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连喜,李云飞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9)
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力量,我们要深刻认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群体优势,只有结合实际、认识不足,才能补齐短板,不断改进和创新,深入农民队伍中解决根源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率,最终才能提升国民生产总值,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保障。与传统意义上的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相比,产教融合学习共同体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上的整合和贯通,是教育与产业的战略性联盟。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把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既需要政府加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顶层制度设计,又需要农业高职院校产教结合培养,打出“组合拳”,形成政策叠加的合力,注重现代生产要素通过市场优化配置,逐步为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壮大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系统[1]。
“三公里教育圈”、新农村社区教育共同体与“一站式”农民培训基地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的三大雏形,必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将新型职业农民联合起来组建学习共同体,不仅可以使学习对象规模化,而且可以节约职业培训师资和资源,在学习中可以切磋和交流,不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热情及对知识的渴望,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运营质量,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1.建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需要
产教融合共同体是产教关系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产教融合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新时期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不仅是顺应职业教育客观规律和时代发展的集中体现,也是支撑产教融合迈向更高水平的重大举措。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工作,应在深刻理解其逻辑主线的基础上,明确其建设的实践引向:实现产教两端的身份认同从供需分离走向战略伙伴,推动产教两端的价值追求从项目合作走向持续发展。
2.建立中国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农村种植产业,通过惠民政策及富民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及技术补助,增设许多新型农业机械设备,相关操作技术水平也不断提升。根据有关数据回馈分析,近几年农业生产率逐年提高,但与外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异[2],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相对偏低。其主要原因就是投入到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人才不足,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和综合能力较弱,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先进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机械设备。
3.建立中国现代化农业中转市场的需求
以中转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利益和成产效率为重心,以科技化机械设备和管理手段为框架,以农村合作社等组织为枢纽,最终以回归市场价格体系,将产业的多步骤构成一个可循环的生态圈。
4.建立中国现代农业经营人体系的需要
随着西部大开发及援疆项目的实施,我国西北地区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普遍到城市去谋求发展,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属于不固定群体,大多数以经济利益来决定就业去向,导致农村青年人口数量相对减少,剩余人口离现代农业技术所需要的人才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急需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留得住的新型职业农民。
自2016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建构学习共同体,对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品质具有重要价值。产教融合的深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新时期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既需要继承过去实施工学结合、产教结合所积累下来的成果,也需要直面过去长期未能解决的一系列问题。纵观全国各地的产教融合实践,现阶段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还有如下问题亟待解决:
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的扶持政策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农民主动要求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政府对于挑选培育对象时筛选把关不够严格,年龄超过45周岁的人员较多,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基本为农村家庭中闲散人员,更严重的是尚存在劳动力不足或丧失的群体。此外,订购的部分培训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强,没有结合现阶段本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和生产实际,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未能结合生产实践配套编印本土特色教材。
推动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3]。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非生态现象”突出,表现为政府的行政职能发挥不足,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职业院校推进产教融合的主动性不强,校企合作生态圈尚未建立。目前产教融合的生态体系桎梏,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圈建设仍需得到完善。
1.培训资源比较零散
农业部门培训项目多、人员不健全、培训间隔时间长、培训地点不固定等原因,造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没有连续性,没有形成规模化。
2.基层组织参与度小
目前,基层乡镇(场)的参与度较小,培育场所有限,培训体系不完整,开办乡村教学班比较困难,培育质效较差。
3.培训师资缺少,授课学时不连续
由于职业培训师资主要由职业院校教师或企业行业专业技术师傅兼职授课,他们对农民学情了解不够,加之本身具有本职工作,为农民班上课无形中又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且教师薪酬很低甚至是公益性质,导致学员培训时断时续,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4.课堂培训形式相对单一
受教材、师资力量、培训场地所限,培训课堂内容相对单一,加之农忙时节农民忙碌,参加培训的人员时间有限,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因网络上构建的培训网页技术较落后,造成网络教育资源短缺,培训内容不够全面,不能有效地为农民提供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相关信息。
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现代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无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战略支撑点之一。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对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针对农民参与培训期望和满意度的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1.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
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科学的顶层设计,增强宣传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协同性和前瞻性,建立专职和兼职宣传队伍,通过宣传报道网站、农基站、关键位置拉横幅、电视台、自媒体平台等多种有效的载体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宣传,切实提高宣传覆盖面[4]。在项目申报和审核、教学督导、评价体系等环节上,修订并完善了相关制度,对农民培训项目申请、办班申报、学员报名、办班检查、考试鉴定、补贴申报、查询统计、证书编印等计算机管理流程进一步优化。
2.建立有效的共同体对话机制
新时期构建新型职业农民产教融合共同体,关键在于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职业院校要树立大职教理念和开放化办学理念,加强校内外有机联结,逐步建立起开放性的育人架构。第一,职业院校和企业要共建人员共同体,带动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第二,职业院校和企业要共建人才培养共同体;第三,职业院校和企业要共建文化共同体。
3.强化产教两端的资源建设和对接
新时期构建新型职业农民产教融合共同体必须想方设法强化产教两端的资源建设和对接,在不断缩小产教两端资源数量和质量差距的同时,提高相关资源的整合层次和利用效率。第一,职业院校要加强“内功”修炼,提高自身的资源对接能力;第二,政府要建立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资源补偿机制;第三,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增强企业获得感。
1.合理筛选培训对象
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构建来说,我们应该将以点带面,作为整个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则和方式。在具体培训工作过程中,我们应该选择热爱农村地区和农业的农民群众,同时将他们作为当前农业生产和发展中的重要人才储备和支持,同时要注意年龄结构问题。
2.制定切合农民自身条件与需求的培训内容
在实施农民培训的过程中,要开展对农民培训实际需求和存在困难情况,根据区域产业现状,因地制宜开展调研分析,包括地方农业经济产业、制约发展因素、教育培训扶持力度等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5]。
3.培训形式要丰富多彩
培训形式可以由政府带头鼓励龙头企业开展现场学习与实训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成功经验的总结可以加深加快农民学习,能够更凸显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组建专职的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会沟通、懂技术、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的专兼职师资团队,如长期在生产第一线且有着过硬的技能本领的农业技术员等专家,充分知晓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真正解决农民生产问题。
1.完善相关资格认证
明确认证条件、标准、环节、部门以及后续管理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尽快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分级登记制度和等级考核标准制度。
2.完善相关信息颁布体系
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档案,实时更新记录农民基本信息、接受培育的项目以及政府的扶持资金等,做好后续跟踪服务及指导工作。
3.健全农民从事农业资格的标准
逐步启动落实农民考取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取得证书后才有从事农业、服务农业的资格条件,以及获得政府和国家支持的绿色通道等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