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对五育的启示
——基于对《爱弥儿》的思考

2020-03-03 16:17
教育观察 2020年39期
关键词:爱弥儿卢梭美育

黄 蓉

(1.吉首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吉首,416000;2.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一、自然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性善论”的人性观

18世纪的法国,其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权统治均达到顶峰,天主教会对人们禁锢式的精神统治使人性长期处于极度压抑的状态中。为帮助人们摆脱这种禁锢,卢梭猛烈抨击了这一社会现状,并提出了性本善的人性观。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1]。人一出生是善良的,后来因为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才产生了不好的习性,甚至变得邪恶。卢梭的人性观与我国古代孟子“性本善”的人性观不谋而合。基于此,卢梭认为教育要遵循自然的原则,顺应人的天性,尽量避免外界环境对儿童产生不好的影响,破坏儿童自然生长的规律。所以,卢梭主张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身心自由发展的“自然教育”[2],并提出了以培养自然人为目标的自然教育原则,认为儿童要“远离社会,回归自然”。从中不难发现,卢梭自然教育理论背后蕴含着的朴素人性哲学观。

(二)天赋人权的政治观

除“性善论”的人性观外,卢梭对政治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将他的政治观念渗透在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中。他认为“天赋人权”,即人人生而平等、自由,每个人理应享有平等的权利。但在封建社会,由于私有制的出现,富人阶层与穷人阶层产生并且不断拉大二者的差距。在当时,社会秩序被破坏,出现了许多复杂、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卢梭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完全违背了自然规律和原则,违背了人追求平等和自由的自然天性。当时的社会制度压抑了人的天性和自由,所以它必然遭到人们强烈反对和抵抗。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顺应人的自然天性,让人顺其自然地发展成为“自然人”。值得注意的是,卢梭虽然不满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但是也充分肯定了社会在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在《爱弥儿》中写道:“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活的;他是数的单位,是绝对的统一体。公民只不过是一个分数的单位,是依赖于分母的,它的价值在他同总体即同社会的关系。”[1]从中可以看出,卢梭提倡培养的自然人并不是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的人,而是不随波逐流、拥有独立人格优秀品质,具备社会生活必备技能的个体。

(三)唯物主义感觉论

在卢梭看来,世间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至于如何去认识这些事物,他认为个体需要充分调动感官系统去感知和体验,因为据此获得的直接经验是最可靠也是最真实的。他的这一观点在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中得到充分体现。首先表现在,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运用感官,能引导儿童直观形象地认识身边的事物。其次表现在教育内容上,他反对教师教给儿童脱离生活实际、抽象乏味的书本知识。“他的所见所闻都会给他留下一定的印象,而且他会记住这一切。他把人们的言谈举止都记录在他自己的大脑里,而他周围的一切就是一本书。”[1]因此,他认为教师应该从儿童生活的环境中选择教学的内容,并且以一种谨慎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儿童的眼前。最后表现在道德教育中,卢梭提出来的“自然后果法”也蕴含了他的唯物主义感觉论,以亲身感受代替单一的说教。他在《爱弥儿》中写道:“诚然,这个方法既产生不了什么圣童,也不会让孩子的家庭教师和监护人名声远扬,但是它能培养出有判断力、有理解力、稳健和身心都健康的人。”[1]

二、自然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自然教育的必要性

卢梭认为,儿童要接受三个方面的教育,“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1]。这三种教育只有协调一致,共同起作用,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其中,受之于人和事物指的是外界环境对人的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这些因素可以人为干预和控制。但是,面对自然规律,人们是无法改变的,只能够做到顺应自然规律并加以利用。所以,人为教育和事物教育必须配合自然教育并朝向自然教育的最终目标。这也是进行自然教育的必要性。自然教育即回归天性,顺应自然。“因此,最初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根本不在于教学产生美德与真理,而在于保护他的心灵免于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错误。”[1]

(二)自然教育的核心

自然教育的核心内容,即顺应自然,遵循儿童天性。卢梭强烈抨击当时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卢梭认为,这与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背道而驰,忽视了儿童作为人的主体性。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1]这一思想体现在他的教育原则中就是,“不要争分夺秒,而要慢慢来”,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即根据自然发展的规律在恰当的时间进行恰当的教育。关于教育方法,他提出了“自然后果法”,即当儿童犯了错时,让儿童自己体验自己的不良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教师和家长只需要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即可。

(三)自然教育的阶段

卢梭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将教育划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0—2岁的婴儿期。卢梭认为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儿童进行身体健康教育,他批评将刚出生的婴儿禁锢在襁褓中的做法,认为这会影响婴儿身体的自由发展。卢梭认为教师应该让婴儿在严寒酷暑中进行锻炼,获得强壮的体魄,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阶段是3—12岁的儿童期。卢梭认为这一阶段要对儿童进行感官训练。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主要通过感官认知周围事物。卢梭反对这一阶段的儿童学习书本知识,认为该阶段儿童还不具备接受抽象知识的客观条件,若此时让他读书会使他沾染上恶习,产生错误的思想。第三阶段是13—15岁的少年期。卢梭认为,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此时的儿童已经具备了接受知识教育的条件,但儿童所学的知识必须是他感兴趣的而且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才能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这并不是教孩子学问的问题,而是要让他产生热爱学习的兴趣,然后在他的这种兴趣越来越浓厚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学问的方法。”[1]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儿童接触多样的事物,由他自己去寻找去发现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第四阶段是16—20岁的青春期。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在卢梭的设想中,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从自然走向社会生活,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坚强的意志。

三、自然教育理论对五育的启示

(一)德育

卢梭在教育的第四阶段提出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是儿童从自然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道德教育能够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定的意志,使儿童免受社会不良习气的污染,保有“自然人”完美的品行。在德育方法上,卢梭依旧遵循他的自然主义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说教,主张依靠实践培养良好的品德。“对所有的事情,你们的教育都应诉诸行动,而不是说教,因为孩子们很快就会忘记他们自己说的话,或别人对他们说的话,但是不会忘记他们自己做过的事,也不会忘记别人对他们做过的事。”[1]“为了表明我们不应该只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而应该总是把惩罚作为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1]卢梭认为,当儿童犯错时,教师要让他自己承担不良行为的后果。这样取得的效果远远比单一的说教或是惩罚有效。我国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的地位显而易见。但现实中,长期强化的道德说教和缺位的实践锻炼使道德教育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甚至造成“德育无位”的现象出现。德育应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让儿童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儿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之后,能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和社会情境互动中进一步发展道德。

(二)智育

卢梭认为,教师要在第三阶段即少年期开展智育,因为此时的儿童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具备了学习知识的客观条件。在教学内容上,卢梭认为教师要选择儿童感兴趣的并且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调动他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卢梭指出:“阐述纯粹理论的科学是难以适用于儿童的,甚至对于接近青少年的儿童也是难以适应的。”[1]所以,他批判传统的书本知识,认为那些东西脱离了儿童生活实际。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填鸭式的灌输教学,主张因材施教以及在实践中教学。反观当下,我国的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儿童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而且以学科为中心的课本知识违背了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不利于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整体把握。从卢梭的智育思想出发,教师要学会“教育留白”,给予儿童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国内教育者曾提出“教育3.0”的理念:学习在窗外,他人即教师,世界即教材,主张从生活中学,从做中学,重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结合。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重视儿童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既培养儿童社会生活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又发掘其潜能,针对其特点因材施教。

(三)体育

卢梭认为,体育的最终目标是使人身心和谐发展。身心的发展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健康的身体状态有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而心理健康又会促进身体更好更快地发育。卢梭培养的自然人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个体,因而体育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样且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从我国目前的体育教学现状来看,中小学体育一直是边缘学科,不仅教学内容缺乏新意,而且教学方法单一。儿童的身体素质令人担忧。健康的身体是智力发展的前提,体育锻炼则是实现这一前提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卢梭的体育教育观出发,首先,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合理设置体育课课时,保证每堂体育课都落到实处。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每个阶段儿童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最后,家长应该学会“放手”,避免给予儿童过多的关注和保护,让他们“回归自然,放逐心灵,自由奔跑”[3]。

(四)美育

卢梭提出美育的目标是培养善良仁慈的自然人。在美育理念上,卢梭重视感性教育,批判当时社会上推崇的理性科学,崇尚发掘人内心的丰富情感。他在《爱弥儿》中写道:“因为每件事物都是通过感官最终进入人的头脑,所以人最初的理性是感性的理性。正是这种感性的理性为理智的理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1]在美育内容上,卢梭强调自然美,认为自然中的景观是最真实的,以此作为儿童感受美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儿童的感官发展和身心愉悦。对于社会中人们追求的奢侈浮华,人为臆造出来的美,他持强烈的反对态度。无论是从卢梭的美育目标还是美育内容来看,其核心都是要回归自然,让儿童在自然中发现美、感受美,并最终拥有“灵敏感觉,善良纯朴的审美情感,清新脱俗的审美趣味和新颖灵活的审美创造力”[4]。然而,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较量中,美育功利化的意味越来越浓,儿童不仅无法感受到艺术之美,反而对美育产生了抵触和厌恶的情绪。卢梭认为功利化的美育是一种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1]。卢梭的美育思想或许可以为我国美育面临的困境提供新的解决之道。卢梭非常重视游戏,认为游戏是美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引导儿童参加游戏或活动,能让儿童获得审美体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设计合适的游戏情境,使儿童在自主审美体验下获得审美趣味。除此之外,学校也应多组织审美教育活动,如举办郊游活动,让儿童学会感受自然之美;举办画展,让儿童学会鉴赏美;请一些美术大家来学校开展讲座,开阔儿童的视野、陶冶儿童的情操。卢梭主张将真善美融入教育环境中,重视美育环境的建设。基于此,学校要做好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让真善美的种子悄无声息地在儿童心中生根发芽。

(五)劳动教育

卢梭认为,要想成为独立自主的自然人就必须拥有一技之长,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够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而且劳动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不劳动的人难以生存和发展。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儿童体力和脑力的结合,实现儿童“外在做与内在思的统一”,因此劳动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首要的是,教师要培养儿童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敬之情,让儿童在劳动中锻炼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但是,现实中的劳动教育常常简化为日常教学中简单的任务,或是单纯的体力性劳动,甚至异化为娱乐活动、惩罚和训诫手段。要走出现阶段劳动教育的误区,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激发儿童参加劳动的兴趣和热情,不可局限于简单的体力劳动。最后,家长要支持和配合教师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儿童的劳动技能。

总之,卢梭对封建教育的批判和对新教育的设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而且对后世的教育也有重要的启迪。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以及儿童本位的教育观成为后代许多教育家如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赫尔巴特等提出教育理论的基础。虽然卢梭的一些思想如今看来存在着局限性,但是仍无法否认他在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猜你喜欢
爱弥儿卢梭美育
再论爱弥儿是谁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从《爱弥儿》中探寻卢梭的自然主义爱情观
试论《爱弥儿》中的爱情观教育思想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