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青
(上海金童幼儿园,上海,200127)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工作应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保护幼儿生命放在首位。”这一理念的提出标志着幼儿教育已经充分认识到幼儿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意义,告诉广大的幼教工作者:幼儿的安全是放在第一位的。也就是说,幼儿的安全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只有在保障幼儿生命健全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保持其身心健康成长。不可否认,保证幼儿的生命安全是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体现。
在不良天气中,如雾霾、梅雨季、寒潮,室内运动在幼儿运动中渐渐地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室内运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但在室内运动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如跑道的短促、走廊的狭窄、下楼梯的安全、教室内的众多橱柜、桌椅等,幼儿容易发生磕伤、碰伤等事故。同样,由于学前幼儿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出现争抢、打闹等现象。那么如何在室内运动中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呢?结合金童幼儿园开展“现代小公民”中“善运动”的现代小公民特色课程,本文探讨如何让幼儿积极参与室内运动的同时不受到伤害,这是作为教育一线的工作者值得探讨和深思的问题。
自我保护能力是人类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能力,它是我们人类对突如其来的危险情况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为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幼儿健康成长,教师和家长可以从幼儿幼年时就交给他们一些有效的自我保护的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要密切结合幼儿园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2小时”,可见运动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金童幼儿园自开展小公民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以来,一直以培养“会思考、善表达、能合作、擅运动”的小公民为宗旨。
室内运动作为户外运动的代替与补充,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科学的室内运动能很好地代替户外运动,提高幼儿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技能,这是毋庸置疑的。教师让幼儿在室内展开运动活动,就要对活动的区域进行合理的策划和设计,教育幼儿在运动的过程中注意安全以及运动正确的方式应对危险,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为科学的室内运动奠定了安全基础,科学的室内运动又能促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两者的相辅相成最终能促使幼儿园培养出擅长运动的小公民。
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身心特征设计一些幼儿感兴趣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的游戏活动,以此来锻炼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例如,从桌子上进行高跳下的动作。在幼儿做这一动作时,教师要在桌子的一侧铺设一些厚垫子给幼儿作为缓冲;对于一小部分不敢于做这个动作的幼儿,可以在另一侧放上一个椅子,让幼儿安全地走下来,让这些幼儿能够多一些的时间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幼儿用正确的高跳姿势下跳,又可以鼓励一些幼儿慢慢地去尝试。此外,走梅花桩、滑滑板等游戏虽然具有危险性,但是能够较好地培养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使幼儿的各方面运动能力得到发展,在游戏化的运动环境中自然地提升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教师要在每一项室内活动开始前,教会幼儿掌握设施与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教师要引导幼儿正确操作设施和器材的方法,并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这样可以避免危险的发生。同时在一些幼儿尝试危险玩法时,教师要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行为,告诉他们这样做的不良后果。
幼儿普遍对游戏规则的遵守意识比较模糊,玩得高兴了就会忘记游戏规则,容易发生意外。在室内运动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场地的限制,教师要适时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要求幼儿养成遵守活动秩序和游戏时注意规则的好习惯。教师可以采用情景表演、讲故事、设置问题等方式来引导幼儿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帮助幼儿明辨是非,学会谦让,养成自觉遵守秩序和规则的良好习惯,这样自然有利于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幼儿园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努力,幼儿园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通过有效的交流,共同促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幼儿和家长要做到“三多一互”:多沟通,通过彼此交流,形成教育共识;多听,家长和教师要多了解幼儿在学校以及家里的具体表现;多说,对于可取的想法,双方要积极提出,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互相帮助,对于那些不利于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的行为和环境进行有效纠正。此外,在进行户外体育活动时,幼儿园可以采用家园合作的方式,邀请家长参与进来,既能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的经验和知识,又能通过亲自运动等来促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
室内体育活动容易成为幼儿事故频发的环节,但同时也是锻炼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在确保活动量的前提下,从细节着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幼儿提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小、中班的幼儿理解能力较差,规则意识也不是很强,此时运用一些包含自护方法、规则意识、朗朗上口的童谣和口令,可以很好地引导幼儿在说说唱唱中掌握技能,在反复练习中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较单一的活动,可编一首童谣达成目标。如在室内与运动“抬水”活动中,教师在真实的情境中带幼儿边说边做:“老伯伯,慢慢走,一格一格接着走。前面有人我不怕,跟在后面慢慢走!”小小童谣帮助幼儿轻松自然地积累了“一格一格地走”以及“跟着前人走”的基本方法。在类似的运动活动中,教师可多创编几首童谣,充分发挥不同儿歌的不同功能,最终达成自护目标。在“高跳下”的室内运动活动中,可以创作包含基础动作的童谣:“小健将,不要怕,跟着我来跳一跳;脚分开,弯一弯,嘿呦嘿呦跳下来。”也可以创设强调规则意识的童谣:“好孩子,不要挤,不要推,一个接着一个跳。”通过唱唱念念的室内运动,幼儿安全自护的技能不断得到丰富,长此以往,幼儿将养成良好的一系列自我保护的好习惯。
教师最害怕的就是幼儿摔倒、跌伤、碰撞,所以总想尽办法降低幼儿运动游戏的难度,以达到不让他们摔倒的目的。可是当真正的意外来临时,教师不可能保证幼儿不摔倒。模拟演练法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导幼儿学会在紧急情况发生时保护自己。
通过一次次地危险情境模拟与演练,幼儿能够逐渐掌握紧急情况的应对方法。如幼儿在软垫上模拟身体往后摔倒的意外情况下可以调整重心让屁股着地,往前摔倒的时候可以侧身着地或快速扶住旁边的扶手以及墙面;在受伤了不能动的情况下应该大声地呼叫,寻找周围人的帮助;有其他幼儿撞向自己的时候可以侧身躲闪、向后躲闪、跳开等,用这样的方法躲避危险,防止受伤。这些模拟练习可以很好地锻炼幼儿的肌肉,让幼儿形成一定的自我保护记忆,形成一系列紧急情况下的条件反射,从而将受伤的程度降到最低。
教师可以偶尔让叛逆的幼儿体验“危险动作”的后果,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更多的自我保护能力。大班的幼儿好玩好动、好奇、好模仿,面对他们的各种“尝试”与“冒险”行为,有时教师能顺不能逆,在保证他们不受很大的伤害的前提下,尽量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如:跑步的速度太快,撞到教室内的柜角会感到疼痛;刚学滑板时,如果不握牢扶手则会打滑、摔倒。通过这样的体验以及同伴经验的及时分享,当再次遇到不可以尝试的事情时,幼儿自己也不会主动去尝试,不再去以身试“法”。对幼儿来说,“疼痛”的体验与记忆,印象最为深刻,由此他们可以主动获得自我保护的经验。
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把某些危险动作可能发生的后果,用多媒体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让幼儿看得见,感知危害性,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
危险的再次发生。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突发情况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有个幼儿不小心在室内运动中撞到了另一个幼儿,导致该幼儿鼻子红肿和流血。教师在帮助他处理好鼻子的伤势后,可以让他俩在同伴面前分享不愉快的经历,让幼儿展开讨论的同时也引以为戒,以防日后再出现类似的事。
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外,幼儿园以及教师还要在实际工作中多多用心,多尝试、总结,从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这个目标出发,在室内空间合理的安排下,多设计一些有趣味性,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运动游戏,来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快乐的成长。
“千般爱护,莫过自护”,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可以让幼儿在危险、意外来临时有一定的应对方式,从而让伤害程度降到最低,在幼儿的心中建立起自我保护的意识,最终促使幼儿成为善运动的小公民、自主自强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