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阳,郑 秀,杨 捷
(河南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高校进行教学体制改革是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关键一步。高校要在创新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创新是一个伟大民族进步的基础,可以为国家的快速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更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有力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也在不断地进行,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加大。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也在从知识型向实践型引领,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程度,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能够快速适应企业需求和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通道,借鉴对方的办学、教学、管理等优势,加快对教育的改革;要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推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科技互通和人才共同培养的进程;要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不断创新,形成一套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创新改革体制,形成灵活度高、科技渠道密集、人才种类多样的培养机制。”可见,校企协同育人是将企业和学校双方的优势结合起来,共同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措施。
双赢是校企合作育人的首要目标。企业从学校得到优秀的人才,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学校利用企业的项目优势培养创新型人才,可以加快学生适应社会的速度,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改革充分体现学生本位,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中。这样,学校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规划课程,有效地促进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
创新决定进步,创新带动科技的发展。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是根据社会上多方面需求而进行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需要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对就业起着导向性作用,新事物的快速发展需要高水平科研人员努力推进。学校要根据社会、企业、科研院所等对人才的需求确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制定有效的培养方案,从而确定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只有明确社会的需求,确定正确的培养方向,学校才能快速地制定教学计划,进而推动学校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培养有专项特长的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学生的实践能力会通过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也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此外,学校应该坚持“立德树人”,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学校要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不断地引导学生向正确的道路前进,学习正确的为人处事;坚持“道德教育为重点,科学知识为根本,能力培养为关键,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科学育人观念;在产学研用的培养模式下,将教学、实践、创新、科研结合起来,促进与企业的联合办学,共同建立双创培养机制,明确培养方向,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
学校要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适合学生高效发展的课程体系。从学生步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学校就要开始对学生的所有行为起到引领作用。学校要将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作为基础,使学生清楚经过大学四年学习的最终目标,并构建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逻辑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既要包括高数、体育、英语、政治等传统的基础课程,也要包括电路、供配电技术、工厂供电、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专业课程的内容。合理的课程架构能够吸引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引进企业的项目课题,将企业中的发展需求引入课堂学习中,更加直观地增强学生对企业中生产设备、产业流程、设计思路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对技术的创新力,突出实践应用的独有特点。[1]
此外,学校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以基础课程为敲门砖,在专业课程的引领下,加入创新创业课程,将其全面融入人才培养计划。企业拥有全面的实践平台资源和创新创业培养机制,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融合高校的优秀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文化素质。同时,学校还要不断地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建设中,构建更加适合学生的课程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课程体系,努力将其最优化。学校只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的主动性,才能把握好教育发展动态,促进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2-3]
创新平台的搭建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为了能够吸引学生对新事物的探索,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创新能力,很多高校都采取了相应的举措开展这一课程的建设。很多学校将创新创业单独设置为一门课程,并由学生自主选择,而有的学校将这门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实行学分制。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该课程会有特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课程安排,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并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完成创作作品。通过这种途径,学校搭建了创新平台,增加了学生对科技的探索性,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4-5]
每年举办的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新型项目的开发,实现自身价值。目前,创新创业平台包括多种形式,比如创新研究训练、孵化器、学科技能竞赛、科研成果转化、创业激励等协同育人平台。其中,学科技能竞赛能够快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可以坚持“利用比赛促进教学科研,利用比赛促进创新”的发展理念,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在校企合作育人的模式下搭建技能竞赛平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力结合,推动高校和企业知识互通建立一套完善的比赛机制,实现大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衔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效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高质量的教育团队,教育团队的建设直接关系着受教育者的创新创业能力的高低。在新时代的环境下,高校要张开臂膀广泛引进企业优秀工程师,同时让教师去企业中进修,贯彻将导师“引进来”,将教师“送出去”的理念。教师在企业中可以将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总结实践经验,将宝贵的企业文化带回学校,更清晰地带领学生探索知识。学校要引入行业中既懂得公司的运作情况,又具备深厚的科学理论知识的知名企业家和技术专家作为专业顾问,向学生讲解行业中不同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将课本上的教学理论与企业具体实践进行高度融合,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根本目标,加快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
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引路者。引路者主要负责为学生传授基本的创新创业知识,使学生对创新创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在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对创新创业的好奇感。第二类是实施者。实施者主要负责将学生带入具体的创新创业项目中去,使学生亲身感受创新创业的过程,并为学生分配具体的创新目标,利用真实的课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第三类是经理人。经理人主要负责将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转化成看得见的成果,通过项目孵化器,结合专家的指导,利用企业的关系网络,将具体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成果的推广,促进项目的实施,最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成果。拥有一个好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政府和学校要大力强化教育团队建设,促进改革快速发展。[6-8]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学校就要不断地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创作。学校比起企业来说,本身就是一个追寻科研的平台,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有着一流的实验设备,先进的实验工具。因此,充分发挥学校的科研优势也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学校要将科研资源不断地向外开放,引入企业单位的工程师参与进来,将理论和实践全面融合,共同带领学生探索科技。[9-10]
学生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教师应将学生引入项目,让其全面地探索如何展开对项目的研究,用什么方法展开研究,用什么设备和器材进行实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经验。有了项目的支撑,学生更能够获得荣誉感。当一个项目结项的时候,学生会为自己做出的努力感到无比的自豪。同时,企业在引进人才的时候更加看中他的科研能力,并会通过这一点来判断他将来会为企业创造多大的科研量,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学校加大科研项目的引入,不仅是为了学校的良好发展,也是为了企业、市场能够共同良性发展。
新的时代赋予了高校新的使命,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是实现校企共赢的有效方式。不断地探索协同育人机制,完善高校教育教学环境,是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在新时代环境下,科技创新、教育改革一直是高校不断探索的方向。因此,高校只有构建新的教学制度,摒弃陈规陋习,不断完善教学课程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强化教育团队建设,加强科研项目引入,积极建立全面的育人机制,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