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最优化理论视域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2020-03-03 19:02苏鹏举王海福
林区教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师生理论课堂教学

苏鹏举,王海福

(1.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教育系,新疆 阿克苏 843000;2.喀什大学 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新疆 喀什 844000)

引言

巴班斯基(1927—1987)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颇负盛名的教育学家、教学论专家,其一生学术成果颇丰,所撰写论文达400多篇,出版专著数十本,大部分著作、论文翻译成不同国家语言向世界各国传播。20世纪60年代初他为克服大面积留级现象和低效教学而提出教学最优化理论,其代表作《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被列为教育工作者的参考书,也是当时其他教育机构必选读物。班巴斯基汲取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加以利用与创新,并结合当时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以系统方法论为基础创建完备的高效生态课堂理论体系。今天,结合当下“师生减负”“核心素养培养”“有效教学”“深度教学”等教育热点话题重新审视这一理论,对当前构建我国小学高效课堂依然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一、基于最优化理论的高效课堂教学内涵阐释

巴班斯基首先提出该理论的前提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现代化教学教育形式和方法、已有条件以及班级和个别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使教育过程最有效地(最优化地)发挥效能[1]。什么是高效,顾名思义,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付出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效果。课堂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场域,高效课堂是在常态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堂经营,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又好又快又公平的发展的过程[2]。然而,高效课堂教学不是越快越好,不是越多越好,高效课堂教学应该是将教学的速度、收益和安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活动,是“多、快、好、省”精神的集中体现[3]。换句话说,对于小学教师来讲,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高效课堂,教师课后只需反问自己四个问题,就基本可以判断一节课是否高效。一是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获得多少;二是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三是让学生怎样获得;四是是否每个学生都达成了教学目标[4]。基于相关研究成果对高效课堂内涵的阐释,我们就可以结合最优化理论重新审视当下高效课堂重构的时代内涵。

首先,最优化理论旨在教学过程的全局和系统优化。对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形式、教学条件以及教学评价等之间相互整合和优化,其目的是所有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合理配置,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学到系统知识,提高素质。其次,教学内容最优化。教学内容最优化具有完善性、价值性、可能性、经验性及物质基础性特征,基于这些特征,就有可能科学地论证和有根据地划定科学基础知识范围,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系统的知识。要求学生接受知识不但需要考虑知识内容本身的价值,而且要求与学生自身经验高度契合,在此基础上提供一定物质和精神条件,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对知识系统构建,提升综合素养水平。可以看出,教学内容学习最优化特征是“系统化”“动态化”“生成化”,而非“单一化”“静止化”“预设化”。最后,教学方法最优化。教师不但要认识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而且能够依据教学规律选择适切熟悉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元化包括组织学习方法、激励学生方法、课堂管理方法、检查学习方法等。这些方法的使用,也是对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的考验。此外,学校应具备或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为教学方法的运用作保障。

巴班斯基以辩证系统理论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基础,把教学过程看成一个系统,其结构包括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结果等。这些结构的存在和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完整系统[5]。

二、基于最优化理论的高效课堂教学准则

(一)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明确指出:“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切实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学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应试教育导向下师生教与学负担过重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要求学生通过大量做题来提升应试能力,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是从教学目标上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力图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系统化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之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担心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家长盲目攀比,纷纷为孩子报课外辅导班,催生了课外辅导教育的新市场,使学生处于长期疲劳的学习怪圈中,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最优化,力图使学生在一节课内掌握知识内容,无需再为学生课外“开小灶”。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审视最优化理论,对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师生减负具有重要意义。

(二)优化课堂教学任务,减少师生课堂精力

教学最优化理论旨在师生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规定时间内,花费最少精力,获得最佳效果。首先,在核心素养时代,追求深度学习,寻求知识符号底层所蕴含的深层意蕴,教师需要精简课堂教学任务,构建合乎教学规律的课堂高效教学结构。然而,小学课堂依然出现这样的怪圈现象:教师一节课滔滔不绝,学生忙忙碌碌,各自分工看起来很到位,各尽其职,但其效果怎样呢?课堂讲授内容多、时间长,教师是控制课堂的主导者,学生被排挤在课堂的边缘地带,失去了主人翁地位,“对话”“互动”“合作”“探究”等活动略显逊色,导致课堂失去生机活力。转变这种状况,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优化精简教学任务,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积极探讨、集中讲授变对话讨论,鼓励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获得体验性感悟能力和实践性知识,同时要求教师具备实践教学智慧,做一名实践反思型教育工作者。其次,教师合理规划教学任务,把教学目标细化到教学全过程,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重点突出课堂教学知识点、重点、难点,使教学过程严谨、有条不紊。最后,教学过程具体化,为了使教学目标自然生成,需教学过程系统化、条理化、层次化,以便教师因材施教地完成相应教学任务。此外,优化教学任务需要教师选择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内容,澄清教学任务,防止课堂中出现顾此失彼现象,分不清教学重难点,增加师生教学负担。

(三)优化课堂教学速度、创建优质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速度和效率”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教学论研究的热点话题。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学习效率的问题,深度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呼之欲出,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课堂教学环境。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极大地限制了因材施教的开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养的提高。而最优化理论能够从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优化找到突破口,为以后相关研究提供思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模式不断出现,课堂教学环境愈发复杂,优化课堂教学速度、创建优质课堂教学生态环境至关重要。笔者认为:首先,借鉴最优化理论,创造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是开展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因素,其中包括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虚拟空间环境等。例如卫生光线条件、师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素质、师生预备状态、教室布置、“物联网+空间环境”等。其次,平衡课堂教学时间和效率问题,构建立体式的网络环境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保障课堂教学效率。最后,采取多元化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使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全过程,保障课堂教学效果。

三、基于最优化理论的高效课堂教学评析

(一)最优化理论的优点

1. 指明教育教学活动目的,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

基于“以生为本”的教育目的观,要求教师明确学生知识结构及用怎样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来选择教学任务,教师在熟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前提下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找到课堂教学时间和效率问题的平衡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确保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之后,教师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主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当学生发展到高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发展具体阶段,实施相应适切性教学,抓住教育最佳时机,事半功倍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果错过关键发展阶段,则无法弥补或教学效果不佳。而班巴斯基认识到了这一点,提出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这一范畴,并分析了这种可能性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以及强调把教学建立在这种可能性的最近发展区上[7]。这是颇为新颖的教学论见解。

2. 系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减轻教学负担

最优化理论提出系统整体观,认为知识结构不是片面的支离破碎的,而是有其结构体系的完整性,因此要优化知识传授方式和知识本身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相关知识过程中,从整体观视野认识如何教学、如何学习。建构主义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旨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自己完备的网络知识结构图式,厘清纷繁复杂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知识脉络。这就要求教师清理课堂教学中的装饰性、冗杂性成分,给课堂教学“减负”,给学生的学习活动松绑,努力构建一种低耗、明快、简洁、便捷的课堂教学结构,全力打造一种直击靶心、学习主线的课堂教学形态[8]。在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体系结构时,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此外,系统化教学理论通过对学困生进行全面分析,选择最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因材施教,不但没有增加学生学业负担,而且避免了学生学业不良倾向的出现。

(二)最优化理论的不足

1. 过分强调教与学的一致性,理论缺乏广泛性

一是教与学的目的性一致性是应然状态,而非实然状态。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目的常出现游离状态,甚至截然相反、相互对立。教与学既是整体又是矛盾体,教与学既有不一致的一面,也有一致的一面,是矛盾体的两个主要方面,其方向性都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教促进学,学带动教,两者辩证统一,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才是师生所关注的重点。二是最优化理论涉及的范围有限。理论主要聚焦学校课堂教学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在成人教育、家庭教育及自我教育等方面却关注不够。此外,该理论在信息化时代高效课堂构建的广泛适应性也有待考证。

2. 理论过于绝对化,对教师要求过高

首先,控制论让课堂教学过程受教师所左右,教师成为课堂主导者,学生失去了他们应有的权利,导致学生不能充分发挥主动性。最优化理论只是一个相对标准意义下的最优化,而不是绝对的最优化,学生课堂地位处于被动状态,游离课堂边缘地带,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欠缺,阻碍了学生核心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其次,对于普通教师要求过高,教师自身存在个别差异,身心发展、教学能力、知识结构等因人而异,而班巴斯基最优化理论没有考虑到师生个别差异性,理论过于理想化,对教师要求过高,理论实施过程中难免失去应有价值追求和实际意义,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 忽视教学形式和方法的相互统一,对学生创造力培养不够重视

一方面,过于注重教学的方法。对于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没有用辩证统一的方法加以看待和运用,从而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内容的同时却忽略了教学方法;重视教学方法的同时又忽视了教学形式。导致教师顾此失彼,使课堂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另一方面,对学生创造力培养不够重视。控制论过多强调课堂教学过程“流水化”“序列化”“程序化”,使课堂教学失去生机活力,学生成为机械化被动接受知识的冰冷容器,教师扮演了灌输知识的操作者和规划者,把学生当作整齐划一的加工品,参与预先设置好的工艺流程中,阻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四、基于最优化理论的高效课堂教学启示

(一)提供时间和效率辩证视角,减轻师生教学课业负担

教学有效性指通过一段时间教学,学生获得具体进步和发展,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9]。在信息时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收集相关数据以及分析数据和加工处理的能力,不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最为关键的是优化学习效果,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网络授课、多媒体教学、信息化课堂、云课堂、智慧课堂等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是未来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一直以来都被我国教育工作者所推崇,尤其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国基础教育长期存在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原因在于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指引下,教师急于出成绩,不断增加学生作业和教辅资料分量,导致学生处于拼时间、拼体能的恶性循环中,这种随意增加教学时间、体力和脑力消耗的单一的追求升学考试分数的做法,不符合最优化理论。因此,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所蕴含的教育思想与今天有效教学、深度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相吻合,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对改变我国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低效教学和无效教学具有现实意义[10]。

(二)开阔教师发展视野,鼓励师生合作探索

为减轻师生教与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应以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论、科学管理方法论、现代科学方法论为基础,以创生取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建立科学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体系。有人认为,巴班斯基的教学思想是集大成的,这与其方法论的科学性与创新性是密不可分的[11]。首先,对前人的教育成果加以批判、利用和吸收,为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为教学工作者打开另一扇理论之窗,同时开阔了新的研究视野,为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其次,当代教育进入普及化、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彰显,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研究能力,转变身份角色,不再扮演课堂主导者,而是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合作者。基于合作学习,建立师生平等对话关系,在对话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精神。

(三)建立起平等对话关系,培养研究创新精神

如果对话充满爱、谦逊和信任,创设出相互信任的氛围,就可以使双方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相反,灌输式教育的反对话关系(anti-dialogics)显然不具备这种信任。只有进行批判性的对话才能产生批判性思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12]。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对话的合作伙伴关系,对话有利于交流思想和看法,形成批判性思维,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最中央,凸显课堂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不要‘抢镜’[13],需要放低姿态,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构建师生间心与心相连的平等沟通、交流、对话关系。此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鼓励学生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从自主学习、教育教学、学科理解、日常生活等不同角度反思分析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学会沟通与倾听,不断增强自主探索创新意识。

(四)提出“全人发展”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人发展”理念的核心是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统一发展,让学生成为哲学意义上的“健全人”。最优化理论提倡的全面看待教学职能的观点,对我国教育工作者有重要启示。我国传统教育往往只看到教学的教养职能,把人的大脑仅仅看作储存知识的仓库,忽视教学具有的多方面职能[14]。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机械储存知识的冰冷容器,而应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做到教学做合一。通过动手实践体验和获得知识,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应具备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及事业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与学生共同发展进步,以“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束语

巴班斯基根据多年教育教学经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系统论为方法论基础,提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条件、教学结果最优化理论成果,对我国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然而,每一种教育理论产生都受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因素影响。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也有其先天不足,主要体现在政治色彩浓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缺乏课程创生取向、技术化倾向严重及方法过程过于烦琐等问题[15]。新时期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重新审视教学最优化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可以优化师生关系,改善教学物质条件,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接受学困生的现实存在,以“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具备批判质疑精神,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辩证看待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先进的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
师生理论课堂教学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麻辣师生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