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物流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020-03-03 15:43朱美华李伟萁谭美静
教育观察 2020年17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校企

朱美华,李伟萁,谭美静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之后,全国各省市纷纷出炉了产教融合改革方案,涌现出一批产教融合改革试点城市。在一大批高校重新思考办学定位的同时,企业也开始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产教深度融合改革方针,促进了产业创新和发展,提高了高校应用型本科建设的水平。

地方本科院校要想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就得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道路。很多高校在这条路上做了很多改革和探索,发展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全国大多数高校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产教融合的办学思路还不明确,校企合作的模式尚不成熟,因此,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还需要不断找准产教融合的契机,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

一、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本质

“产教融合”的“产”指产业,“教”指教育。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中心主任陈锋认为:“校企合作是手段,产教融合是结果。”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的关键是保证质量。[1]产教融合是实现产业界与教育界的高水平合作,提高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自身发展,同时帮助行业企业提高科研和生产能力。产教融合即高校要根据所开设的专业进行定位,将教学科研紧密联系企业需求,相互扶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相辅相成的办学模式。[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和“教”在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充分融合,发挥各自最大优势,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同时也推动学校和企业的发展。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特色,突出急需推动产教融合的重点专业,建立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找准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的契合点,从而确保培养出的学生可以满足市场的要求。

校企协同育人主要是指高校和企业通过开展合作办学,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高校提供理论知识的层层深入教学,企业提供实习机会和实践教学,二者共同培养综合素质水平比较高的优秀人才。[3]校企合作的目标是实现双赢:高校方面通过联合企业培养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在企业的实践环节中得到检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企业方面在合作中培养出满足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节省培养时间和培训成本,提高用人效率和质量。

二、物流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物流类专业是非常看重实践能力培养的专业,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强调必须掌握基本的物流作业流程和管理方法,懂得物流相关应用技术和成本管理手段。企业希望高校物流毕业生在就业后直接上岗或经过简单的训练后能快速上岗。目前,很多高校物流类专业负责人已经意识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形式上也在不断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向发展,但实质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很多高校依然遵循着传统的办学思路,重理论轻实践,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培养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思路脱离社会实际、培养模式传统。

(一)培养定位不准确

部分高校的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不准确。应用型可以分为研究应用型、工程应用型和技术应用型三种。[4]高校应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地方产业的转型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很多高校在进行学校定位、专业定位时并没有明确要培养什么类型的应用型人才,也没有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只是盲目地跟随大流,凭感觉走,导致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和教学执行者都是片面模仿应用型的一些做法,而没有从系统的角度理解物流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

(二)培养目标不明确

专业培养定位确定后,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撰写的培养目标中描述的学生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等都写得比较虚、比较全,没有紧密结合当地的经济和产业需求,没有真正理解学校的办学定位,使得培养目标缺乏地方特色,缺乏精髓,千篇一律。当培养目标不明确时,大多数的校企合作也就成了形式主义,与此同时,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也就脱离了实际。

(三)培养思路脱离社会实际

高校与企业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拉开了距离,物流企业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各种新的企业管理思想、新的物流运作模式和新的物流信息技术都在不断更新换代,而高校的发展速度则相对较慢,如选用的教材落后、教学的内容落后、实验实习的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普遍存在。另外,很多任课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未掌握现代化物流管理和信息技术的真实应用场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偏差。物流企业在我国是高速成长型企业,而高校物流专业建设缺少与企业的有效对接,物流人才培养的思路与现代物流的发展思路不一致,导致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或者就业质量不高。

(四)培养模式传统

目前,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依然是以课堂上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为主,学生在学习期间很少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这样的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刻板,没有结合专业实际去开发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虽然很多高校开始提倡校企合作,但合作教学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例如,学生去物流企业实习多以参观形式开展,或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几周,仅做一些重复简单的工作,对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近年来,很多高校物流类专业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太大的突破,仅在形式上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

三、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讨

现代物流发展迅猛,高校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已经落后,物流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凸显,因此,必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而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是物流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同时,校企合作的模式也会积极助力产业转型和持续发展。这是政府、高校以及有远见的企业的共识。

物流专业是特别强调实践经验和技术技能积累的专业,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相比其他专业更高,要求物流专业毕业生有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战经验,并且能将学校所学的综合理论知识用于解决物流环节的难题。这就需要高校从社会的需求出发,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在科学的校企合作机制下进行实践探索和融合发展。

(一)以需求为导向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需求为导向进行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产业转型需要和学校办学定位需要的良策。现代物流人才是当前社会紧缺的人才之一,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很快,使物流相关产业的管理流程和技能也相应发生变化。高校在培养物流人才时应该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考虑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及其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区位优势确定具体的专业定位方向,例如港口物流、航空物流、快递物流等方向,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当地的产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形成地方 (行业) 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的物流人才结构性问题。[5]

(二)以课程为切入点

专业人才的培养最终是以课程为切入点进行落实的,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落脚点。课程体系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构建,它是校企之间协同育人的有效桥梁,使课程建设与职业能力对接、教学过程与物流生产过程对接。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向德国的双元制和国内合肥学院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学习。在课程教学活动中,高校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可以采取双导师授课模式,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教学,引入企业最新理念、前沿技术等。特别是实践课程的开展,应由企业主导,高校协助完成。实践课程的开展不是简单的参观和顶岗,而是要让学生深入一线,真正为企业创造利益。比如,对于在物流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瓶颈,企业可将其作为实践课题提出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企业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完成实践项目,这样既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总之,物流专业课程的开展需要企业和高校共同完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只要能达到培养人才的目标即可。

(三)以制度为保障

物流专业要想真正落实教学与产业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必须有科学有效的制度作保障。首先,两者之间要建立起合作框架,而合作的本质是双赢,即双方要建立一个教育和产业互相需要的利益共享平台。其次,要制定出一系列保障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有效机制和政策。同时,也要在国家政策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逐步建立起与物流企业或相关行业间的合作机制。有了相关机制才能保证高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责任和利益的落实。最后,为了保证双方能长期继续合作和双方的健康持续发展,就得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资源和利益共享机制。

(四)以行动为纲要

校企合作需要落实到行动上,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遵从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理念,明确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在事先设定的课程体系上开展教学活动。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受到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影响,高校和合作企业应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设置课程体系、共同探讨教学内容和方法、共同开展校内和校外实践、共同考核人才培养结果。合作要切实落实到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

第一,校企共同编写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实施的依据和标准文件,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研讨,制订出合理的教学大纲,内容包含课程的基本信息、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和企业实际。

第二,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由于物流业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因此,高校的课程也应该与时俱进。高校和企业可以一起围绕社会的实际需求开发出适合物流行业发展的新课程。比如,大数据在物流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学校和企业可以一起研发出一门物流大数据在行业中的应用课程。另外,智慧物流也在崛起,高校和企业也可以围绕智慧物流的应用现状和前景,在课程体系中设立与智慧物流相关的课程。只有不断地开发新的课程,才能使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第三,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有两大类,一种是校外实践基地,另一种是校内实践基地。校外的实践基地主要面对企业的真实运营场景来设计实践方案,在实践过程中,企业是主导,要从学生实践实习的角度设计实践课题和实习方案,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物流业务运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校内的实习基地主要围绕相对简单的物流业务设计的模拟和仿真。学校提供的场地有限,因此可与企业合作,设计相对合理的实践模拟场景或仿真应用软件,让学生在校内实践中尽量体验企业的真实场景。另外,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专业创新创业项目。

四、结语

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让高校和企业都有紧迫感,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不能仅停留在高校“象牙塔”内开展封闭式教学。物流人才强调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创新,只有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协同育人的道路,高校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