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东,卢毛毛,陈志欣
(1.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a.马克思主义学院;b.电气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1730;2.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159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2020 年 3 月 20 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在此背景下,劳动教育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依托,更加离不开劳动教育。因此,结合马克思劳动观相关论述深入分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提出更优化策略,这对培养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技术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马克思劳动观的内涵,必须结合词源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构。所谓“劳”,《说文解字》指出:“劳,剧也。从力,荧省。荧,火烧冂,用力者劳。”即包含用力的意思。而“动”则是指“作也。从力重声。”即原来的状态或位置发生了改变。因此,劳动就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劳动观就是关于劳动的观点和看法的总和,是对与劳动有关的一系列问题的系统回答。具体包括含义、本质、作用、发展阶段、历史地位等内容。笔者主要从历史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马克思劳动观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劳动观的最初形态。马克思劳动观来源于黑格尔、费尔巴哈和赫斯的异化理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劳动观,这对马克思以后的科学劳动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次,唯物史观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劳动观在实践中逐步发展,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劳动为核心论题,揭示劳动对于人类历史的作用,构建唯物史观的基本框架,展现了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基本轮廓。最后,劳动价值论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劳动观走向成熟。这也为探索人类劳动的本质和历史地位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之内的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3]205研究马克思劳动观主要内容,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劳动与人。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生成了人并创造了人类历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4]313,是人能够成为人的决定因素,劳动对世界具有基础性意义,“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5]215。二是劳动与价值。马克思认为,“人类通过劳动摆脱了最初的状态”[5]585,“劳动是为每个人设定的天职”[3]184,这说明了劳动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价值,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要充分尊重劳动,通过劳动提升对社会的认知水平,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目标。因此,马克思劳动观就是把劳动作为人由自然存在转化为社会存在的基础,重点突出其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作用,从而凸显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促进人的解放,进而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懈努力。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6]对高职院校而言,劳动教育与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更加紧密的契合度。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本身就体现出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价值:一是劳动教育能够“树德”,使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劳动教育能够“增智”,使学生专业本领得以锻造;三是劳动教育能够“强体”,使学生劳动能力得以锻炼;四是劳动教育能够“育美”,使学生审美素养得以提升。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7]这凸显出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6]对高职院校而言,开展劳动教育主要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展开。理论维度主要是帮助学生提升对劳动观念认知,实践维度则是提升学生劳动技能水平。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来看,更加需要围绕实践性这一重要属性,从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一方面有利于通过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日常实践中切实将理论进行转化,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塑造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通过具体劳动实践活动,将职业技能内化为职业能力,为成为符合“中国制造2025”产业队伍所需人才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这也突出说明了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
职业教育落脚点在于培养职业技能人才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而言,符合这一要求的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劳动教育来实现。一方面,劳动教育能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基本平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统筹劳动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学习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就要注重全面发展,通过具体的劳动教育活动,加强理论学习,注重锻造专业本领,真正实现在劳动实践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进行劳动,充分利用劳动教育提供的各种平台,为实现自身发展所需的专业技能储备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职业技能人才专业本领提升也依赖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较为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安身立命之本。结合企业和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求来看,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是其得到认可的主要因素。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就是要立足于基本教育教学活动,依托劳动教育展开,如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等,通过具体的劳动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强化弱项,从而提升专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是锻造专业本领的现实要求。
马克思认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 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 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8]192这突出说明了生产劳动与体育相结合的重要性。在马克思看来,通过具体的劳动实践活动,人与社会才能得以不断进步。也正因为劳动,人才可以有现实生活。基于这一维度进行分析,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是锻炼学生劳动能力的重要内容。从内涵上看,劳动教育一般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与其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且二者具有一定交互性。以学生在校学习为例,学生进行具体劳动实践活动,首先就要求学生通过大脑将相关知识进行联系,从而产生相应的动作指向,进行具体体力劳动。这说明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具体劳动实践活动中的交互作用。可以说,凡是在现实社会中生活的每一个人,均离不开劳动,也正因为通过具体劳动实践活动,才使每一个人拥有更加强壮的体魄,从而帮助自身更好地进行劳动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不断锻炼劳动能力,最终提高社会生产,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使人和社会得以更好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美育工作的具体实施,本身就是劳动实践活动。而针对美育工作的具体落实和目的的实现,更加离不开审美的实践活动。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要善于从劳动实践活动中发现美和认识美。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从自身增强劳动创造美的意识,如通过专业实训课程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有机结合,从课程学习内容应用的角度深化对专业认知,积极体验出专业实训课程实践活动本身之美。也可以通过参加其他社会公益劳动实践活动,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参与具体实践活动,彰显劳动精神,创造劳动之美。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本身就可以帮助学生在具体劳动实践活动中增加对美的积淀,培养学生审美情怀,进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不断提高审美素养,从“感受·鉴赏·创造”三个维度实现对美的升华,真正实现以劳育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9]这就意味着“说到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10]这说明了劳动和劳动实践的重要性。结合马克思劳动观相关观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着力从顶层设计角度入手,按照国家关于劳动教育相关文件要求,通过开设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和组织劳动教育相关实践活动,积极推进劳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健全相关保障机制,真正围绕高职院校特色加强劳动教育,以期有效推进劳动教育相关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11]89这突出说明了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首先就要从顶层设计入手,以马克思劳动观为基础,将谋划适合自身学校实际的劳动教育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按照“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相关要求,高职院校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劳动教育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统筹协调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相关工作。一是确定工作目标。工作目标确定要切合高校实际,如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医学类、财经类、体育类等要结合各自院校实际情况,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打造特色劳动教育模式、构建特色劳动教育体系、创建特色劳动育人格局和建立特色劳动评价机制。二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要符合学校实际情况,能够及时将中央省市相关文件有机融入,同时也要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有机结合,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强化劳动价值观教育。三是落实具体举措。具体举措要结合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关要求,按照“劳动+”逻辑思路,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实习实训、产教融合、社会实践等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劳动习惯。四是强化支撑保障。从组织领导、师资建设、经费保障、安全保障、考评督查等方面展开,由学校党委统筹,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专题研究,结合各学校实际情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劳动教育工作给予经费支持。此外,学校还要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强化安全保障体系,并且要注重考核评价,加强榜样示范引领,定期宣传与表彰劳动教育先进集体与个人。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 学时。”[6]高职院校对标这一劳动教育课程设置要求,至少要在实习实训课中满足基本要求,当然并不局限于只依托实习实训课开展,还可以与思政课、通识教育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积极融合。一是将劳动价值观教育纳入思政课和通识课,通过讲解“大国工匠”的具体案例,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二是将创新性劳动与专业课及职业生涯规划课有机融合。结合学生不同专业特色,在专业课程中强化劳动导向,在专业知识讲解中积极融入劳动要素,充分挖掘专业工匠人才培养中的代表性案例,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逐步构建起具有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三是加强实习实训劳动教育。要充分结合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要求建立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的实习实训课程体系,加强实习实训过程管理,围绕劳动品质、劳动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推动高职院校与行业部门、企业协同育人,在实习实训中培育学生的劳动态度和专业技能,提升学生职业精神,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2]56实践是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物质活动。基于马克思劳动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积极探索符合各高职院校特色的劳动实践育人机制。一方面,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实践第二课堂。可通过拓展勤工助学岗的方式,为在校生提供更多岗位,让学生在勤工助学岗位上体验劳动乐趣。也可通过设立校园劳动周或劳动日的方式,让学生走出教室,积极投身学校食堂、宿舍及其他校园建设等领域,用劳动彰显青春力量。还可以在校外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融入劳动教育,如电气工程类专业学生可深入社区发挥专业优势,通过修理家电的方式提高劳动技能、弘扬劳动精神。另一方面,也要深入推进劳动教育文化建设。要结合各高职院校校园布局和功能分区,通过文化墙、文化广场等的设计,分区域打造劳动教育校园文化,集中展示各高职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绩。也可通过挖掘各高职院校校史中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如选取学校获批的国家省市各级技能大师,通过图文、影像等多种表现方式,让师生生动地感知劳动在历史和未来中的助推作用。此外,各高职院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上也要尝试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纳入考核范围,加强对先进典型教师事迹的宣传,以先进教师为样板,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秀的示范。因此,只有通过劳动实践育人活动的开展,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才能进一步整合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助推崇尚劳动氛围的形成,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凝练传承各高职院校劳动精神。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好保障机制,为开展具体劳动教育相关活动提供重要支撑和坚强保证。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各高职院校要由学校党委牵头统筹部署劳动教育工作,每学期通过党委(常委)会定期围绕学校劳动教育相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要结合各高职院校实际情况,成立学校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组长,分管教学、学生工作校领导为领导小组副组长,其他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学院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牵头统筹推进学校劳动教育各项工作。二是加强师资建设。各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思政课教师、通识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社团指导老师及辅导员、班主任、校企合作导师等教育资源,逐步探索建立起以专业课教师为主的“1+X”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思政课教师、通识课教师、社团指导老师、辅导员、班主任、校企合作导师等切实发挥协同作用,共同为劳动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保障。三是强化经费保障。各高职院校每年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对劳动教育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四是强化安全保障。各高职院校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劳动教育安全管理实施细则或管理办法,强化安全管理,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五是强化考评督查。各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劳动教育各项工作的督查督办[13],把劳动教育工作作为绩效考核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加强榜样示范引领,每年定期组织专项表彰活动,注重宣传引领,强化鼓励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