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

2020-03-03 17:57杜洪晨郑秋芳
教育观察 2020年41期
关键词:赫哲族民歌声乐

杜洪晨,郑秋芳

(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赫哲族民歌是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伊玛堪”说唱、“嫁令阔”等民歌种类。其中,“伊玛堪”说唱在2006年被列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其文化价值和在我国少数民族民歌中的重要地位。继承和发扬赫哲族传统音乐文化,让赫哲族民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继承,是新时代音乐工作者必须完成的任务。在众多传承方式中,音乐教学无疑是最有效的传承方式。东北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是赫哲族民歌的发源地。因此,如何在发源地高校声乐教学中有效地传承和创新赫哲族民歌就成为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赫哲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背景

赫哲族是我国急需保护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境内,其中,大部分聚集在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村、街津口民族乡,饶河县四排乡、敖其镇、抓吉镇等沿江地区。传统的赫哲族人民居住环境较为艰苦,以渔猎为生。这样的环境铸造了赫哲族人民吃苦耐劳、顽强不屈的性格,也成就了赫哲族独一无二的民族精神与文化特征。赫哲族民歌文化意义深远,既包括赫哲族人民的生产劳作、生活起居,也包含了为解放奋起反抗的战斗精神,还有对于民族未来发展的自信精神。赫哲族民歌种类繁多,题材广泛,记载了赫哲族的历史,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心声。赫哲族民歌有十多种,包括喜歌、悲歌、猎歌、礼俗歌、情歌、摇篮曲、叙事歌、新民歌等。

二、赫哲族民歌种类

赫哲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赫哲族民间说唱艺术“伊玛堪”;二是赫哲族民歌演唱“嫁令阔”。

1.“伊玛堪”说唱

“伊玛堪”是赫哲族历史最悠久的特殊演唱形式。它的题材内容有战争,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传说,也有日常生活和爱情故事。“伊玛堪”的说唱语言淳朴,不需要伴奏,歌词合辙押韵,演唱声音高亢嘹亮,形象真实。它的调式调性多以五声调式为主,以宫调式最为常见,部分歌曲也会采用六声或七声音阶,但是很少,节奏以混合拍子为主。当然,赫哲族民歌的内容也随时代变迁而更符合社会发展。20世纪30年代,民族学者凌纯声先生经过实地考察,出版了《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记录了在松花江下游赫哲族民族居住地搜索到的《怨嫁歌》:“伤心啊,真伤心!委屈啊,真委屈!天老爷啊,你知道不?天老爷啊,你可知道如果活一辈子,哪怕活半辈子,能和心投意合的阿哥过活,就是吃苦也心甜!”这首歌曲不仅体现了说唱的演唱形式,也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爱情观,讲述了女子勇于追求爱情的故事。

2.“嫁令阔”

“嫁令阔”同样是赫哲族传统民歌的多用形式,创作自由随性,包括小曲、小调等。“嫁令阔”加入了较为典型的衬词,如“赫尼那”“阿朗赫赫尼那”等。其一般调式调性多以五声调式为主,节奏上变化不大。如此,单纯的旋律与歌词结合,表达对山川河流的热爱,是年轻人互诉衷肠的爱情、娱乐生活的调剂,较为著名的作品有《乌苏里船歌》《等阿哥》等。

三、赫哲族民歌发展困境

赫哲族由于沿江而居,以渔猎为生,因此民歌内容有多元文化交织,但大多与捕鱼、织网、开船有关。虽然赫哲族以渔业为生,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赫哲族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代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生产活动,导致赫哲族现在的渔业并不兴盛。因此,赫哲族民间音乐在流传过程中也没有很好的物质资源支撑,并且,赫哲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记录的民族,[1]因此,赫哲族民间音乐的传播与发展只能靠人们口口相传或者家族传承的方式,导致赫哲族音乐传承存在缺口。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赫哲族人口较少。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赫哲族人口有5500多人。[2]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的赫哲族人大多选择外出求学或打工。同时,会唱赫哲族民歌的人也越来越少。这使赫哲族民歌原本的传播的方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在如今高等院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关于赫哲族的民族教学曲目少之又少,大家耳熟能详的仅仅一首《乌苏里船歌》。学生对《乌苏里船歌》具体的赫哲族民族音乐文化又不是很了解,优秀传统的赫哲族民歌如《摇车调》《乌苏里茫木》《等待丈夫打渔》等曲目没有编进民族声乐教材,故在声乐教学中也几乎无人知晓,这使赫哲族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变得岌岌可危。

四、赫哲族民歌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发展

(一)民族声乐唱法不够“本土化”

高校声乐演唱教学分为美声唱法教学、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与流行音乐演唱教学。其中,美声声乐教学与流行声乐演唱教学发展飞速,学习资料多而精。然而,在民族声乐教学方面,高校对全国各民族声乐作品的了解不够全面。当代社会的民族声乐趋向于与流行演唱相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民族演唱方式,对民族声乐的蓬勃发展有很大的作用。然而,民族歌曲的发展不仅要结合社会新形势,更要抓住岌岌可危的、趋于消失的“根”型民族歌曲。[3]人们提到朝鲜族,就会想起“阿里郎,阿里郎……”;提及蒙古族,就会想起长袖长袍的形象唱着“草原升起红太阳……”。因此,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非常急迫,对艺术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更新迫在眉睫。[4]

(二)传统民族声乐教学模式陈旧

高校传统声乐教学一般用两种形式介绍少数民族歌曲。第一种是导师课程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会结合视频、音频,针对某一民族的特点,如赫哲族民歌的演唱是以本嗓为主的真声、音域较高的作品使用真假声混合、注重演唱时的处理和呼吸技巧、采用胸式呼吸法等,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指导,让学生对少数民族歌曲有更深刻的认识。[5]第二种是高校民族歌曲选修课。单个教师很难精通各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因此,艺术高校一般会设立选修课,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少数民族音乐,再通过传统大课授课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各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生活习惯、风俗信仰等特点,让学生在传统教学方式下获取理论知识。以上两种方式都是当前高校的传统教学方式,难以保证课堂的趣味性。“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的形式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导致教学质量低下,无法达到对民族歌曲进行指向性理解的教学目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歌曲教材相对较少。目前,高校所使用的教材仍然是较早一批专家学者所编著的少数民族歌曲教材,对近年来国家积极抢救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传统曲目体现不多。

五、赫哲族民歌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创新和传承

在信息化社会,多媒体教学方式早已深入人心,笔者在多媒体的基础上,再加入新媒体的宣传方式。笔者经过调研,提出三种实施声乐教学的方式。

(一)建立微信公众号

高校可以建立有关赫哲族民歌的声乐教学的微信公众号。公众号的传播范围广,成本低。建立微信公众号的难度不高,受众一旦关注公众号,就可以通过手机直接获取关于赫哲族民歌的推广消息。[6]公众号的内容范围包括赫哲族风俗信仰、生活方式,赫哲人的原始演唱音频,赫哲族节日,赫哲族歌曲谱例,赫哲族四种代表性音乐基本艺术形态等。高校除了建立和维护好微信公众号,还要加强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工作,可以通过学校宣传部门或者线上线下讲座会议等渠道,大力推广微信公众号[7],让更多的受众人群了解赫哲族民歌,了解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赫哲族民歌的发展动态,为传承赫哲族民歌文化征求合理化建议。

(二)邀请民间艺人做讲座

高校声乐教学主要是导师一对一地讲授,但导师的教学范围有限。“术业有专攻”,笔者邀请了赫哲族歌唱家和当地非遗传承人来校讲学、开展线上线下会议。一方面,知名的歌唱家或民间艺人的形象能够让学生直接感受赫哲人的风土人情,另一方面,在讲座上,学生可以直接听到真正的赫哲族本土音乐,学习歌唱方法,并运用媒体设备进行记录,为数字化音乐传承贡献一分力量。录制的视频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了解概况。

(三)创建App

在信息社会,人们(尤其是学生)最频繁接触的是电子产品。手机App是除微信公众号以外最简洁、有效渗透于生活的一个平台。高校可以研发赫哲族文化手机App,以游戏为主功能,内容以赫哲族民族要素为主。例如,在听歌识曲、消消乐、对应连线中加入赫哲族要素,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传承赫哲族民风民俗。此外,还可以创建关于数字化音乐的数据库,将关于赫哲族民歌的种类如“伊玛堪”说唱、“嫁令阔”通过数字化音乐技术保存下来。开发者还可以将中国知网、超星等数据库中关于赫哲族民歌的相关研究放到App中,为更多的专家学者以及高校学生研究赫哲族民歌提供便捷、清晰地了解研究现状的平台。

以上方式结合高校声乐课教学,可以更新教学观念,完成传承赫哲文化与创新教学理念的同步,拓宽教学内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8]

赫哲族民歌不仅要在演唱教学中体现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与交流,而且要在讲解过程中探究传统赫哲族民间音乐文化,发掘东北民间文化的外延。学生通过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不断体验,身临其境,深刻感受,用心体验赫哲族多元文化的艺术魅力,体验赫哲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赫哲民歌的教学中,师生应共同努力,实现赫哲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猜你喜欢
赫哲族民歌声乐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藤县水上民歌
声乐诊疗室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项目现状解读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