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人”背景下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三度”课程建设的再思考

2020-03-03 16:07
教育观察 2020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专业课程

陈 琳

(三亚学院艺术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加快发展一流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整体战略目标的基本内容。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建设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培养模式。之后,教育部又印发《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聚焦应用型本科教育。对此,海南应用型本科教育要结合地域本土化特征,从根本上落实教育部对高校提升课程质量的要求,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助推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升级。[1]职业人培养与课程“三度”建设,即梳理课程的教学体系与内容(课程饱和度)、合理提升学业竞争力(学业紧张度)、增加课程难度和深度(深度),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梳理、整合、提升底层教学设计提供了契机。因此,三亚学院艺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要以职业人培养为目的,以课程“三度”建设为抓手,从优选课程体系结构、转变教学方式、评价反馈多元化方面入手,不断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2]

一、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无论从哪个历史时期来看,“应用”都应该是“设计”的应有之义和意义所在。从以罗德岛设计学院为代表的前沿教育方式来看,将“产品”作为现代设计教学成果的呈现载体是设计学习从作坊走向学校的自然延续。当前,国内高校讨论的“以职业人为导向”与其说是创新,不如看作是对被改变的历史轨迹的一种理性反省与回归。因此,艺术学院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产业需求,反推优化教学内容。[3]同时,艺术学院还要从艺术设计知识的本质属性出发,认清艺术设计领域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规律,以学生能力的成长为主线,以设计流程为轨迹,按照“三个体系”,即感知体系、技能体系和知识体系的教学指导思想,结合当前教学软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配置等条件,积极推动基础课程融合互通,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一)感知体系“早+新”

课堂教学起步要“早”,专业认识要从感知体系入手,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培养专业自信。同时,课堂内容要“新”,要兼具基础性和前沿性,信息量足,及时引入学科最新成果和教改成果。“专业入门指导”这门课程对于新生来说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引导作用,能让学生系统性地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体系,明确学科的意义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艺术设计学科内涵、发展背景与历史,名师名作赏析等内容,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人文和设计素养,着重引导和强化学生对艺术设计学科的认识和专业体系的构建。此外,教师还要讲述课程的研究领域、未来发展方向及学习的意义,推荐设计著作,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答疑解惑。课后习题要以开放性、研究性题目为主,增强挑战性。课程在饱和度、紧张度和深度方面都应有很好的体现。

(二)知识体系“整合+创新”

我院在“三度”课程教学理念确立的基础上,重新反思教学目标,通过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缩减”“整合”“创新”,优化知识体系,使课程设置更加紧凑。设计课程的知识结构一般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是设计坐标的建立,通过了解传统设计经典范式和批判方法,使学生建立起相应的设计美学和样式的基本概念;第二是设计语言和设计方法,通过了解基本设计语素和设计基本修辞手法,使学生掌握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从功能划分到空间塑造的路径和手法;第三是经典案例分析,即学生在具备基本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之后,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并加深基础知识的牢固度。

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例,为紧扣与用人市场无缝对接和实用性人才培养的主题,教学流程模拟企业设计流程,在课程的饱和度和深度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业的紧张度。教学改革提出了针对市场需求,从成衣设计的视角出发,形成“成衣设计”“服装工业制版与推板”“成衣工艺”的系列课程教学衔接与联合方案。课程由学生自己3—4人组合成一个志趣相投的设计小团队,选择自己喜欢的市场品牌,并完成模拟新产品开发的设计任务。其中,“成衣设计”解决设计构思和面料选择的问题,“服装工业制版与推板”课程从企业要求和标准出发,针对设计款式完成尺寸和版型设计,“成衣工艺”课程完成工艺设计制作任务。[4]

(三)技能体系“学+做”

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教学课题的设计,即如何加强设计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的单一、零散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起来加以理解、领悟、消化和体验,进而使学生的技能表现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学与做”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力”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从而将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与培养职业人才的最终目标融为一体。[5]

我院在设计课程时大多坚持三个“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作业相结合、创作练习与参赛作品相结合、教学内容与企业设计项目相结合。教师在课堂上亲自示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方式。如“建筑设计初步”是环规系三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设计课题安排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的学习特点,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团队协调能力的培养。布置的设计课题中,初看建筑侧重于建筑抄绘与测绘和户外现场讲授、观察的结合,空间建构侧重于屋面及其支撑结构设计与实物测量相关的问题,关注尺度与空间的关系,其他课题还可自由展示设计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如宿舍室内设计、小型建筑空间设计等。[6]

二、教学方式的优选

(一)逆向教学法

学生在刚接触到设计课程时会对其产生畏难情绪。教师通过课程改革来打破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思维,逆向进行课程安排,将实践环节提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造成理论的“缺失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动性。同时,在设计课程学习初期,教师手把手带学生去图书馆,示范如何查阅资料、收集资料,如何绘制草图。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大纲中的经典书目,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养成阅读经典书籍的好习惯,做到“胸中有大师”,并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体验草图和模型设计过程中显现出的一系列动态造型。这些造型的每一步都代表着一次审美选择。在动手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可以理解为材料与设计者的对话。设计者在无限变化中选择自己最需要的那个结果,这种选择恰恰体现了设计的本质,即在动手的过程中推进设计。“做”即设计,对设计而言,在动手中思考比纸上画图的思考更有价值。设计课程提倡手、脑、眼的互动,通过实践中的偶发性刺激视觉和想象力,不断激发大脑的思考。

(二)“嵌入式”教学方法

“嵌入式”教学方法提出将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贯穿于完整的教学设计周期,这与艺术设计早期学徒出师前要向行会提交独立完成的作品,以示思想和技艺的成熟的本质是相同的。我院融合产业平台,加强实践操作,以工作室和固定教室为基础,积极推动“嵌入式”教学方法的开展。高年级实现了固定专业教室、空间模型实验室与设计专业工作室的结合,在校学生可以实现将设计构思从草图到最终成品模型与生产设计实践的无缝连接。同时,学校加大对设计艺术类专业的工作室扶持,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7]如环境设计专业长期致力于地域化传统建筑研究,利用暑假集中实习,组织师生进行海南传统建筑调研测绘,并于2018年成立“南海地域建筑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旨在促进“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省建筑文化遗产及相关领域的保护研究工作,现已成功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完成海南省社科联基地项目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8项,海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5项。研究中心为海南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施积累了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并为建筑规划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创造了互动条件,培养出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多元化评价考核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因素的变化速度日益加快,学校不断调整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对教学过程进行持续评价是非常必要的。学校要用多元化的评价考核来论证和修订教学体系与课程内容,最终实现应用型设计教学的任务。

我院以专业和系为平台,积极改变以往设计课程仅由任课教师独立打分的情况,推动设计课程以系、专业为单位的集体评图,每学期做联动教学。设计课程结束,以公开评图制、课程设计联展的方式,加强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加强各年级、各专业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对设计完成的情况有更明确的认识,从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同时,以设计课程为主导,结合相关的设计竞赛,在课程中让学生得到全面的提升,通过参加设计大赛的模式带动设计教学。这是三亚学院艺术学院在探索职业人和课程“三度”教学实践的道路上逐步摸索出的思路和经验。

(一)明确课程评价标准

根据艺术学院设计课程提出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场地和设计要求,并明确课程设计的评定标准。如“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等设计课程,设计过程强调设计创新性、构思新颖性及对周边环境的把握,设计成果强调功能分区、交通组织情况、景观效果以及表现技法的熟练程度与规范性。

(二)突出过程考核

课程考核应突出反映各个阶段,包括课前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课后学习时间的投入度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的考核。课程考核分为平时作业与结课大作业的形式。其中,平时作业以课程大作业的阶段性作业为主,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力,学生必须在教师检查后才可以完成下一步制作,否则视为该部分不通过。结课大作业的重点是学生设计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设计问题的思路展现,重在发挥学生创造力,以激发学生灵感和创意为主要任务要求。

(三)课程联合汇报和展览

我院打破以前设计课程评价单一标准,提出以专业和系为单位的课程结课交流汇报。设计课程以年级为基础,深化设计课程的最后输入标准,将课程进行融合。例如:环规系2017级“建筑设计初步”“建筑制图”“建筑设计软件运用”三门课程的联合,根据国际教育界著名的PBL方法,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Problem-based Learning)来设置课外作业;服装与服饰专业为系统锻炼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已开展了十年以“三亚的冬天”为名的服装设计大赛,以此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展示学生的设计才华,促进专业间的交流,在海南业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21世纪的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教育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立足地域的国际化视野,聚焦课程“三度建设”,从设计本源出发,在创意、设计、作品、产品、市场等各个环节中采用优化课程体系、转变教学方法、引入多元评价方法等方式来培养学生,注重创造的多样性、设计的统合性,注重实验和探索,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如“一滴水”般的创意落入由“五种素质”汇成的水面,将会激起层层创造的涟漪。培养未来的设计师,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职业人,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8]

猜你喜欢
应用型专业课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