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晨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需要不断根据变化的社会条件及时调整,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教育管理部门针对学前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精神和新指导,另一方面是因为幼儿园对于教师艺术能力有新要求和新规范。
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强调:“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重视幼儿园教师职业特点,加强学前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1]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专业标准》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完善教师培养体系方面明确指出:“要根据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目标,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规划,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课程体系,突出保教融合,加强儿童发展、幼儿园保育实践类课程建设,提高培养专业化水平。”[2]地方民办高校需要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积极调整,以回应国家和社会对学前教育改革的期盼。
在社会普遍关注、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背景下,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特别是艺术类课程的实施,并不能满足幼儿园的行业需求。笔者对已经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跟踪回访,发现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幼儿园工作中有明显的“能力困境”。例如,有些毕业生在艺术能力方面“能精不能广”,即擅长甚至精通音乐、舞蹈、美术、戏剧中的某一方面,但是对艺术没有整体感知。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一名任课教师往往要教数门艺术类课程,他应该是“唱、跳、画、演”的多面手,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由于在校时艺术能力训练的单一,无法胜任“多面手”的工作。再如,一些毕业生有“能做不能教”的问题,即自己可以把一首儿歌唱得很好、一支舞跳得很棒、一幅画画得很美,但却不知道如何教幼儿唱、跳、画。因此,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单位要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层面进行反思,思考应该培养艺术专才还是艺术通才,是培养艺术展示者还是艺术教育者,这必然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课程改革是一个需要凝聚多方力量、协同推进的过程。为了避免改革过程中由于意识的不统一而可能出现的内部阻碍因素,高校有必要在改革之初就制订协调多方的改革方案。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改革应该听取学校教务部门的意见、学前教育专业领导的想法、一线任课教师的建议和学生的诉求。改革者可以通过集中座谈和个别谈话的形式,不断搜集意见,其中特别需要注重的是艺术领域教师的意见,原因如下:一是艺术领域教师是一线从教者,对教学情况比较熟悉,对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切身的体会,对课程如何改革有自己的见解;二是艺术领域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实践者,他们的思想意识是否统一会直接决定改革的成败。
在听取意见的过程中,改革者要正确认识一线教师的不同意见。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改革应该秉承“大艺术”课程观,要求“全面整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课程资源,实现艺术课程的多元整合、一体化设计和协同发展”[3]。这与以往割裂的艺术课程体系有较大差别。新的课程体系要求教师不能仅从各自的专业领域思考问题,还需要从艺术类课程的整体视角思考问题。同时,新的课程体系必然会对艺术领域教师提出新要求,新要求可能与教师的授课习惯、艺术素质产生矛盾,出现诸多异议。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异议既是正常现象也是宝贵的信息。因此,改革者有必要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讨论环境,以促进改革共识的达成。
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明确培养目标,改革的重中之重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共识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影响艺术类课程改革的总方向和总水平。在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改革中,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吸收原有目标的有益因素,并结合国家、社会、行业对学前教育专业提出的新要求。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回应“培养什么样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培养什么样人”要考虑学生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精神品质、知识范畴和能力体系三个方面。
第一,精神品质一般包含政治素养、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政治素养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学生能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熟悉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人文精神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学生能够关心国家与社会、尊重他人的尊严与价值、遵守社会的道德与规范,不断追求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职业道德主要强调师德师风的建设,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良知、职业义务和职业公正。结合国家和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高度关切,高校有必要在精神品质中突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幼儿的理解与关爱,特别要强调“爱”的意识、品质和能力,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有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观。
第二,知识范畴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政治、体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幼儿舞蹈与创编、乐理与视唱、美术、幼儿园课程、学前教育心理学、学前儿童游戏等方面的课程知识。从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改革的角度来看,艺术类课程要突出学前教育知识和艺术类知识的融合,艺术类课程知识要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素养的基本要求,不能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
第三,能力体系包括基础能力、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基础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外语能力等,尤其是普通话水平。专业能力包括弹唱、绘画、舞蹈创编、即兴伴奏等方面的能力。教学能力是指设计和实施幼儿教学活动的能力。科研能力是指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提出、分析和解决学前教育领域问题的能力。结合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应该突出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二者都非常重要,应做到相互融合。
“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主要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机构。学前教育专业是为学前教育机构培养应用型的未来师资的专业。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改革要考虑学生的就业出路和就业趋势,适当强调“宽口径、多类型”的人才培养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