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艳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广西崇左,532200)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1]这是“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文件中,可以看出国家和政府对“工匠精神”的肯定和重视。长期以来,高校的美术教育一直注重对学生的美术知识、绘画技巧、美术创作等专业知识的培养,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和职业精神方面有所欠缺。近年来,“工匠精神”被认可和提倡,人们对艺术有了更高的追求,社会对具备“工匠精神”的美术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高校对美术人才的培养做出重大改变。高校美术教育应顺应市场的需求,在美术教学中引入“工匠精神”,借助美术专业学生手作能力强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创新意识,以此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工匠精神”是指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2]“工匠精神”源远流长。《诗经》中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庄子》中“庖丁解牛,技进乎道”的“技”指的是精湛的技艺,当技艺与精神合为一体时,便“进乎道”,这就是今天所提倡的“工匠精神”。
一般认为,“工匠精神”包括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3]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工匠精神”的内涵,还包括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内容。“工匠精神”的核心本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即使从事平凡的工作,工匠也会对产品和工艺有着极致的追求。我国古代很多优秀“匠人”,无论是做皇家瓷器、玉器,还是做民间剪纸,他们对细节的注重和雕琢都追求极致和完美,作品的背后都凝聚着能工巧匠们的智慧、巧思以及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庖丁解牛、神工意匠、鬼斧神工、郢匠挥斤……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不仅是对古代工匠精湛技艺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他们“工匠精神”的由衷赞美。这些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也是高校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其次,敬业精神。“敬业乐群”“忠于职守”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说过“执事敬、事思敬、修己敬”,意思就是一个人做事要考虑敬意,执行事情需要敬意,修养己省也需要敬意。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刘文伟,32年来兢兢业业地从事焊工技术,参与了“露采焊接反铲大架修复改造和反铲斗修复改造”“反铲迴转座改造和反铲油缸轴修复改造”等工艺。凭着精湛的技术和几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刘文伟为焊工技术改造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一种坚守内心、不怕孤独的敬业精神。通俗地说,敬业精神就是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最后,创新精神。创新是指结合现有的思维以及存在的事物,提出新的思维或者新的改进方法、途径等。[4]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古人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新时代“匠人”应该具备的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5]可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重大使命,也是摆在地方高师院校美术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工匠精神”是一种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职业精神。在新时期,高校美术教育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必须创新教学内涵,在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作为美术教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推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准确理解“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把“工匠精神”与美术教育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1.有利于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品格塑造不仅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6]新形势下,我国青年学子总体上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很容易在瞬息万变的大思潮中迷失自我,比如:在理想信念上意志不坚定,奋斗目标不明确;追求快、简、短的物质效益;对待工作和学习责任意识淡薄;缺少创新精神;等等。而“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创新等精神,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也正是大学生所需要承继的高贵品质。将“工匠精神”融入地方高师院校美术教学,能够深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增强大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和创新的精神,让大学生深刻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有利于“三全育人”,实现育人模式的创新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时代的“工匠精神”表现为一种职业精神和职业品质,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等。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美术教育的重要抓手,也是贯穿地方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三全育人的重要任务。首先,转变教学观念。将“工匠精神”融入美术教学的全过程,有助于“三全育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能够让学生的思想素养得到提升,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引导学生增强职业意识。在推进“三全育人”的过程中,“工匠精神”的植入能够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工匠文化,强化敬业精神,增强对未来职业的信心和意志。最后,育德能力的渗透。在地方高师院校美术教学中,通过挖掘工匠文化中的德育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3.有利于地方高师院校美术教学课程思政,实现教学内涵创新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及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精神理念,能够促进美术教学“课程思政”的建设,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的审美理念、活跃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以此塑造学生的职业精神。将“工匠精神”融入地方高师院校美术教学,对“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作用,进而创新教学内涵。首先,激发课堂趣味性。开展实践教学、欣赏美术作品等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探求美术课中德育元素的热情,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次,挖掘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中的思政内涵、让学生深入体会中华传统造物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能够深化地方高师院校美术教学的思政内涵,进而实现教学内涵创新。最后,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内容,使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更具有思政工作上的针对性。
如果说思政教学是一个比较泛化的概念,那么“工匠精神”就是地方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人才培育落到实处的一个核心点。将“工匠精神”的内核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就是对“课程思政”最完美的阐释。
1.重技能培养,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7]近年来,“工匠精神”逐渐成为职业教育关注的热词。随着市场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社会对美术人才的专业技能、创意能力、敬业精神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若想在这个行业有所成就,仅仅靠专业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一份精益求精的“匠心”。而现行的地方高师院校的美术教育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上,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还远远不够。首先,美术教学中缺乏有针对性的培养,不重视学生的职业修养水平,只注重对学生绘画技能技巧的传授。其次,部分美术教师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分引导学生进行绘画能力的练习,重技法、轻表达,阻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最后,部分地方高师院校和教师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工匠精神”体现的是“匠气”,没有理解“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敬业、专注、坚韧、精益求精等优秀品质。
总之,“工匠精神”是美术教育的灵魂,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核,培养学生形成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工匠精神”。
2.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缺失
大学生进入美术专业学习,更多的是专业技能技巧的学习,对“工匠精神”认识度不高。学生完成一件作品需要耐心、细致、专心,并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创作。但是,现实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就业压力导致学生心浮气躁,使他们更愿意随波逐流,追求快、简、短的物质效益,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日益降低。作为地方高师院校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上更应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感染学生,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
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马克思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8]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工匠精神”,从而浸润学生的心灵。首先,学校可以不定期举办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艺术展览,在学校的文化长栏、公告栏、橱窗等场所广泛宣传“工匠精神”,营造富有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活动的整个过程,深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其次,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比如,学校可以在每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色,体验工匠文化,也可以组织、举办专业绘画比赛、手工制作比赛、书法比赛等,让学生通过实践不断提升技能,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学生通过切实体验,能够更好地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学校可以聘请优秀的工艺美术大师来校讲座和示范,分享工作经验,一起探讨“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
总之,“工匠精神”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能够将精益求精、专注、勇于创造、敬业的精神融入学校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工匠文化体验与创新活动,学校能够润物细无声地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不自觉地认识到“工匠精神”对自己学习和职业发展的重要价值。
将“工匠精神”写入美术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培养美术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推动作用。随着社会对美术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美术教育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美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国家建设需要的综合性美术人才。
将“工匠精神”融入美术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一方面,将“工匠精神”融入美术人才培养方案能够促进教师创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为人才培养指明方向,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动手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方案是地方高师院校的风向标,它能引导美术教师熟练掌握专业规律,找准专业培养目标,从而使教学时刻瞄准 “工匠精神”,实现价值引领。另一方面,将“工匠精神”融入美术人才培养方案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相契合。“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将其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够引导美术实践教学。“工匠精神”只有落实到实践中去,才能体现其内涵和价值。创新型和工匠型美术人才单靠校内教学是不够的,只有学校、企业和社会多方协同努力,才能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培养方案不仅要强化“工匠精神 ”,还应遵循健全人格的要求,从而发挥“工匠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
面对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将“工匠精神”贯穿美术课堂教学,可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育人。要想让“工匠精神”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学校就需要在课程设置、素质教育、实践教学等环节加强教育力度。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学生的思想理论素养和职业竞争能力。
将“工匠精神”贯穿美术课堂教学,实现全程育人,关键在于把握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首先,将“工匠精神”贯穿大学生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工匠精神”作为大学生的重要素养之一,其培育工作应贯穿美术教育的全过程。地方高师院校要根据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美术人才培养方案。美术教师也要根据培养方案和学生每一阶段的成长规律,将“工匠精神”有目的、有计划地落实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其次,将“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活动。在美术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美教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的模式,强化学生的实训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工匠精神”的锻炼,实现校企合作双赢。因此,美术教学应当加强实践教学,建立与校外合作的美术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在实践中培养美术专业的工匠式人才。最后,学校在课程考核中要结合“工匠精神”的内涵,建立与课程内容和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评价方式,合理选择考核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匠技和匠心。
在课程教学中结合多媒体和互联网,可以使教学更生动,更有吸引力。同时,美术教师要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敬业精神,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积极引入如翻转课堂教学、混合式课堂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以问题为导向,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实践式等方法,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美术教师要顺势将精益求精、严谨专注以及爱岗敬业的态度教授给学生。此外,美术教师也要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道德素质,用扎实的艺术素养、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指导学生、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道德精神,符合当前地方高师院校美术教育的内在需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工匠精神”也体现了美术教育的灵魂,其敬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当代地方高师院校莘莘学子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长期结合美术专业特点,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引,不断完善和创新美术人才培养方案,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美术技能的传授结合起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有效助力美术教学改革,实现更高意义上的“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