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军,刘宇帆
(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伴随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金融系统的开放程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金融体系的复杂程度也随之加深,长期以来积累的风险敞口也在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的背景下,金融领域出现了很多新兴风险,因此,有效地识别、防范金融风险,防止金融风险的扩散与传导,对实现我国经济稳定增长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全球化使得各个经济体之间的联动性加强,风险也随之加大,尤其对于经济发达的国家而言影响更甚。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趋势下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尤其是近年来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金融技术与金融革新正蓬勃发展,其更容易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因此,要防范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系统的冲击,就必须理清我国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与全球化金融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范金融系统的失衡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文章根据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前车之鉴,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主要可以分为3个阶段:首先,危机爆发前的准备阶段,能观察到一些引发危机的金融隐患或者金融风险。其次,风险敞口在不断地累积、扩大,最终以量变形成质变。金融隐患中,典型的代表是美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和美国房价增长速度的突飞猛进。
Cagetti等[1]研究发现,在金融危机爆发前30年的时间里,美国收入最高的1%的人已经占有全美财富总量的1/3,而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Cagetti分析认为是财富之间的代际传递、馈赠和企业家行为。Saze等[2]也同样研究了美国1913—2013年的收入与财富分配情况,并得出结论:经历过金融危机后,收入与财富的分配情况得到改善,前0.1%富有人口所拥有的财富占比,从1929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25%下降到1980年的7%左右。随后,全美的收入差距又被进一步地拉开。殷剑锋[3]认为,基于家庭调查的收入情况不足以真实地显示收入分配的差距。
美国次贷危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由于美国房市的火热发展,房市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美联储在危机之前长期施行的低息政策,自2001年之后,美联储13次降息,将联邦基准利率由6%降到2003年1月的1%,这是近30年之内的最低水平,并一直保持到2004年6月之前,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居民的购房热情。房价被推高的同时,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缓慢,房价的虚高激发了更多的房地产市场泡沫。美国房地产市场繁荣的阶段,房价增长速度远高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统计,美国房地产市场价值与GDP之比:1945年为65%,而2005年达到180%。房价上涨远远脱离了经济和收入水平等基本层面的支撑,其繁荣是不可能持续的,一旦房地产市场受到外部经济因素的冲击,房价泡沫就难免破裂。
美国次贷危机发展的第二阶段是2007年的8月到次年8月,主要表现形式是资产抵押的资产抵押商业票据(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ABCP)大量违约。同时,由次贷违约而引发的挤兑热潮使ABCP的处境更加困难,其面对融资困难的窘境。Kirabaeva[4]认为,ABCP市场下跌的原因是其他融资渠道的代替和货币市场逆向选择的结果。Brunnermeier[5]认为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导致了抵押资产的贬值,使投资者对证券化产品市场推动信心,从而导致证券化产品市场的最终崩溃。
美国次贷危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2008年9—10月,这时危机已经发展到白热化阶段,主要成因在于美国回购协议市场的崩溃,回购协议交易市场中存在的最主要风险特征是资产证券化活动所带来融资活动的高杠杆,这一时期金融危机的传染性迅速提高,快速涉及实体经济。
系统性金融风险通常是由整个市场和整个经济状况所引起的,通常被认为是极难避免和分散化的。Bernanke[6],Gonzalez[7]分别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了定义,强调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以下3个特点:一是范围大,系统性金融风险威胁着整个金融体系而非个别金融机构的稳定性。二是传染广,单一的冲击事件会将金融风险传导于多个金融机构,从而引发整个金融市场的恐慌。三是危害实体经济,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剧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体系信心崩溃,不确定性增加,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危害。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和识别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预警指标体系法和风险传染测度法。第一种方法通过分析发生过金融危机国家的历史数据,找出影响和预测金融危机的指标,进而构建可以反映金融体系风险综合情况的预警指标体系。第二种方法主要侧重于多角度测量金融机构间的风险溢出和传导效应。我国对于系统性风险的测度主要还是基于我国的经济金融数据对系统性风险建立预警指标。
梁永礼等[8]采用综合指数法评价金融业系统风险,并刻画了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作用。李政等[9]采用网络分析法分析了我国金融系统各部门的关联特征,并分析关联的影响因素。除了单一测度方法的应用和优化,陶玲等[10]构建了中国系统性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并对系统性风险指标的状态和拐点进行识别。
我国目前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特征。
2.2.1 系统性风险同房地产价格高度相关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几年快速上涨,房地产泡沫已经浮现。此时,如果房地产泡沫破裂,其价格快速下降,将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造成冲击。银行的各种贷款项目中和房地产密切相关的3种贷款分别是房地产行业本身的贷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房地产作为抵押获得的贷款和企业以房地产作为抵押获得的贷款。据平安证券宏观组测算,截至2017年上半年,商业银行涉及房贷款总规模约43.3万亿元,占总贷款余额的37.8%,占银行总资产的25.5%。由此可见,一旦房价出现大规模下跌,接近四成的银行贷款都将受到关联影响。
2.2.2 系统性风险同地方政府的债务高度相关
系统性风险同地方政府债务高度相关,可能并不能直接在市场上得以体现。但是,通过下述几个方面的政府政策导向,依然可见一斑。(1)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长期以来被计入企业债范畴,但其背后实际存在政府的隐性担保。(2)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项目的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10月,财政部PPP项目总入库数14 000个,总投资额17.7万亿元。各省市之间PPP项目分布数量悬殊,其中经济相对落后、债务压力本身较大的省份反而大规模批复和发展PPP项目,一些省份PPP项目数量“井喷”的背后存在着不小的泡沫,而PPP项目的银行贷款无疑存在着政府信用的担保。综上所述,近年来PPP项目的兴起是导致新一轮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
2.3.1 严格调节房地产贷款,消除房市泡沫
导致房地产泡沫的原因,一是大量的资金流入房市,使房屋交易市场的成交量急剧放大,价格急剧上升。二是商业银行忽略借款者资质审核,造成不良贷款率上升,不良贷款通过证券化重新流入市场,给金融市场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因此一方面压缩加杠杆购房的空间,使得房主主要资金仍为自有资金,另一方面加强银行对贷款者的资格审查,保证借贷关系的稳定,确保借款方有充足的还款能力。
2.3.2 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方法是直接限制和规范地方政府举债,使地方政府债务杠杆在可控和可监测的范围内。应当严格限制和监督地方政府违规举债的渠道,确保地方政府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举债,尽快建立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与项目资产、收益对应的制度。
2.3.3 有效防范影子银行风险
加强金融监管力度,落实金融监管机构的主体责任。在现代金融体系下,银行混业经营是市场的普遍现象,金融监管机构不宜再继续采取分业监管的策略。分业监管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不同监管机构存在监管规则、执法标准等方面的差异,金融机构可能倾向于改变产品和服务的属性,使自己置于相对宽松的监管之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监管机构对于相同产品监管力度不同而引发的套利行为。
2.3.4 防范单体行为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冲击
曼哈顿大通银行破产的案例及巴林银行倒闭案的经验说明,在金融企业内控制度不足的条件下,可能对整个宏观经济带来极大的损害。因此,对于金融企业而言,前台部门和后台部门要保持相对独立性,董事会与监事会应切实负责企业的日常审核情况。权益衍生品交易部门量化分析负责人及公司内的风险控制人员应与公司主营业务部门保持独立,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建立“防火墙”制度来保证其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