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专题教学法在“原理”课教学中的运用

2020-03-03 17:57王院喜
教育观察 2020年41期
关键词:问题式原理马克思主义

王院喜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讲话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等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原理”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础与核心,是高校本科生必修的四门思政课中最具学理性、思辨性和抽象性的课程,也是学生最难掌握的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政课急需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在新时代、新形势、新思想下,“原理”课“问题式”专题教学法可以使“原理”课“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达到以理服人的育人效果,实现其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时代使命,是让学生真正将原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具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探索。

一、“问题式”专题教学法在“原理”课程中的实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问题式”专题教学法与传统的专题教学法不同,它以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与“原理”课教材内容相契合的点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为逻辑线索,将教材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将理论运用到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去,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辩证思考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一)提出问题是前提

问题是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问题式”专题教学法是改善教材内容高度抽象性的重要方式,问题的提出是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首要前提。提出什么问题,如何才能提出既是专题核心问题又是学生愿意探究的问题是教师需考虑的。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立足教材重塑教学内容,深挖理论意蕴。教师只有在深入研究教材并全面把握教材要点的基础上,才能够理清教材体系内部的逻辑框架,抓住教材的主线,明确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及重、难点,从而合理划分教学专题,归纳出具有理论性与现实性、针对性与指向性的核心问题。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关注教学对象,精准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引导学生主动提问,以学生的问题介入学生的思想,为各专业的学生量身设计出与他们专业学习、个体发展、兴趣需求相关的问题,使提问更具有引导性和前瞻性。“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2]课堂教学要为生活服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解答学生的人生困惑和生活疑问,实现与学生的共情,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最后,教师要对时政热点、重大现实问题有一定的把握。大学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最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原理”课教师要时刻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关注学生所关注的但无法辨析的重大现实问题,及时将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起来,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时效性的“真”问题,引导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保持家国情怀,懂“马”信“马”、言“马”行“马”。

(二)分析问题是核心

理论要彻底、透彻,才能说服人、打动人。问题是教师进行理论传授和思想传播的重要线索,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学生感兴趣的专题核心问题是开展教学最核心的部分。首先,“原理”课要增强学理性,用理论阐释现实,将现实问题提升为理论问题,以理服人。“原理”课教学的落脚点应在理论上,教师应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因此,教师在推进学生逐步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论证问题,回应质疑。例如,在第七章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提出“共产主义真的会实现吗”的质疑,对这些质疑教师不必直接给出答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和学生讨论什么是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源头和活水,教师要善于使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来揭示共产主义的本质,分析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增强理论的深刻性,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明晰共产主义与乌托邦、太阳城的本质区别,用唯物论、辩证法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实现虽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它的实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层层理论剖析,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强化学生的理论认识,让学生信服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会实现,从而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为指导,积极投身于实现共产主义的实践中去。

其次,“原理”课要注重现实性,以情动人。认识上升到理论就会抽象,抽象的理论要说服人的时候还需要“接地气”。比如,教师在讲授第七章第三节时,学生总是感觉空泛,有的学生会认为:“老师您说得对,但是与我何干?”“我知道了共产主义会实现,但是它的实现太艰巨、太遥远了,我只想抓住身边的小确幸,实现共产主义与我无关。”教师在此处给学生分析共产主义的实现与学生有什么关系的问题时,就需要走近学生身边摆事实。共产主义是不会自发出现的,就像中华民族不会无故实现伟大复兴、新冠肺炎疫情也不会自己消失一样,战胜新冠、国家富强、共产主义的实现都依赖于每一个合格历史主体的自觉活动。共产主义是奋斗出来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为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青年学生团体,每一次投身于改变世界的实践都有着蝴蝶效应般的力量。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刻,青年自觉成为抗洪抢险的英雄、推动国家富强的实践者。青年学生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勇敢地承担属于自己的时代责任,做一个负责、向善、具有创造力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三)思考问题是关键

马克思在对“历史之谜”的问题和答案的关系上提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3]“原理”课教师作为意识形态工作者,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很重要,课后的反思、总结与推新更为重要。首先,教师要善于反思,做到“三省吾身”。“一省”专题的划分与问题的设定,力求做到既能兼顾到教材体系和每次课内容的完整性与相对独立性,又能捕捉到每个专题中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二省”与学生的互动,上完每一次课后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遇到的困惑以及学生会如何回答这些问题,自己在课堂中是否做到了有效的正向引导,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三省”教学环节与分析问题的过程,回顾每节课,仔细思考是否做到了环环相扣、逻辑严明,是否还有更好的方式去处理每个教学环节,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具有理论的深刻性、逻辑性与现实的启发性、引导性,回应重大社会问题时是否严谨,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分析问题,学生是否认同。其次,教师要善于总结,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一方面,教师要及时总结自己反思发现的问题以及改进方式,分门归类,总结经验,以便在下次授课中能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及时了解学生对专题内容、问题设定以及教学方式的反馈,并且与教研室其他教师沟通教学心得体会,总结各方意见和建议,发现共性。最后,教师要注意在反思、总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一方面,教师要从旧问题中提炼新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方法而不是教条主义,“原理”课不仅仅解决学生目前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勇敢面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另一方面,教师要细化、完善专题与问题的设定,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专题,以及更加贴近教材、贴近学生、贴近现实的问题,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问题式”专题教学法在“原理”课程中的实施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针对目前思政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原理”课“问题式”专题教学法的有效实施要求“原理”课教师熟读教材并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课堂,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理论学习的有效性。

(一)精研教材——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2020年1月7日,教育部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强调了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用好国家统编教材,以讲好用好教材为基础……切实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目前,高校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体现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很高水平,整书逻辑严密、理论深刻、内容完整、表述严谨。“原理”课只有立足于教材、读透教材才能保证教学体系的完整性、逻辑性和系统性。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教材在编写时遵循的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若想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就需要逆向思维,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活化。

“原理”课教材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板块的内容,3学分、48学时的课堂讲授时间无法将教材内容全部讲透。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大量的知识,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师精研教材,把教材读懂、读透,把握教材的全局,抓住教材的主题、主线,掌握教材要传达的精神实质和理论真谛。教师可根据课时安排情况,将全书科学合理地划分为有逻辑关联的22个专题。教师要用彻底的理论说服人,以严密的逻辑打动人。教师只有熟读教材,把握教材重难点,才能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在始终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的同时把握好各个专题之间的逻辑性和相关性,从而抓住每一个专题的核心,设计出关键的问题,以问题串联问题,以专题联系专题,建构起全部理论的主线,实现教学目的。精研教材需要教师读原著、学经典、悟原理,广读、细读,常读常新,学精悟透,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到源头和落脚点。“原理”课教学面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成长环境的教学对象,这要求“原理”课教师要主动涉猎文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知识视野。这样才能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对症下药”的教学话语体系,用与学生最贴近、最简单明了的语言说明最深刻的理论问题,深入浅出,搭建起学生与教材进行信息沟通的桥梁,在与学生的问答讨论互动中游刃有余,化有形为无形,润物细无声,让学生能自觉抬起头、用心听、勇践行。

(二)转变角度——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历史是群众的活动。”[4]课堂教学实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思政课是一座桥梁,一头连着国家,一头连接着学生,“原理”课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坚持理论教学既从学生出发,又以学生的现实问题为落脚点,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培育家国情怀。

“原理”课教师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施“问题式”专题教学法时要注意“三贴近”原则。一是贴近学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要坚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自觉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坚持能力本位,让学生明白学习理论之后能用理论指导什么实践,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联系实际的能力;坚持情感旨归,努力探索挖掘理论知识背后所承载的价值、意义和情感,找到教与学的切合点,探究教师与学生能够在思想上产生的共鸣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报国之情,实现知识体系与信仰体系的良性互转。二是贴近学生的实际能力、实际水平和实际需求。“原理”课教师一定要深入学生,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深层次分析学生真正渴求的是什么,专题问题的设定要以了解到的学生特点、生活与学习的实际为前提,找到供给方与需求方匹配的契合点,提升问题的导向性和实效性。三是贴近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协作创新精神。理论如果不能与实践相联系就不能真正落到实处。教师仅仅讲清理论不与实践结合,便无法引起学生思想的发展。久而久之,理论也就失去说服力。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特征,每个专题在设定问题时都要注意设定一些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的、反映当前社会的热点和焦点的问题,这样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便能激发学生对这些与自己息息相关的问题的探索欲,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理论的实践价值,引导学生在分析社会现象中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增强理论的现实针对性和启发性。

(三)创新载体——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问题式”专题教学法本身就是一种能够丰富课堂形式、增强理论说服力、激发学生兴趣的崭新的教学方式。只是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师生、生生交流互动效果,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师不会只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而是综合采用各种能配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教师可以打破纯课堂授课的单一模式,采用课堂、网络、实践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坚持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专题内容采用讲授重点、观看视频、演绎故事、分享时政观点、小组讨论、随机提问、小组辩论、翻转课堂等学生喜欢的新形式、新方法、新手段,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让学生动起来、忙起来。教师要坚持网络、实践教学为辅。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自主进行课前预习,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完成后利用网络及时进行课后复习,反思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关注家国大事并通过多种方式去分析、探究问题。实践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可以采取朗读经典著作、拍摄微电影、组织演讲比赛、组织辩论赛、成立学生宣讲团、组织专门的社团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学习,感受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的魅力,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但是,教师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服务于教学内容。

猜你喜欢
问题式原理马克思主义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问题式”教学法在生物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