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斩成安君于泜水上辨

2020-03-03 16:38代思晴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井陉韩信

代思晴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记载:“汉三年韩信已定魏地,遣张耳与韩信破赵井陉,斩陈余泜水上。”[1]911《索引》引郭景纯注《山海经》云:“泜水出常山中丘县”。中丘县即今河北省内丘县,今内丘、临城二县界内尚有故泜水道,在临城西南。此言陈余死于今临城县的“泜河”。据《元和郡县图志》,泜水在河北赞皇西南三十五里,即韩信斩陈余处,此指南泜。《史记正义》认为,汦水“在赵州赞皇县界”,即今赞皇附近的槐河。《汉书·张耳陈余传》记载:“汉遣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斩陈余于泜水上,追杀赵王歇襄国。”[2]1839颜师古注未言明泜水在何处。《汉书新注》认为:“泜水即今槐河,发源于河北赞皇县西南,向东南流入滏阳河。”[3]339在今元氏城南。《汉书辞典》也认为:“泜水,古水名,即今河北槐河。源出赞皇西南,东北流经元氏南,又东南流经宁晋南,注入滏阳河。”[4]1576文献对泜水位置记载不同,泜水之战的具体位置说法不一,因此有必要对成安君身死之“泜水”做出考证。

一、泜,槐之辨

对泜水位置的记载为何会有不同呢?这个问题可不是简单的地名变化所致,而是因为泜水分为南泜水和北泜水。南泜水是指位于临城县的泜河;北泜水“源出封龙山”,在纸屯渡口汇入槐水,即今槐河。正是泜水的复杂性导致人们对泜水位置的不同解说。

《畿辅通志》曰:“泜河有二,在元氏者为北泜,在赵州者为南泜,同名而异流,近志以二水混而为一谬误。”[5]449《大清一统志》云:“泜水今槐水,非也。泜水,槐水为二水。泜水分为南、北泜水,北泜水源出元氏县,南泜水源出临城县。”[6]358

所以,今元氏县的泜水为北泜水,临城的泜河为南泜水。北泜水和槐水是两条河流,源流皆不同,北泜水源出元氏,槐水发源于黄沙岭,南泜水发源于临城。

《读史方舆纪要》云:“泜水源出封龙山东南合流入槐水,地名纸屯渡口。”[7]1841《元氏县志》记载:“纸屯渡口,在纸屯村南,泜槐二水合流。”“泜水河在县西纸屯村前,南距槐河三里,经冬不冻,东流二里入槐河。《史记》所谓韩信斩成安君泜上,即此。”[5]448

泜水分为南泜水和北泜水,北泜水和槐水是两水,在纸屯渡口二河并流,即今槐河。正是泜水和槐水这种相关性,才导致对泜水之战的具体位置众说纷纭。那么,成安君身死的泜水究竟是今槐河还是临城泜河呢?

一说为今槐河。所据材料如下:

《史记正义》曰:“在赵州赞皇县界。”[1]911《元氏县志》:“水泜河自县西群山发源至纸屯村会入槐河,汉韩信斩成安君于泜水上即此。”[5]448《大清一统志》云:“槐水亦名泜水即古沮水也。”[6]357《赞皇县志》:“在县北,源出黄沙岭,东流经此,折而东北,入元氏县西境,复东南出,而入高邑县界。”[8]453

故槐河为古沮水,亦名泜水,发源于河北省赞皇县西南部赞皇山,东流入元氏县,在纸屯渡口合北泜水,东南历高邑、赵县、宁晋,亦槐午河。又东南入宁晋泊。

一说为今泜河。所据材料如下:

《山海经》:“泜水出常山中丘县。”“敦舆山泜水出其阴。”[9]491《北山经》注云:“今泜水出中丘县西穷泉谷,东注于堂阳县,入于漳水。”[10]1-191《汉书·地理志》:“元氏,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穷泉谷,东至堂杨入黄河。”[2]1575《临城县志》:“汉三年,韩信张耳率军击破赵井陉等地,杀陈余钩盘山上。”[11]

所以今槐河与临城今泜河都被认为是成安君身死之泜水,并且在井陉之战的论文中关于泜水的位置也是各执一词,因此需要考证韩信斩成安君于泜水究竟是今槐河还是泜河。

二、韩信斩成安君于泜水为今槐河

汉三年,韩信与张耳攻赵,破井陉,斩成安君于泜水。从已有史料可以证明陈余死于今槐河。从地理位置上看,古鄗地与泜水相近,从古鄗地的位置可以推断泜水指的是今槐河。考察村名和遗址可以推断陈余身死之处是在赞皇、元氏槐河一线,且临城泜水的证据不足,可以推断陈余死于泜水指的是今槐河。

1.已有史料可以证明成安君死于今槐河

《辞海》对“泜”的解释:“泜,水名,即今槐河,源出河北赞皇县西南,东流经元氏南,至宁晋折入滏阳河。”《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汉三年,遣张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斩陈余于泜水上,即此。一说指今泜河,误。”[12]7543《水经注疏》卷十记载:“汦水在赞皇县西南,即韩信斩陈余处。在井陉山南二三百里,中隔洨、槐二水。”[10]1-191《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泜水,在常山。”《前汉书·地理志》:“常山郡元氏下曰:沮水首受西山穷泉谷,至堂杨入黄河。按沮当为泜。”《风俗通》云:“济水出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沮。此亦为济作泜。”[13]2161《元和郡县图志》曰:“泜水在赞皇县西南二十五里,即韩信斩陈余处。今泜水在元氏县,源出封龙山,东南流经县西南六十里纸屯村,入槐河,泜与济互受通称。”[9]146《清史稿·地理志一·直隶条·正定府条》:“元氏县,府南少西九十里,西北封龙山,北泜水所出,下流入葫芦河,无极水南入赞皇会南源,复入而合,至纸屯村与槐河会。”[14]249《大清一统志》卷十八记载:“按今之槐水即古泜水,今之泜水乃别一小水。”[6]357《元和郡县图志》云:“泜水在赞皇县西南三十五里,及韩信斩陈余处。李左车曰:陈余军败于鄗下,身死于泜水上,是也。”并对临城的泜水也做出说明:“泜水,在县南二里。出白土,细滑如膏,以之濯绵,色如霜雪,如蜀锦之得江津也。”[9]491这表明赞皇附近的今槐河是陈余兵败鄗下,身死之“泜水”。对于临城的泜水只是针对颜色、水质等进行描写。

综上所述,陈余兵败身死于“泜水”,指的是赞皇县内北汦水与槐水相合之水即今槐河。临城的泜河并不是古泜水,与汉三年井陉之战更是相隔甚远。因此推断陈余当年被杀于今槐河。

2.从古鄗地的位置推断成安君死于今槐河

《汉书·韩信传》曰:“故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日而失之,军败鄗下,身死泜上。颜注引李奇曰:鄗在常山县也,光武即位于此,故改为高邑。”[2]1870鄗与泜水近,故连言之。同书《蒯通传》曰:“常山王奉头鼠窜以归汉王。借兵东下,战于鄗北,成安君死于泜水之南,头足异处。”那么,陈余兵败“鄗北”中的“鄗”指的是哪里呢?

据《高邑县志》载:“古鄗城在县治东二十里,距柏乡城二十二里,其地今属柏乡辖,修志乘者遂以柏乡为鄗。不知柏乡侯国,自光武帝改鄗为高邑后,汉郡国志即无柏乡之名,是今柏乡之境俱隶于高邑界中。”[15]33所以“鄗”为古地名,今指的是高邑、柏乡一带,并且槐河在县西北方直接流经赞皇、元氏、高邑、赵县境内。柏乡县东北9 公里的固城店镇,是“鄗”地的故址,故城土垣,略呈圆形,周约5公里,是柏乡县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固城店镇北接泜水下游北沙河。“泜水即今槐河,源于赞皇县西南,东北流至元氏县,折东南称北沙河,历高邑、赵县、柏乡,注入滏阳河。陈余兵败鄗下,死于泜上,即由土门溃退中败于古来军事重镇今固城店,被斩于略北毗邻的北沙河岸边。”[16]6所以,从古鄗地的位置来推断,韩信斩成安君于泜水在今槐河。

3.从村名和遗址等信息推断成安君死于今槐河

今元氏县槐水北岸有东、西韩台村,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韩信率领汉军两面夹击,在泜水大破赵军。韩信曾在泜水附近设假粮台点将,现存于元氏县东韩台村的古墓遗址即为点将台的一部分。东、西韩台村名亦源于韩信点将台,是以东西方位命名。“韩台,在县南三里泜水之阳有土埠连绵不绝,相传为韩信攻破赵时屯兵于此,近有穿发得墓甓者,盖赵公族大臣之遗冢,韩信建墓其上,因以名台与村焉。”[17]303所以,槐河岸边的东韩台村可以佐证槐河是当时的泜水。

根据李左车在戏下被擒的细节以及韩信为李左车所筑拜将台的遗址,可以推断陈余死于今赞皇县境内槐河一带。井陉之战前,李左车献计于陈余,“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不至十日,两将之头可致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必不为二子所禽矣。”[2]1868但陈余认为自己是义兵,且兵多将广,足以战胜韩信,以立赵国威严,不采取李左车的计策。韩信听闻陈余不用左车之计大喜,才敢引兵而下,汉军两面夹击,成安君兵败被斩于泜水。“信乃令军毋斩广武君,有生得之者,购千金。顷之,有缚而至戏下者,信解其缚,东郷坐,西郷对,而师事之。”[2]1868今赞皇县回车村有李左车城,城旁有韩信将台,名为拜将台。相传韩信攻破赵军之后在此处筑台,拜李左车为师,询问他如何攻打燕国和齐国,即“李左车城在县南回车村,相传李左车所筑,亦名回车城,城旁有韩信将台,遗址犹存。拜将台在济水之阳,韩信破赵筑台于此,拜李左车为师,下燕齐二城之策,台址尚存。”[17]14由此可见,李左车被俘于戏下,韩信为他建了拜将台,在赞皇附近,距离今槐河不远,而距临城泜水千里之遥。

当年韩信、张耳东下井陉,攻打赵国,能证明泜水位置的还有白石岭和栈道村。“白石岭,在县东三十八里,古名白皮关……上有白面将军祠。相传为赵守井陉口将,淮阴侯下赵时战没,土人因祠祀之。”[18]121此处所称“白面将军”是指成安君陈余,在山北还设有陈余墓衣冠冢。白石岭的东边有村庄名为向阳村,旧称“白王庄”,因为陈余曾为赵所封代王,成安君是儒者,所以称其为“白王”。从村名、遗址等信息可以推断出成安君身死之处的大体位置是今槐河一线。

4.临城泜河为泜水证据不足

《临城县志》云:“临城治东南五里有钩盘山,相传韩信败陈余于此,问其地,曰:钩盘山。余曰:鱼遇钩盘,吾其亡矣。果遇害。”还有李左车被擒的记载:“泥河,在县北五里,其源自河上一里许,昔广武君李左车战败于此,问之,曰:泥河。广武君曰:车入泥不能行,吾其亡矣。后果被擒。”[17]997这两段记载指出陈余死于今临城南的泜河,但与《史记》《汉书》关于韩信擒李左车于戏下的记载相左,并且除了《临城县志》外,没有其他资料可以证明其真实性。清代一些文人如吴清所写的怀古诗“成安已去三千载,汦水依然绕钓盘”,也是根据此记载而来的。《山海经》云:“泜水出常山中丘县。”“敦与山泜水出其阴。”敦舆山在临城县西南,北联常山。惟泜水源出封龙山,东南流入临城境内,东入沙河,世谓北流。南流为临城泜河。这说明古泜水分为南、北两支,泜水出常山内丘县,只能证明临城泜河也是古泜水,确切地说是指南泜水,敦舆山在临城,也只能证明古泜水的南流为临城汦河,无法证明成安君是死在临城的南泜水。

由于《史记》《汉书》对泜水记载模糊,各县方志记载不同;泜水又比较复杂,分为南泜水、北泜水,且北泜水在纸屯渡口入槐水,所以对韩信斩成安君于“泜水”,产生了很大分歧。考之史书,求证于古鄗地、韩台村名、点将台、回车村、拜将台遗址、白沙岭、白王庄等地名及遗址,以及反驳陈余身死于临城汦水的证据,可以推断韩信斩成安君于泜水是指今槐河。

猜你喜欢
井陉韩信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新时代井陉拉花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河北民间舞蹈井陉拉花在高校推广与传承的策略研究
井陉拉花
古代的军事家们 国士无双韩信
追韩信
韩信:中国最有故事的人
水与战争之三 井陉之战
井陉西元墓地发掘简报
井陉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