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贵州植物染的传承与保护为例

2020-03-03 16:38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染色文化遗产物质

丁 蓉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宾虹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质优价廉的舶来品对当地传统制造业带来了冲击,体现在手工业失去市场、本地品牌减少、从业人数降低等方面,这些受影响的行业很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其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急需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保护这些人类文明的瑰宝。[1]

为了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道路,经过考察,决定以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植物染色技艺作为突破口。植物染色工艺历史悠久,我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植物染色技艺传承。植物染色采用自然界中天然的染色材料,无污染,色彩鲜艳丰富,既有美感又有文化底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颗明珠。以其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能够指导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体系建设。

一、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植物染色工艺的发展

近年来,对植物染色的研究逐渐呈多方向发展,讨论植物染色的文化、生态、创造力和研发,或使用美学、色彩科学和工艺手法作为理论研究基础。此外,一些参与植物着色的专家和科学家创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期间提出的问题也得到细化并扩展到相关领域。例如,植物染色的应用研究就包括化妆品、玩具、食品、婴儿用品和其他领域。2012年,清华大学主办了植物染色国际会议,发表了田青和龚雪殴主编的《纺织艺术设计——国际植物染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艺术作品的大量展览引起了人们对植物染色研究的关注。

植物染色工艺作为人类日常为衣料着色的重要方式,不论在国内或国外均有较大的市场。植物染色可应用于毛料、针织料衣物染色或头发染色等方面,健康绿色环保是其独有的特点,一方面符合人类对健康养生的推崇,另一方面也满足人们对时尚的追求。随着人们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且植物染色工艺流程较复杂,决定了植物染色市场只有高品质、精品化这一条路可以走。[2]精品化不仅仅体现在衣料的本身,也可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探索植物染色工艺的精品化之路。首先要转变市场观念,建立依靠植物染色工艺进行高品质精品加工的市场理念;其次,将植物染色与信息化结合,实时综合客户的需要对商品进行加工;最后,加强植物染色与艺术的综合,加入时尚的元素改变现代年轻人对植物染色的传统看法,进行新产品的开发,采用多种营销手段进行植物染色的加工与宣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植物染色的手艺得以传承下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方法研究

(一)设置贵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

在对植物染色工艺的保护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对其文化遗产的保护条款,积极与沿线地方城市签订关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条例,并联合贵州地方市政府设立沿线地区的地方保护制度,在实现对植物染色文化工艺保护的同时满足其文化的资源共享需要,核心目的是通过各种合法途径成立对植物染色的专门保护组织,建立起更加完善且牢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植物染色”的保护机制。[3]为了鼓励不同地方城市分别设置对其的保护组织,政府可对其地方设置专门法律条款或拨派专门人员,赋予地方城市以法制保护,实现地方城市对国家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此外还需同时设置贵州地区植物染色保护组织的正常运营和调整等机制,该组织的成立可为与沿线地方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地方城市友好做铺垫,在一些必要情况下,政府可为地方区域提供相关帮助,以此吸引更多城市为植物染色文化工艺提供技术支援,为以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相应扶持。

(二)政府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就目前而言,植物染色作坊一般位于偏僻地段且不集中,互相竞争导致其价格降低,直接竞争的后果即为植物染色工艺逐渐被淘汰,这违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此,贵州当地政府需进行引导教育或给予补助,组织植物染色作坊相互进行合作,从植物的采集等多方面逐步开展联合,并协助其建立相应合作社。通过建立网络系统加强与外界的信息共享或与其他院校保护协会的合作,使植物染色无论在技术方面抑或创新方面均得到有力支持。若要将市场环境进行扩增,地方政府应引入一定的资金和相应的管理人员,当政府支出超过投入时,可进行适当的招商引资,重新整顿植物染色的应用市场,对基础设施进行重新配置,吸引资历雄厚的企业对其进行投资,例如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生产商等,在政府的引领下进行植物染色的发展与保护。[4]

(三)以可持续发展观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当下国家对植物染色的制造与保护基本处于自由发展状态,而相关保护协会也做不到将植物染色工艺保护进行规范化处理,大部分地方城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做到科学管理。国家工业的发展、各个行业水平的逐步提升和植物染色的保护应该是相互联系且相互制约的,国家的发展亦可同时为植物染色的保护提供经济支持,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动器”。植物染色应用广泛,每年有无数的人感受到植物染色的益处,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国家应将可持续发展观带入植物染色工艺的事业中,从而满足对植物染色的科学有效保护。

其一,植物染色是一种动态工艺手法,需要人力为其供给资源,其保护同样依附于人类文明,若没有大批量的年轻人对植物染色进行关注,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很难传承保护,会出现植物染色的保护断层。因此需要培养年轻人对其的兴趣爱好,将植物染色的应用做成行业中的“奢侈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主动加入植物染色的保护队伍中,将植物染色的应用可持续发展下去。其二,要在可持续发展观下实现对植物染色的保护,要处理好植物染色的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植物染色原料虽取之于大自然,但决不允许以破坏生态环境及浪费自然资源的方式来进行植物染色的保护,其他一些排污量或消耗自然环境资源较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经过国家严格把控,不能以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由来破坏自然环境与生态的平衡。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措施

(一)制定植物染色工艺发展规划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须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规划。不仅要保护其文化载体,更要对其文化精神加以传承。政府可通过更改教学大纲以增添文化课的方式,从学校教育开始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加强对植物染色保护的全面统筹,国家通过联合开展类似宣讲或进行授课后,亦可积极带动政府或地方性企业参与到对植物染色的传承规划中,从而形成多方面的非物质文化传递。[5]

(二)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

加大植物染色的宣传力度,可每年选择固定时间在地方城市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让人们深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使其保护思想得到普及。在面对中国的植物染色工艺传承时,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进行文化传播的核心道路上,需积极贯彻与民心相通、公平夯实的传播机制,形成植物染色资源共享趋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植物染色作为文化工艺的内涵,加大文化传承的底蕴。

如今网络发达,也需要将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互联网络进行高度融合,传递方式包括手机实时新闻、互联网交流平台等,可通过文字、图片及音频等为其文化的传承提供有利方向。通过与多媒体融合加大对植物染色的文化传承,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一为实时性,相关植物染色协会可以实时通过多媒体发布最新消息,加强人们对文化传承的理解;其二为沟通性,人们可以通过客户端与植物染色爱好者进行在线交流,通过论坛发表评论或进行讨论。

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植物染色的传承与保护两方面展开研究,认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紧密的联系,要贯彻生态自然与国家发展的互利原则,共同创建人类文明的良好局面。本文的研究具有极高的有效性,但国家对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植物染色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还有待加强,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人类文明与国家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染色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节水染色和非水介质染色技术的研究进展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活态文化
两类图的b—染色数和研究
平面图的3-hued 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