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萍萍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00)
随着乡村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为达到提质共建,在提升文化生态内生动力的时机上,艺术设计恰好能够起到重塑和孵化的作用。[1]因此,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帮扶贵州省荔波县洪江村中,将洪江村作为服务对象,以教学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为洪江村提供艺术设计服务,以此助力洪江村脱贫攻坚。
根据调研,当今的艺术扶贫主体大多是艺术家,因此,个人的艺术表现与市场实用价值难免存在矛盾,对乡村的扶贫和发展的作用也有待考察。同时,以学生为主体的扶贫欠缺经验,且部分人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存在的重普教和轻职教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对职业院校开展艺术教育扶贫工作具有影响。
缺乏职业院校同相关政府部门沟通的机制和平台,与县、乡镇一级扶贫部门接洽较少,利用技能优势助力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不够。调研发现,基层政府在规划发展产业项目时急需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指导,如在开发农产品时,需要制作包装、制作海报、装修店铺。虽然高职院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基本都开设了包装设计、海报制作、展示设计等课程,但主动接洽乡镇一级政府部门进行深度合作,将艺术设计课程嵌入扶贫项目的院校较少。因此,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与脱贫攻坚、服务地方经济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
高职学校因其特殊管理原因,学生的教学空间比较固化,难以实施针对扶贫对象的实地采风调研实践环节。同时,教学以教师个体为单位,课程内、专业内教师教学研究的沟通较少,容易闭门造车,造成对项目的全盘考虑较弱,设计成果分散,不成体系。
学生的基本功较弱,实施能力有限。部分院校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待提升,导致在实施扶贫项目帮扶时,产品的美观和实用性有所欠缺,与市场需求有差距,扶贫设计项目实施效果不理想。
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参与以及协同市场与社会力量的背景下,需要充分调动各界的积极性,为乡村建设提供持续动力。[2]各级党委和领导要重视艺术设计精准扶贫工作,完善相关制度,提高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校政合作,制定贫困村的发展路径,根据专业特色匹配相关职业院校实施,规范项目申报流程。同时,职业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提供的岗位能力需求制定教学计划,以市场为向导,确定符合当代大众审美的设计策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开展校校合作,交流展示成功学校案例,分享教学文件和优秀作品,形成共同探讨、共同交流、共同进步的良性机制,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这样,政、企、校三方的交流合作,形成社会效益良好的集产学研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根据调研,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有较大的兴趣及意愿服务农村建设。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将“艺术设计课程置入扶贫项目教学创新模式”写入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整合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将洪江村作为部分课程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调研、学习、制作提升其专业素养和设计能力。学校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置入扶贫项目教学创新有助于探索高职艺术生的认知规律,实际任务的实施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学校组织学生自由分组,模拟岗位环境,根据个人特长和发展规划进行任务分工,实施分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在教授学生艺术设计专业技能的同时,学校还以扶贫为切入点,让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通过对设计背景的调研,让学生热爱家乡,记住乡愁,通过学生设计制作,培育其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在项目中引入思政因素,可以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教育血脉,从而促进人才培养的三维目标全面达成。此外,教师间的分工合作有助于提升团队教学的默契度且明确各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从而构建科学严密的课程体系,深化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知识体系的掌握及对未来职业的认知。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艺术设计课程置入洪江村的扶贫项目教学的基础上,将洪江村设计化作为课程项目,将各课程项目合为整体设计,通过课程项目化和项目综合化形成整体、全面、系统的“综合项目化”教学模式。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将综合项目洪江村整体艺术设计分解为洪江村的旅游产品设计、传统福马文化VI形象设计及手绘旅游地图设计三个单项任务,对应到2018级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包装设计、VI设计、手绘表现等课程。综合项目教学最终为洪江村设计了一套含旅游产品包装、福马形象、手绘旅游地图等项目的系统形象设计。这一教学改革延展了项目教学的内涵,形成了基于整合专业课程的“综合项目教学”模式。
由于学生为初学者,设计思维与能力有限,在短时间内针对扶贫项目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难度较大,必须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协助,因此,教师的个人专业素质尤为重要。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设计教研室基于视觉传达工作室成立了项目组,以教研室为单位,统一筹划、统一实施,组建了创新意识高、实操能力强的教师团队,组织学习精准扶贫知识,提升了对乡村振兴的认识。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农村调研,引导学生设计实施,帮助学生修正设计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提升自我,通过作业作品参与比赛,加强与行业的交流,提升了自身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前组成师生队伍,通过“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洪江村调研,根据当地文化品牌进行重塑和孵化特色挖掘品牌价值、开发文创产品,一方面促使艺术设计贴合当地特色实现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帮扶对象洪江村打造艺术村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需求,将当地设为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在洪江村开展手绘、展示设计等教学实训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将“为当地村民上一堂公开课”作为考试内容,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度,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于村民而言是在提升收入的同时对其参与社会活动、运用社会资源、掌握知识技术等能力进行综合改善。[3]可见,在艺术设计课程中植入扶贫项目教学创新,以本土特色、人文风情为教学资源,有助于职业育人同弘扬地方民族文化互联互促。
为给艺术设计课程植入扶贫项目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形成长效机制,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将艺术扶贫纳入相关专业师生的期末考核体系中,对学生的课程成绩进行校内、外双重考核。其中,校内考核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考核,校外考核是建立企业,以洪江村为例,利用网络评比等立体化考核方案进行考核。除了课程评分外,对于学生的“三下乡”等深入村落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学校也给予素质学分认定,作品被录用的学生优先考虑评优。学校在期终进行设计作品集体展示活动,对优秀作品的指导教师给予奖励,并将教师的课外辅导工作量折算为服务基层课时,同时成立专门的学术机构,展示教学实施材料并按照学期进行总结汇报,注重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置入扶贫项目教学的长期性、广泛性。
脱贫攻坚的实践充分证明,职业教育扶贫是见效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扶贫方式。[4]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艺术设计课程中植入扶贫项目的教学创新,用职业教育特有的教学模式,探索艺术教育作用于乡村振兴的路径方法,通过艺术教学帮助扶贫对象开发和发展艺术文化产业,提高当地农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另外,在艺术设计课程中植入扶贫项目的教学创新,提升了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了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技能性人才,从教育的深处为项目化教学增添了又一有效途径。总之,艺术设计课程植入扶贫项目的教学创新提升了高职教育水平,在脱贫攻坚的关键之时助力贫困人口早日脱贫,为全面实现脱贫贡献了力量。
吴青峰围绕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以人为本与以社会为本的关系处理问题,做了一系列讨论。他指出,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的培养既要促进人的发展,也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生共长;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既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也要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融合。[5]人才培养活动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协调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6]因此,在未来脱贫后的乡村振兴的建设中,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契合将更为长期、广泛、有效。
2020年是我国决战脱贫的攻坚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因此,全面脱贫不是一个终结而是乡村振兴的开端,如何防止脱贫后返贫,更好地实施美丽乡村战略,也成为脱贫攻坚的后续任务,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也将是成为一项长期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