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悦
(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喀什,844006)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教师用心引导和精心栽培。而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视度不够,一些青少年出现了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情况。深入理解贯彻劳动教育总体目标,提出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促进其全面发展,显得迫切而必要。
第一,劳动创造了人。正是生存和劳动的需求,人类学会制作和使用工具。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和人类社会。第二,劳动创造价值和财富。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色建筑的不断涌现、食物种类的逐渐丰富、出行沟通的日益便利,都凝聚着无数劳动者的劳动与智慧。第三,美好未来、人生理想是靠劳动来实现的。要想实现理想、拥有光明的未来,就不能只停留在想象中和口头上。而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劳动,人们才能实现理想、达成目标。小到个人理想,大到国家战略布局,都需要实施者的辛勤劳动来达成。第四,尊重每一个在岗位上辛勤劳动的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成果。学生不以有色眼镜和偏见看待不同职业,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社会的和谐运转需要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参与,没有其中一部分劳动者的辛勤劳动,社会整体向前推进便不可能实现,共同目标也不可能实现。
学生掌握基础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并能够在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通过不断学习和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必备的劳动技能,如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整理杂物、简单修理和熟练使用常用交通工具等,学生养成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这样,当父母、亲人不在身边时,学生也可以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有效使用生活中常见的劳动工具,统筹规划整体劳动流程、合理设计各个劳动环节,既保证流畅操作,又促进团队协作。在劳动中,学生还需要妥善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既保证劳动任务顺利完成,又保证团队内部分工协作、和谐统一。通过劳动实践,学生不断增强体力、提高智力、激发创造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更好地向前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学生能够明白幸福美好生活需要靠双手创造,从只知道索取和依赖他人的消极现状中脱离出来,从“学习好就是好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僵化思维模式中挣脱出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学校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逐步转化,从“唯分数、唯升学”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转化。学生在生活中勤俭节约,懂得关爱他人和主动奉献自我,勇于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在日常消费中,学生能够做到不盲目攀比,量力而行。学生不再只关注自我,而是懂得主动关心家庭成员和周围群体,积极完成力所能及的小事,乐于助人。学校劳动教育初步奠定学生敬业乐业的良好根基,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能够积极主动、开拓进取、自主创新,通过不懈努力来响应时代号召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发自内心地热爱劳动和想要劳动。意识指导行为,良好的劳动动机会成为动力源,促使学生克服懒惰,主动参与到劳动中。劳动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和韧性,让他们在劳动中培养出诚信和坚毅的良好品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能使用正确的劳动方式方法,安全规范地开展劳动,保证劳动安全、顺利地进行。另外,学生能够自觉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明白一餐一粟都凝聚着农民辛勤劳动的汗水,用餐时依据实际情况适量取餐,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不浪费粮食。学生在生活中做到勤俭节约、合理消费,不铺张浪费、不攀比成风,是劳动教育要达到的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的目标的具体表现。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论知识铺垫的目的是“围绕劳动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有重点地进行讲解,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高中思想政治课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渗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等必修与选修课中。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经济与社会”的综合探究都阐明劳动在“践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政治与法治”的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和“哲学与文化”的第六课“实现人生价值”的板块都有涉及劳动教育的内容。但是,“经济与社会”“哲学与文化”板块中涉及劳动教育的内容较为晦涩难懂,需要教师将劳动教育的相关原理讲透彻,为学生形成正确劳动观打下牢固基础。
以“哲学与文化”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为例,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清楚“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为什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总趋势是什么”“人民群众为什么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什么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教师对该部分理论知识的深入讲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唯物史观,使学生明白“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历史和世界,唯有劳动才能推动个人和社会不断发展”。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通过多媒体视频、图片、PPT、新闻等实时内容,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生活中常见的劳动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了解到“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为个体生命的存在与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资料和精神养料,促使其茁壮成长。劳动使社会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现代化向前发展”。而劳动的主体是人,没有从事劳动的人,一切便不复存在。所以,学生要在学习中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唯物史观的观点看待新时代劳动。
进入新时代,线上媒体高速发展,线下媒体不断完善。微信、微博、QQ、今日头条、快手、抖音等平台逐渐占领了人们的休闲时间,而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方式也不遑多让,依然是很多人茶余饭后的标配。媒体的发展将“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变为现实,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媒体资源。全媒体的持续发展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了更多更新的教学资源。从社会现象到社会心理、从地域风光到风俗民情、从娱乐影视到音乐舞蹈,各行各业各类型资源应有尽有,向所有参与者展示了社会万象。教师通过获取并分析上述丰富有效的教学资源,将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以“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例,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劳动创造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教师首先从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线上媒体广泛收集相关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然后,教师以“文化创新靠什么”为议题,引导学生探究文化创新的动力与途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读、比较和评议教师提供的课件素材,明白文化创新和发展源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交流互鉴、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很好地弥补了单纯的理性教学的不足,给学生带来视听享受和视觉冲击,并引发其情感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媒体资源的导入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感受到劳动者创造出的劳动产品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便利和精神愉悦,明白个人的美好未来和国家社会的更好发展需要辛勤付出和劳动创造。通过媒体资源的导入,学生尊重劳动、渴望劳动、主动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流程是教师提出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达到集思广益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合作探究能够充分发挥同辈影响的效力,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通过分工与合作,让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并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作用,让学生更有参与感和获得感。高中时期,高中生的独立意识和社会性开始增强,教师和长辈的权威感开始减弱,朋辈影响的效力开始发挥作用。因此,同一个圈子人的相互影响不容小觑。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这一规律来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
以“哲学与文化”第六课“实现人生价值”中“价值创造和实现”为例,教师提出的“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为什么一些享有优越生活条件的人依然会不开心、不幸福和迷茫?为什么说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并举出例子”等问题,从常见的社会现象中提取核心问题,问题设计上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和新时代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开展合作探究活动。由于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和文化交流的逐渐深入,在物质需求满足、衣食无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更需要具备冷静看待社会出现的种种现象的能力,认真分析出各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并能学会自省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疏导,深入理解“幸福美好生活的实现、理想未来的缔造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道理。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要善始善终,教师要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汇总,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课堂小结有一个重要的流程是答疑解惑。教师先询问学生还有哪些问题和不理解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点及其实际价值与意义,“指导学生思考劳动过程和结果与社会进步、个体成长的关联”,为劳动教育的实践打下坚实基础。有的教师授课时不重视课堂小结环节,因没有合理把握课堂节奏,在课堂小结环节一笔带过或者简化敷衍。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增加课堂演练环节,对易错的三至五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对学生进行知识点应用强化记忆。课堂小结和课堂演练一方面可以打通学生一知半解的关键节点,另一方面可以构建课堂内容的知识框架,突显整节课需要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做到主次分明、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更合理地分配时间和精力。
“劳动即生活”,劳动教育既源于生活,又通过回归生活实践促使人更好地生活,社会更好地发展。教师可以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完成真实、综合任务,经历完整劳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确定大体主题和范围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或个人探究的形式完成实践作业,记录完整的劳动过程,将自己所学所思完整地写下来。
例如,教师在“经济与社会”板块以“弘扬劳动精神与投身创新创业”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实践,让学生以访谈或者观察的形式记录家庭成员的具体职业、工作内容、岗位要求与技能要求,观察家庭成员的劳动精神风貌和劳动价值取向。学生通过深入分析家庭成员工作岗位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明白劳动不仅能得到维持自己和家庭成员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实现个人成长和心理满足,更重要的是为社会更好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理解“劳动创造了人与人类社会”的道理。项目实践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集中展示,组织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学生通过分享彼此的实践过程、实践心理和实践成就,汲取其他人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充实自己。项目实践实现1+1>2的效果,也是提高学生自我能力的有效途径。成功的项目实践可以考查学生深入理解与熟练运用劳动教育相关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信息收集、整合、分析的能力与创新能力,包括实践方式方法的创新、实践流程的创新和实践思路与角度的创新等。项目实践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体力增强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也有一定帮助。
对个人成长来说,劳动教育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现实价值。对社会发展来说,劳动教育能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的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发挥高中思政课突出的育人优势和导向作用,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