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芬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贵阳 55000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时间采取行动,争分夺秒与抗击疫情赛跑。这次战“疫”是对超过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民战胜病毒的一次大考。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仅不可缺位,同时,疫情防控工作的艰辛,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防控”和“育人”的双重考验。
“价值观”是在人的思维感官下做出的认知、判断和抉择,认为什么是值得坚持的、什么是值得做的一种观念体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价值观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充分凝聚大学生抗击疫情的力量
疫情防控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争,需要全国人民同心抗疫。大学生应自觉参与到这场战役中,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疫情发生以来,有的医学专业的大学生,主动请缨到一线参与救治工作;有的大学生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精心录制短片、绘制海报、撰写诗句,传递正能量;有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中,当起了宣传员和监督员。他们就是疫情防控中的生力军,他们的身影为抗击疫情筑造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是新时代大学生勇于担当的精神缩影。
2.积极引导大学生坚定永恒的理想信念
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对青年成长有着积极的引导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理想信念的教育方式往往比较单一,大多通过课堂书本进行学习,缺少社会实践。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正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一次重要机会。危难时刻,把个人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学校疫情防控的管理中去,积极引导大学生坚定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体现。
3.激发大学生贡献青春力量的爱心
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的首要任务是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其核心是教育引导大学生爱国家、爱人民,具有奉献精神。在抗疫一线,“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正在奉献的“战士们”,那些原本已经坐上了回家的列车,原本已计划好假期陪伴孩子和父母的医护人员都义无反顾回到医院,坚守岗位;本可以和家人团聚,过一个温暖春节的他们却毅然选择奔赴一线,用大爱之心奉献自我。疫情的战场,是一次成长的洗礼,也是一场把战“疫”转化为育人“大课堂”的生动实践。
新冠病毒肺炎防控工作不仅是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实践场域,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升华: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全过程。
1.在战“疫”中深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进学校,与青年学生共话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1]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打破固化模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带到社会大课堂中。疫情期间,许多大学院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空中课堂”等一些特殊教学措施的落地,让思政课“活”了起来、丰富起来,青年学生在疫情防控中不断受到科学的思想体系的引领,有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2.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神生命”显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书面方式、社会实例及亲身经历等多种形式传达教育理念。此次疫情,让全中国的大学生共同面临重大疫情中的社会实践式思政教学,这时所反映出来的思政品质,代表着青年的精神和意志显现,反映在精神与情感表达上就是坚定的信仰。许多大学生医护人员危急时刻纷纷请战,毅然在请战书上按下红手印……疫情之中,青年大学生的这种精神,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所取得的实效的见证。
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生命”表达
“社会生命”是人们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所产生的一切活动的源头。大学期间,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扮演社会角色,处理社会关系,对社会做出的贡献等一切活动所产生的效应,都是“社会生命”的体现。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更新远远赶不上时代发展速度,在学生求新求变心理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难免会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材内容感到枯燥厌倦。疫情的爆发,从战“疫”现场到幕后,无数默默奉献的志愿者用自我对“社会生命”的诠释绘制了活生生的教材,给当代大学生如何更好地担当起自己的“社会生命”上了生动的一课。当前,应以疫情防控工作为契机,围绕“社会生命”这根弦,强化开展“三大教育”。一是生命健康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健康的重要性,敬畏生命,健康成长;二是心理素质教育,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性疫情,要有强大的心理认知观,自我疏导心理,向阳而生;三是舆论导向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应对疫情,不信谣、不传谣,提高大学生科学防控疫情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指引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思想政治教育是维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纽带,是加强新时代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有效保证。探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法的多样化,建构疫情防控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体系,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1.注重疫情中大学生思想舆论的及时性
当前,“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2]其中,难免有谣言、错误信息的传播,这些信息会使处于疫情中的人们产生焦躁的心理情绪。因此,优化网络文化产品势在必行,可通过短视频、海报、H5动画制作等形式,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科学疫情防控宣传,做到疫情时期不添乱。
2.注重疫情中大学生“云端”学习的有效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以来,利用“云端”开展教学、主题实践等已成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云端”思政教育也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积极构建全媒体信息空间,将有效的科学防护知识、英雄事迹走上“云端”,坚持开展“云”上主题党课、团课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好大学生学生会、学生社团、新媒体等教育阵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弘扬网络思政主旋律。
3.注重疫情中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无论是理想信念教育还是行为准则,“价值观”的教育都不可或缺,如此,才能创新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才能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积极正面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价值观”的信念、信仰教育,自觉抵制一切错误的、低俗的和负能量的价值观的消极影响。教师是学生锤炼品格的监督者和学习的引路人,教师的思维模式至关重要,加强思政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恪守思政教育终身学习和改革创新的理念,才能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真正实现育人、育才的教育目标。疫情期间,有的商家囤积口罩高价卖出,有些人无视政府防控要求不戴口罩聚会,针对这些问题,思政课教师及时组织大学生开展价值观的专题讨论,并教育大学生全面审视自己,对应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在价值观相关理论体系的正确引导下发展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学校采取有效行动,积极打造思政教育工作阵地,建立思政教师挂牌工作室,实现课堂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通过信息化多媒体手段,把以往局限在书本上的知识量扩展到新媒体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带出课堂融入社会。创新思维理念,打通获取知识的渠道,让疫情期间“宅”在家的大学生多维度、多视角参加线上活动,把大学生活变得既丰富多彩又有意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广大医务人员、防疫工作者英勇奋战在第一线,其中不乏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在抗疫一线的大学生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成果。今后,无论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还是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青年大学生都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担当起为国家、为时代谱写“青春之歌”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