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原
(东北大学,辽宁 沈阳 110819)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高校党的全部工作的实践起点,是实现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在高校贯彻落实的重要保障,是高校党的自身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步入新常态的情况下,提高高校党的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必须紧密结合高校实际,抓住组织工作制度体系建设这一主线,突出重点、突显热点、突破难点,以保障高校党的建设不断向前推进。”[1]从治理视域提高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精准化水平,必须紧密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自身实际情况,以基层党建制度建设为基础,加强制度建设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从而构建起体系完备、科学规范、落地有效的高校基层党建制度体系。
依法治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如何构建制度体系、实现依法治校,是高等教育领域法治化的目标追求。同时,“制度化是政党政治研究的重要视角,政党制度化的理论与实践都蕴含着党内法规建设的内在指向。”[2]构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党的工作制度体系,这是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需要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将法治精神和法律准绳作为高校党的工作和基层党建制度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在此基础上,要自觉依靠法治方式开展制度建设,做到流程规范、程序正义、决策民主、科学合理,要以全面推动发展和实现依法治理为总体目标,积极开展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
在基层党建制度建设中,把握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发展的“新常态”,实现党的工作与学校发展和谐统一、相互促进,是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的核心理念。党组织是以意识形态思想为指导,具有明确政治目标和政治理想的,而高校同时要遵循教育和学术规律,追求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等理念目标。实践中,我国高校已探索形成了党的基层组织与基层学术组织相互融合、共同承担教育使命的工作范式,这一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等工作和谐发展的大学制度体系是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的本质性区别之一,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特色优势所在。因此,在把握高等教育规律本质、求同存异协同发展的基础上,顺应世界现代大学制度的宏观发展趋势,实现党的建设引领学校事业发展,是基层党建制度建设的价值愿景和理念追求。
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国家民族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内在驱动力,也是党寻求发展壮大和科学执政历程中的重要途径。党的民主集中决策形式有利于成员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力;建立的广泛统一战线也有利于凝聚人心、群策群力;长期在复杂多变环境中带领国家民族取得胜利的光荣历史也积累了创新自信和宝贵经验。因此,必须把科学创新的精神持续应用在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的各个环节,只有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才能使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的更加科学、执行的更加有力,从而有力促进依法治理与和谐发展的顺利开展。
学院(系)党组织在高校各级党组织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目前,一些高校院(系)党组织在参与本单位重大事项中的“话语权”仍然有限,党组织的作用难以完全充分有效发挥;党组织的很多良好实操与基层学术组织日常业务融合不够,在实施中没有形成合力;个别基层党组织往往出现政治生活与主要业务“两张皮”的现象。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内容形式、组织的纪律要求、与教学科研活动交叉时的人力物力安排协调等问题,都是形成上述难题的原因。破解这一难题的首要任务就是从制度层面突破和推进。
党管人才和党管干部是高校党组织做好工作的重要抓手。从党管人才的角度来看,现代大学制度建立以来,有的学者往往只强调学术自由,聚焦崇尚创造力的解放和专业精神。因此,基层党组织在工作和活动中往往面临妥善处理好意识形态引领和学术自由关系的难题,从更高层面是如何统筹自身发展战略、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教育使命要求的问题。从党管干部角度来看,如何根据高校发展的战略要求来选拔、培养和使用合适的基层干部,关系到党的教育事业成败和民心所向。此外,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新形势下常提、常有、常新的重大任务,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培养人、以制度取信于师生,从而奠定长远发展基础,都是统筹发展规划中干部人才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工作都需要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基层党建制度来保障。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是党的建设重要基点组成,是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是由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所发挥和带动的。这是党永葆政治本色和生机活力的关键,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在党的工作开展过程中,有时候会面临个别党员政治信仰淡化、综合素质不过硬等问题。由于高校教师党员日常承担较为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学生党员分布在不同班级、不同专业,课程外时间不统一等原因,在执行“三会一课”、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组织生活等党的基层制度过程中,有时会存在着畏难务虚、避重就轻、不深入不客观等问题。因此,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从严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发展教育管理服务,为党的全部工作建立坚实基础和保障。
“在办学重心下移的大趋势下,二级学院作为高校开展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承载了众多职能和繁杂任务,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也成为大学治理的关键环节。”[3]《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高等学校院(系)级单位党组织“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支持本单位行政领导班子和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院(系)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实质是党政共同对本单位的事业发展负责,党政联席会议是共同负责的决策机构和形式,即树立共同责任意识,通过对党组织和行政领导的协调合作,统一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发展、改革、稳定各项事业,共同讨论决定和施行本单位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中的重要事项,共同承担学校党委和行政下达的各项任务,共同推动本单位工作顺利开展。实践证明,运行顺畅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能够有效发挥院(系)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
党的工作要立足以思想政治引领和保障学术自由相统一,促进知识创新,立足高等教育建设目标,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基层党组织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人文环境和发展空间,将人才的管理服务和统筹配合有机结合起来,在学术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凝聚起中坚力量,做好参谋、组织和推动工作。与此同时,要建设一支与基层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党务干部队伍。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探索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党内制度体系,使基层党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更加民主化、科学化。要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定贯彻落实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高校基层党务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细化要求和程序,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切实把政治上可靠、业务能力强、作风过硬、群众威信高的党务干部选拔出来,建设一支善于推动基层事业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务干部队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组织员制度对于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级党组织应将组织员制度与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统筹考虑协同推进,从而进一步促进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的新提升。”[4]
要坚决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以制度为遵循,从严从实把好党员队伍入口关、程序关,从源头起点上保证高校党员发展质量。坚持对党员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政治优势和光荣传统,坚持抓好以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知识、形势政策、党性党风等为主要内容的经常性教育活动,提高党员能力和修养,引导党员在从思想上政治上入党下功夫。要坚持从严管理,加强党员日常管理,强化党员组织关系、党籍管理,确保党组织覆盖到每名党员,特别是要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党组织应随时了解和掌握流动党员的情况;严肃党的纪律,对违纪违规党员,要按照党章规定严肃处理,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服务党员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一项基本职责已经写入党章,是贯彻落实党员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服务党员要构建综合立体全面服务的理念,从服务党员全面发展的更高标准来建构新时代高校党员服务体系,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最新表述,对于党员给予更高精神层面的引领和关怀。
“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和党员汇报制度构成了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这些制度是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基础,是党内政治生活的抓手,也是加强高校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措施。此外,“在制度体系建设中,除了组织发展和‘三会一课’等党的基本制度外,也要根据高等教育和高校发展需要,做好制度的内涵发展和建设。”[5]要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和党小组会,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指示安排进行传达学习,对本单位贯彻落实的计划和措施进行研究决定,讨论决定党支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定期召开支部委员会,认真分析党员的思想状况,研究解决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支部工作的重点和努力方向。党支部要坚持党课制度,通过集中授课或集中研讨等方式,帮助广大党员始终保持政治坚定、头脑清醒。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应遵循“团结-批评与自我批评-团结”的原则,自觉地运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促进发展。党员领导干部应过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双重组织生活。组织纪律要求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有关情况,是党员的一项基本义务。党员应就贯彻执行支部决定和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情况、个人近期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向党组织如实汇报,并积极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同时也要汇报在服务师生中收集的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师生反映的呼声和愿望,促进党组织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师生工作。要做好党员民主评议,坚持党员自我教育与评议过程的教育相结合,组织考察要坚持自我评价与民主评议相结合,努力克服学习教育不深入、自我评价不具体、民主评议不全面、组织考察不客观等现象。在党员民主评议的基础上,积极表彰先进、弘扬正气,及时教育和处置不达标或师生意见较大的党员,严格维护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疑聚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