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河南洛阳 47193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纵观多年来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 无论是课程内容方面, 还是教学形式方面, 甚至是教材更新等方面, 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 近几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结果表明,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仍然在逐年下降.在这种现实情况下, 追根溯源与高校体育课程的实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 如何有效地实现课堂管理, 解决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是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特殊职业, 其领导方式、 教学风格以及自身的能力素质等都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 从而影响到教师对课堂的把控以及管理.
大量实验证明, 教师的领导方式对课堂教学气氛、 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师生关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的领导方式概括为四种: 强硬专断型; 仁慈专断型; 放任自流型; 民主型.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 由于教师自身的成长环境以及个人经历不同, 在面对学生进行教学时, 会带入个人的意志.部分教师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 在教学中对学生没有信心和耐心, 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也有教师虽然有高度的责任心, 但由于缺乏相关教育科学知识和理论, 不能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采取强压手段.前三种领导方式, 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学生问题行为增长, 教学管理困难,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相比之下, 高校体育教师应将民主型的教师领导方式作为标准, 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以学识为中心的教学风格, 另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风格.由于体育课程的特殊性, 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大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风格, 由教师直接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以及评议学习效果, 整堂课基本都是以教师发出指令、 学生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开展的, 教师在整堂课中处于不停的调整队伍和讲解示范中, 学生则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缺少积极性, 对教师产生依赖.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身为高校教师, 其能力和素质是影响教学效果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 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前提,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高低、 课后是否进行教学反思、 教师自身对教学的监控能力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机智等是影响教师课堂管理能力与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社会的快速发展, 科技的高速进步, 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具有一定的自我发展意识, 公共体育教研部的老师需要面向全校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授课内容多元化, 许多教师除了教授专业课程以外, 还要学习专业以外的技术动作, 不断追求和接受新的专业知识、 教学方式, 了解自我需要及学生需求.但是,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部分教师并不重视接受继续教育, 没有树立自我发展意识, 不阅读相关专业书籍, 缺乏专业训练, 长期延续陈旧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从而导致学生兴趣缺失, 不良行为频繁出现等问题.面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行为, 老教师靠经验, 年轻教师凭感觉, 方法简单, 管理效果不佳.因为教育心理学知识及教学技能的欠缺, 影响了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 相关调查表明, 高水平的能力素质不仅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树立, 也有利于减少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行为问题.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以学生为中心,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开展的.在高校体育课堂中, 由于体育课上课环境、 上课方式的特殊性, 使得学生会相对于其他文化课而言, 表现出较多的课堂问题行为, 这无疑是对高校体育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一个考验.
目前高校体育课堂中常出现的问题行为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 表现在上课心不在焉, 注意力不集中, 无表现欲, 经常请假、 缺习等.这种类型不容易察觉, 虽然这类学生不会影响课堂秩序、 违反课堂纪律, 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 需要教师给于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另一类是外向型问题行为, 具体表现为: 对抗性行为, 如争吵、 挑衅等; 扰乱课堂秩序行为, 如窃窃私语、 高声喧哗等; 抗拒行为, 如迟到、 早退、 随意走动等; 惹人注意行为, 如发出怪声、 做怪异动作等; 盲目逆反行为, 如顶撞老师、 不服从管理等.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个性、 生理以及心理需求有着密切联系, 教师对这些学生要热情关心, 正确的引导, 帮助他们掌握控制冲动的方法.
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以运动技能类为主, 大多是体力竞技项目, 缺少智力型体育项目, 主要集中在田径、 篮球、 足球、 排球、 乒乓球、 武术等项目上, 与传统《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基本一致, 缺乏特色.这种没有新意的教学活动, 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 从而影响课堂秩序.
完善的教学硬件设施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学校硬件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影响课堂管理, 由于不同高校的教学条件不同, 对课堂管理行为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教学场地、 教学器材、 教学设施越完善, 越有利于课堂管理.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大多为室外课, 夏季高温、 冬季低温、 刮风雨雪天气都会影响体育课的开展.
高校体育是以运动为基本手段, 传授学生运动的知识和技能, 增强高学生身体素质, 发展运动能力, 并在活动中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促进身心健康的活动.作为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时期, 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生活中的体育意识.因此,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能力.
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 需要利用闲暇时间参加培训, 阅读专业相关书籍, 接触科学前沿.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 课堂上需要做到: 讲解简洁易懂, 语言生动有趣, 示范准确到位, 使学生能清晰、 深刻地掌握动作要领.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需要自身的文化素质, 个人的道德水平与职业素质是决定课堂管理的关键因素, 只有真正热爱教师职业、 热爱学生, 才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感, 需要进行教学反思,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监控能力.在处理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时, 做到因势利导, 随机应变, 对症下药, 把握好教育的时机与分寸.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学仍处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状态, 未来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提高是必然趋势.因此, 教师及办学单位需要不断改进教学观念, 更新办学理念, 在尊重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由被迫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高校体育课程采取班级授课制, 授课对象的个性、 年龄、 性别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作为高校体育教师, 需做到因材施教、 因地制宜, 与学生搭建友谊的桥梁, 保持长期而密切的联系, 关注到每一位学生.针对个体差异,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手段, 做到关怀与爱护学生, 尊重与信任学生, 同情与理解学生, 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并存, 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情谊.
为响应国家号召, 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办学单位应给予体育教学足够的重视, 在条件允许范围内为体育教学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重视体育课程, 尝试开设有新意、 受青少年喜爱的特色课程, 为大学生打造良好的运动氛围,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