寸尺脉弱。证属湿热中阻,方用半夏泻心汤并小承气汤加味。处方:清半夏15 g,黄连6 g,黄芩20 g,干姜10 g,炙甘草10 g,党参10 g,大黄(后下)6 g,枳实20 g,厚朴20 g,淡竹叶15 g,生地黄20 g,木通10 g,当归20 g,陈皮20 g,黄柏30 g,大枣3枚。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

2017年4月8日二诊:自觉肠胃蠕动,腹胀减轻,排便较前顺畅,有便意,大便形质改善。停用乳果糖、开塞露等药物。自觉胸闷、气短,四肢肌肉困沉。舌质暗,苔薄黄稍腻,脉沉。处方:上方加黄芪20 g,郁金20 g,炒薏苡仁20 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

2017年4月22日三诊:排便正常,日一次,成形。身困沉好转,纳可、食量增加,心情舒畅。胸闷、气短症状稍改善,现自觉咽部有痰,难咯。舌质暗,苔薄黄,脉沉。处方:当归20 g,黄芪20 g,熟地黄15 g,生地黄15 g,桔梗10 g,玄参20 g,浙贝母10 g,麦冬10 g,百合20 g,甘草6 g,川芎15 g,皂角刺15 g,桑叶15 g,炒白芥子15 g,炒杏仁10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后随访2年,便秘未再发作。

按:本案患者久用泻下、攻伐之剂,导致脾胃大伤,中土无权,水湿不运,从而出现口干、纳差、倦怠体困、便干等症状。脾居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久病不愈,脾胃升降功能失调,湿浊中阻,久而蕴生湿热,出现急躁烦闷、眠差梦多、便后肛门灼热感等症。加之患者既往有支气管扩张史,长期胸闷气短。故辨证为本虚标实,湿热中阻,本质为脾气虚、肺气虚。《济生方·胀满门》[5]云:“阴气当升而不升,阳气当降而不降,中焦痞结,必为胀满。胀满不已变证多端…大小便为之变。”治疗选用半夏泻心汤为主方,以和阴阳、顺升降、调虚实,恢复肠道运转功能。大便燥结,热淫于内,选取大黄、枳实、厚朴,小承气之意,通腑泻热,行气导滞,恢复肠胃传输。便秘日久,则血虚肠燥,加少量生地黄、当归凉血补血。伍以黄芩、黄连、黄柏清上、中、下三焦湿热,在通便的同时,肃清湿热之邪。二诊,效不更方,在原有基础上佐以补气开郁去湿之品,续以辛开苦降、寒热平调、升清降浊为主。三诊便秘症状基本痊愈,胸闷气短等亦减轻。《脾胃论》[6]曰:“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今脾主运化功能恢复,水精散布如常,则上可充肺部之气,下可运大肠之津液。“缓则治其本”,三诊选当归补血汤合百合固金汤,调肺气、补气血,缓缓扶正。

2 补中益气汤案

患者宋某,女,56岁。2017年10月7日就诊。主诉便秘五年余。患者平素排便困难,自行使用灌肠疗法排便。刻诊: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精神不振,活动自觉头晕,偶有心慌,素日血压较低,手足凉,怕冷,纳差,不欲食,大便1周一行,无便意,便干。舌质暗,苔薄白,脉沉。证属气血虚弱,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20 g,党参10 g,炒白术20 g,升麻10 g,柴胡10 g,当归15 g,陈皮20 g,炙甘草10 g,川芎20 g,槟榔15 g,麻子仁15 g,枳实20 g,鸡内金15 g,知母20 g,黄芩20 g,生地黄15 g,肉桂3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

2017年10月14日二诊:倦怠乏力明显改善,头晕心慌减轻,余症如前。舌质暗苔薄白,脉沉。处方:上方去肉桂、生地黄、知母;加附片3 g,薏苡仁20 g,山药20 g,大黄(后下)6 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

2017年10月28日三诊:精神好转,怕冷减轻,食量增加,大便2~3日一行,自行排便,便质可。舌质暗,苔薄白,脉沉。上方黄芪易为30 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随访2年,无便秘症状反复。

按:本案患者病程较长,素体气血亏虚,实乃不足之体质。 《脾胃论》[6]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居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水谷不化,故出现食欲不振。脾气亏损,气血生化不足,精不上荣,则面色萎黄;血脉失充,则头晕、心悸。脾虚营弱,五藏不安则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灵枢·口问》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脾虚气弱,不能够濡养大肠,从而出现无便意、便干,辨证为气血虚弱。“内伤不足之病……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6]。《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劳者温之,损者宜之”。故以塞因塞用立法,选用补中益气汤为主方,调理补中。佐以槟榔、麻子仁、枳实、鸡内金以寓通于补;患者久病,恐其“虚不受补”,助生火邪,故伍以知母、黄芩、生地黄等清热之品;佐以少量肉桂于补气益血方中,以鼓舞气血生长、温通经脉。二诊脾胃功能逐渐恢复,乏力头晕减轻,但余症仍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主方不变,易肉桂为附子,增其温中散寒之力,佐薏苡仁、山药以健脾祛湿,缓缓补益的同时,加少量大黄泻下通腑。三诊便秘逐渐改善,但正气仍虚,故重用黄芪,续以补中气,恢复脏腑功能为主。

3 肾气丸案

赵某,女,66岁。2017年7月29日就诊。主诉便秘五年余。刻诊:平素便干难下,3~4 d一次,夜尿频,每晚3~4次,后背自觉烘热,入夜尤甚,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眠差,入睡难,血糖偏高,空腹血糖8.0 mmol/L。舌质暗,苔薄白,脉沉。证属肾阴阳两虚,方用肾气丸加味。处方:生地黄20 g,山药20 g,牡丹皮15 g,泽泻30 g,山萸肉15 g,茯苓15 g,淡竹叶15 g,葛根20 g,川芎20 g,陈皮20 g,黄芩20 g,栀子15 g,猪苓15 g,枳实15 g,地骨皮20 g,当归15 g,附片3 g,肉桂3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

2017年8月5日二诊:症轻。大便日1次,量少质干。夜尿减少,每晚2次。双下肢水肿减轻。舌质暗苔薄白,脉沉。上方去陈皮、栀子、猪苓、地骨皮;加干姜10 g,党参10 g,大黄(后下)6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

2017年8月12日三诊:大便日1~2次,成型。自觉双眼干涩、咽干。舌质暗苔薄白,脉沉。上方去大黄、栀子、附片;加黄柏30 g,川牛膝20 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随访3年,病情稳定。

按:《景岳全书》[7]云:“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便之开闭,皆肾脏所主。”肾为水火之宅,内寓元阴元阳,大便传导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肾阳的温煦和肾阴的滋润,阴阳一方的偏衰,必会导致“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病理变化。本案患者为一老年糖尿病患者,肾阳亏虚,水液直趋下焦,津不上承,故消渴、小便数;肾主水,肾阳虚损,不能够气化水液,留滞为患,发为水肿;年老体弱,阴液自亏,不能够濡润脏腑,则后背自觉烘热,入夜尤甚;肾阴阳两虚,则便秘。辨

证肾阴阳两虚。《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所以治疗选用肾气丸,从肾气虚损着眼,平补肾阴肾阳。佐以地骨皮、川芎、当归,有地骨皮饮之意,养血滋阴清热。更加淡竹叶、黄芩、栀子增强清热之力;加猪苓使利水效增;伍葛根解肌生津;陈皮、枳实理气消积;怀牛膝引药下行,增进治疗效果。二诊症轻,效不更方,去繁就减,删减部分药物后,加干姜增其“少火生气”之力;党参与方中山药、山萸肉相伍补肝脾效增;便秘日久,加少量大黄泻热存阴。三诊消渴之症增巨,排便次数增加。去温理泻下之剂,加黄柏清热,川牛膝引火下行。

4 结语

《谢映庐医案·便闭》[8]:“治大便不通,仅用大黄、巴霜之药,奚难有之?但攻法颇多,古人有通气之法,有逐血之法,有疏风润燥之法……岂仅大黄、巴霜已哉。”许教授继承先贤之经验,精准把握病机,灵活运用寒热平调法、补益和中法、平补阴阳法等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值得医家研究与学习。

猜你喜欢
枳实舌质肾气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枳实消痞汤口服联合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轻瘫的临床观察
抗衰老名方“金匮肾气丸”的妙用
识别真假枳实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仲景应用厚朴情况
金匮肾气丸加减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沉蛤定喘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力衰竭肺肾气虚型31例
金匮肾气丸联合阿伦磷酸钠治疗骨质疏松症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