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佩, 张有武
(1.山西金融职业学院 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08;2.内蒙古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世界文明大趋势下,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肯定、认同和践行,并坚信其具有强有力的生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论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他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理论、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他还特别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大学生作为推进新时代“伟大事业”和实现“伟大梦想”的主力军,是传承、弘扬、创新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力量,所以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问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须常抓不懈。
文化自信是民族的灵魂所在,也是其智慧的结晶,更是其存在并得以延续的重要标志。文化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学生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人、革命文化的弘扬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者,文化自信既是个人全面发展、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弘扬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御西方文化侵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更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
马克思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提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55从这部纲领文献诞生之日起,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便是无产阶级共产党人所追寻的价值方向。然而,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在其全面自由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平衡与不充分的特征。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智商高、情商好、体育强的同时,德育、美育、劳动意识方面也存在明显的短板;他们追求自由的精神表达,但对“吾日三省吾身”的自律意识与“慎独”习惯认识也存在不足。这些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可以通过文化教育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以解决。如通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优秀文化的讲解,来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家国情怀和仁爱之心。
因此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注重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敬畏、热爱钻研中华文化,沉淀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个人价值追求,涵养民族正气,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3]可见,大学生只要做到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就有助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破解自身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难题,进而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成长为理想坚定、信念执着、品德高尚、学识扎实、纪律严明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的长征道路上,奉献青春力量。
“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4]707-708大学生文化自信首先就是要批判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学生还要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特色,附加时代气息,使其焕发出新时代活力,增强生命力、向心力、引领力与影响力,创造新辉煌。这既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大学生也能够立场坚定地冷静对待西方文化,既不文化自卑,也不以洋为美。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还培养其文化安全知识,让他们能够抵御西方文化侵袭与文化霸权,进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文化作为国家综合实力中的软实力,是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板块。文化软实力,是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我们必须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抓起抓好,但是这项战略工程,离不开大学生这支主力军踊跃参与。大学生要在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要服务广大普通人民大众的文化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新时代大学生总体上朝气蓬勃、积极向上,能够做到文化自信。但是由于当前我们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受新兴媒体快速发展影响和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之影响,再加上大学生还处于一生成长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未定型,在文化认知、认同、践行传承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困境。
准确全面认识基础文化的内涵、形态以及对其蕴含的善恶美丑等基本价值取向的判断,是对这种文化产生认同与自信的前提基础。面对文化形态的多样复杂性,在短时期内全面系统掌握国家与民族文化蕴含的核心内容,承载的价值导向,发展演变的过程,确属一件难事。而且,大学生阅历浅,思考力、学习力都还需加强。因而,部分大学生缺乏系统整体全面的文化观,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认识不足,存在片段式、碎片化理解。不能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唯物史观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融合贯通与内在转化,从而造成三者之间的断裂甚至对立,影响文化自信的形成。尤其是在当今网络时代背景下,各种现代网络用语充斥着现代话语体系,部分学生不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使蕴含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有益思想元素在文化传承中出现了衰退,如部分学生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诗歌、词赋等较为熟悉,而对诸子百家、典籍古籍等了解较少。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因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505-506在文化体悟方面同样也需实践。文化形态多样,有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这些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感知、感受、体验特性。如果仅停留在文化了解与认知层面,不去积极体验感悟,就不会激发出活力。反之,如果在充分了解某种文化基础上,勇于实践,积极体悟,便会增强对其的认识,增进认同,并按照实践——认识——亲身实践等多次循环往复,便能增强对相关文化的自信。而当代大学生在文化知识蕴含的要义、价值方向理解上,缺乏相关实践性体悟,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态反映的文化内核的理解,进而影响了文化自信度。
文化育人,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进程之一。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在于通过传递知识文化,促使青年一代启迪智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教化学生求真务实、向善向美。学生在认真用心体悟中华文化精髓之魅力的前提下,开展文化体验,增进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因此,大学生在实现文化认知、体悟、认同的前提下,主动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其文化自信形成的标志。然而,当前大学生的文化实践对外部条件依赖性还很强,缺乏自主创新,难以与时俱进,起不到引领社会时尚和时代潮流的作用。突出表现有如下几点:引领与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动力不强;在校园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助人为乐文化、和善相处文化、高雅艺术文化的自觉性不够;在文艺创作、科学发明、理论思维创新方面能力不足。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自觉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体现,是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生动回答。但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要在高校教书育人各个环节中处处体现以文化人、用文育人,多措并举,通过课堂教学、专业所得、校园文化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网络建设引领等措施增进大学生文化自信。
课堂教育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自然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要培养出文化自信的大学生,首先,要发挥好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在《概论》中讲清楚文化自信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纲要》中讲清楚革命文化;在《形势与政策》中讲清楚最新的文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贯穿全部课程之中,必要时开设相关专题,进而增强授课针对性与实效性,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学生文化自信根基。其次,要开设好其他专业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6]因此,各门课程都要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目标,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与引领,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文化自信的相关内容。如在财经类课程中融入中华诚信文化,在理工类课程中融入中华科技文化成就,在管理类课程中融入中华古代管理智慧,等等。既能促使课程生动有趣,增强吸引力,又能增进大学生文化自信。再次,还要开设文化自信相关的选修课程与各类讲座论坛,邀请相关教授、专家、学者深度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科技前沿成就、大学生文化素养等专题,增进学生文化认知,激发学生文化自信。最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进教材”主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中,或编写相关读本与手册,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学中常见。“进课堂”要求教师将中华优秀文化学懂学深学精的同时,运用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讲解,这就要求将教材话语、知识化语转变为教学话语。“进头脑”强调教师要将中华优秀文化与学生诉求相结合,促使学生愿学想学爱学,才能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后能用,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进文化自信。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和检验标准,而且也只有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增进认识、增长才干。校园生活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在实践过程中增进文化自信的体悟。一是要注重学生专业训练过程中的文化教育,让学生通过专业实训明白自己所学专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价值;邀请相关企业单位联合培养学生,让企业的能工巧匠和单位中的业务骨干,深入学生实训课堂,讲出专业领域内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勇于攻克专业技术难题的先进典型;推动学生将个人专业学习、个人素质提升、个人发展与国家兴盛、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进而增进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与认同。二是要立足校园,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科技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中进行文化体悟。实践活动增进文化自信,尤其要注意传统戏曲、高雅艺术进校园。也要结合中华传统佳节、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教育,让学生确立自身文化的主体地位,不再一味盲从“洋文化”,增进大学生文化自信。三是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工厂、企业、社会、农村,进入大社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实地走访、参观交流等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感受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进文化自信。总而言之,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着实感悟文化自信的实际效用,逐步形成坚定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许多高校已建成智慧校园。大学生也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和众多网民中的“主力军”。因此,要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必须高度关注网络这一重要阵地,要用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占领引领校园网络阵地,实现文化自信教育目的。新媒体文化教育平台一方面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同时由于大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勇于使用新事物,他们当前热衷于运用微信、抖音等新兴社交软件,可以鼓励学生将中华优秀文化在传播形式上进行创新,可以选取生源地或学校驻地的红色文化故事资源进行红色故事讲解或励志微电影拍摄等,进而在新媒体文化平台上传播。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在给大学生提供有效信息的同时,也有不良内容,因而还需要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在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同时,也要通过技术手段防范不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