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智慧教育视野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

2020-03-03 16:00闫晋虹
吕梁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智慧

闫晋虹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 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0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于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的实现、对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以及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巨大的助推力。学生如何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对于将思政课教学落实、落细、落地,实现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价值引领和工具引领,对于其铸魂育人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智慧教育的生成和普及带来了有效的技术红利,而高校思政课在培养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将智慧教育引入高校思政课堂,在研判课堂教学中师生供给侧需求的基础上,盘活思政智慧资源,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缘起:智慧教育时代思政课教学转型的必然性

在这个网络信息技术发达的多元时代,为人类更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创造了无限的可能。但是,知识的获得并不等于智慧的创造。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学生接触到的思想和文化日益多元化,这其中既有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又有国家与国家之间意识形态的差异。如何帮助学习者从多元的知识中甄选出符合自身和社会需求的智慧,将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祖国与爱家乡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力挺“两个维护”,是信息化时代智慧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必然选择。因此,探讨智慧教育视野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应用新的智慧元素,并将其融入思政课堂,将思政课教学智慧化,从而完成从“学材”到“习材”到“创材”的提升,达到智慧学习者的身份认定,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转型的时代要求。

(一)是契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时代选择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将大学生的成材成长与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教育部先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 [2005]5号)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社政[2005]9号和2018年《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以及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2019年8月14日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为创新智慧教育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改革依据和创新路径。如何引导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的同时,学会知识技能,帮助其认识世界的同时去改造世界,获取知识和创造智慧是人才培养体系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性和社会性问题层出不穷,如何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知识价值和工具价值,不仅关系着每个个体的存在与价值,也关系着世界发展的走向。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与灵魂塑造者的思政课教育教学,应体现对培养人才、传播文明、促进发展、 改善民生的精神追求,应汇聚着大学教育求真、求 善、求美和求圣的最高价值追求[1]。

(二)是契合新时代知识观变革的必然诉求

传统的教学观注重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完整教学体系的灌输,而对于受教育者自身知识体系的形成并未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关注。同时,对于受教育者整个学习过程的动态跟踪和综合评价也没有形成立体化评价机制。而新时代的知识观,强调“真正的学习应该从对真实实在的记忆转变为对真实的查证和改造”[2]。教学不再仅仅是“传递知识”“制造意义”的过程, 更主要是帮助学生“丰富和扩展意义”的过程[3]。因此,如何利用智慧教育的资源,盘活思政课教学智慧知识建设,合理分析智慧教师、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评价等供给侧改革,有助于传统思政课教学走向现代化。

(三)是坚定四个自信,助力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

教育应该“培育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在政治信仰的培育中,如何教育新时代的大学生树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培养其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情怀,能够正确辨识西方不良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与我们国家实际发展的本质区别,从而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重要组织基础。而在智慧教育的视野下,如何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其多元化的思想动态中,帮助其正确分析宏观现象和微观现象的本质差异,树立大局意识,是智慧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由之路。

二、现状:智慧教育视野中思政课教学的供需矛盾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资源不足

随着信息化时代智慧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严重滞后于网络时代的要求,传统的思政课教师仍然局限于尊师重道和知识的灌输,没有形成符合智慧教育诉求的教育理念,课堂设计缺乏活力,师生互动居于形式,没有很好地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学生不仅要去刻意地读懂教材,还需要一味地去读懂教师,适应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无法将课堂所学和现实感受有机衔接起来,无法形成对国家和社会的切身感受,自然也就无法树立起对思政课的感情。同时,在高校探索思政课智慧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广大思政课教师人才队伍短缺,学校对智慧教师的身份认定不清以及没有形成关于智慧教育专门的成长途径等问题,这就使智慧教师职业生涯成长受限,迫于教学任务以及考核要求,未能将职业目标和事业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从而影响了思政课智慧教育的生成发展。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需求侧诉求凸显

在思政课教学需求侧方面,传统的教学资源、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个性化学习、趣味化体验的诉求,在“大水漫灌”式的大课教学中,学校相应的智慧化教学硬件支撑不足,专业的智慧教室、智慧平台构建相对滞后,智慧资源配比严重不足,学生内心真实的声音被埋没,他们感受到的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成功,而是强制性教学的无奈和艰辛。而且,00后时代大学生更多借助于网络获取及时性的知识碎片,更加关注局部性的社会发展动向,习惯于微观的视角去看问题,缺乏宏观的整体思维。因此,如何根据他们的成长特点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知识智慧,构建符合他们学习和体验需求的智慧教学,是思政课知识教学走向思政课智慧教学必须要考虑的因素,而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未能很好的回应学生关切,存在智慧教育供给侧和需求侧脱节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智慧化的进程。

三、走向:如何基于智慧教育进行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

智慧教育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智慧,而是在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过程中逐渐积累智慧;智慧教 育不是辨别、跟踪某种学习模式或教学方式的有效性,而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发展做准备;智慧教育不是在搭建好的某种智慧环境中自动生成的,而是主要看学生在该环境中是如何通过内化而逐渐把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迎接未来的挑战[4]。基于此,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完善和谐的智慧教育供需网络,主要包括课程走活、教师走网、学生走学的内核体系和学校走识的外核体系。

(一)课程走活

钟启泉认为“课程”不仅仅是“公共的知识” 和“预设的计划”,而且是“学习经验的历程”,即 存在于每一个学习者个人生活之中的学习经验的总体[5]。这种新的课程观将不仅考虑到了普世的知识体系的要求,而且将未来学习者的生存与发展纳入课程体系。因此,课程走活的核心理念就是让课程走入学生生活感知,让课程读懂学生。具体来讲,就是让课程设置的具体自主权回归专业系部,在保证符合国家和学校基本设置的前提下,合理设置思政课教学时数、教学形式、教学评价,探索校内理论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开发固定的实践教学项目和实践教学基地,帮助学生很好地将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加强知识体验,进而积累知识智慧和实践智慧。如此,就打破了传统学校教学的时空限制,满足了个体学习者在全场域中学习的需求,可以通过真实任务的分解,进行学习共同体之间的协作,在学生实时的体验式教学中完成知识向智慧的转变。同时,课程走活的本质是要达到统筹育人的目的。因此,要统筹不同的课程建设主体和课程育人形式,鼓励各个学科的教师群体加入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中,做到精准育人、科学视角。

(二)教师走网

教师走网具体而言,指的就是传统教师在向智慧教师的转换过程中,依托各种智慧平台,将教师的现实教学经验所得通过网络化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借助学生成长的诸多大数据支撑,通过直播、翻转课堂、慕课、在线投票、在线答疑与诊断等形式,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的参与学生的学习,不仅关注在线学习期间学生的核心需求的获得,更加关注线下学生动态需求的发展,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包容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智慧教育的优势,既关心每个学生整个学习和职业生涯中关于兴趣、习惯、成长等厚数据的积累,又关心全部学生学习职业生涯中生活、生存等大数据的比较,通过厚数据和大数据的横向纵向比较,更加准确的生成智慧教育的评价数据。大数据关注的是全体数据,厚数据关注的是情景化的个体数据;大数据关注的是混杂性,厚数据关注的是精准性;大数据关注的是相关关系,厚数据关注的是个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某种状态[4]。同时,在教师走网服务的形成过程中,要更加关注教师智慧身份的认定、教师智慧资源的共享、教师智慧的未来持续等问题,让教师走网成为信息化时代盘活教师资源的扩展途径,让教师更加有尊严、有底气地精准施教,从而促进教师走网的公共服务可以不断延伸。

(三)学生走学

学生走学主要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能够全方位获取思政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每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他们自身的线上线下课堂中,他们获取到更多的是和其专业相关的课程资源。因此,通过学生走学的形式,将不同专业之间思政课表进行共享,有助于更多同学可以通过加入选修课、实践课的方式,满足自身对思政课资源不同领域的学习需求。同时,不同的职业院校之间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的平台,让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换学习,然后不同教学资源、思政文化氛围以及构筑智慧思政资源进行切磋,达到资源优势共享的目的。更深层次地讲,在智慧教育中,智慧教师可以推荐鼓励学生到学校红色书屋、图书馆以及其他的学习场所,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和个体经验的选择,精准进行学习资源的选择,这样就打破了传统教育过程中通过单纯的反复练习进行传授知识的局限性。

(四)学校走识

具体来讲,学校走识的基本要求就是学校能够积极响应国家和社会关于智慧教育的共识,能够在宏观的校园环境中,为构建智慧校园、创建智慧云平台、更新智慧课程资源等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撑。智慧校园的发展将使学校功能发生质的变化——学校(尤其是大学)既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人格塑造、创新思维激发、创新能力培养的场所;学习者将由智慧的消费学习者、智慧的消费者,转化为知识、 智慧、思想甚至于产品的创造者,以直接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发展[6]。智慧云平台的建设,为思政课进行智慧教学奠定了基本的物质支撑,能够更好地协助教师构建教学资源、分析教学数据,既是进行课堂监测和课后追踪,又较大程度地减轻了传统教学中教学数据积累和储存的问题,把教师从传统繁重的具体教学事务中解脱出来,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同时,对于在智慧教育建设过程中的部门和机构可以适时进行奖励,对于他们付出的劳动和服务形成具体细化的可执行措施,这样对于助推智慧教学视野下思政课教学改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注智慧教育视野下的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能够有效的将教师的主观期望和学生的客观需求结合起来,教师拥有的,也正是学生所期望的,使教师愉快的教学,将教师的职业和事业目标融合起来。同时,也可以思政课教学使供给侧改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更加有尊严地学习,使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被施教者,而是可以自由自主的选择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思政课教学更加有效地发展,使更多的学生关心关注国家发展壮大,使思政课教学的事业与国家的发展有机联系起来。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智慧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有智慧的羊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智慧派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