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园园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广西南宁,530021)
随着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和网络娱乐的日趋完善,手机全面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部分学生对手机产生过度依赖,主要表现为:沉迷网络游戏而无法自拔,上课、休息、吃饭甚至走路都离不开手机,完成作业等学习任务欠缺独立思考而依赖搜索引擎寻找答案。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严重影响教学秩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应用型、实践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国家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从业人员的素养。对高职院校学生手机依赖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剖析其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经贸学院)两个年级的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使用问卷形式,并进行随机抽样,参与调查的人数共计2634人。其中,大一学生占58.16%,大二学生占41.84%;男生占34.66%,女生占60.14%。
结合经贸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问卷共设计31项。内容主要包括手机使用情况和手机依赖对日常学习、身心健康的影响两大方面。题目设计合理,调研结果真实有效。
第一,高职院校学生每月手机直接消费(通话、短信、流量费等,不含网上消费)50元以下的占44.23%,每月手机直接消费50元以上的超过50%(50—99元的占39.03%,100元以上的占16.75%)。将近半数的学生的每月手机直接消费在50元以下,这可能与运营商推出物美价廉的大学生使用的套餐业务有关,但超过半数的学生每月手机直接消费仍是一笔不小开支。
第二,近七成高职院校学生每天使用手机5小时以上。在问题“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的作答中,40%的学生使用手机时间为5—8小时,22%的学生使用手机时间为8—12小时。在问题“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段(多选)”的作答中,52%的学生在早起或睡前使用手机,57%的学生在课间休时息使用手机,79%的学生在空闲时间使用手机。在手机用途问题“经常用手机做的事(多选)”的作答中,90.39%的学生用于社交(QQ、微信等),80.41%的学生用于支付购物,79.88%的学生用于听音乐或看剧,53%的学生用于浏览新闻。除去8小时的睡眠,学生每天有50%的时间花在手机上,大部分学生的空闲时间被手机占据,使用手机的主要目的在于交际娱乐。由此可见,学生依赖手机的程度较为严重。
调查结果显示,经常用手机进行学习的学生占55.7%,而习惯用手机来搜索答案的学生占59.57%,并有22%的学生表示“总是想要玩手机,而不能集中精力学习”。以上数据显示,手机的过度使用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专注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21.39%的学生因为玩手机而忘记该做的事;38.52%的学生本有一些重要任务需要完成,但又忍不住继续玩手机;46.88%的学生会因为手机来电或短信中断学习;38.56%的学生在学习或做其他事情前总习惯玩一会手机。以上数据表明,手机依赖会导致严重的拖延行为,给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24%的学生表示愿意使用手机而不是面对面交流。61.69%的学生认为用手机与别人交流时能更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32.73%的学生经常看短信或手机网络中的负面社会事件及新闻报道。57.67%的学生认为手机帮助自己释放很多不良情绪,如压抑、伤心、愤怒等。40.66%的学生会经常下意识地查看是否有未接电话或信息。29.81%的学生在手机没电、没带或停机时会感到焦躁。以上数据表明,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倾向于用手机表达自我,但近三成的学生经常浏览负面信息,手机离身会有不适感。当然,手机客观上也帮助高职院校学生缓解了一些不良情绪,但这最终不是万全之策。
1.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的生活方式与学习环境与中学相比发生较大变化,有些学生因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人际关系的难以融入、毫无奋斗目标的迷茫,入校后出现种种不适应,且无法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出现自我认知偏差,因而沉迷手机上网和网络游戏等,最终使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陷入混乱。
2.逃避日常生活现实
青春期的大学生的心理经历着急剧变化,尤其在情绪和情感方面,性格缺陷、学业压力、内心孤单空虚、与长辈沟通不顺畅等容易让他们产生负面情绪或逃避心理,而手机的娱乐功能可以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一个工具。
1.家庭教育管理的缺失
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疏离型家庭的父母很少关心子女的学习和生活,遇到困难时,父母也很少提供帮助和支持,这种疏离虽然会增强子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会让他们感到孤独。例如,寄居家庭的高职院校学生与人交往时更加敏感;单亲家庭的高职院校学生更容易产生敏感和自卑心理,抑郁程度更高。纠缠型家庭的父母喜欢什么都要管,喜欢什么都替子女做决定,忽视培养子女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人格,这种家庭的高职院校学生有时会因家庭的过分关爱感到窒息和压抑,喜欢在手机里寻找依托。
2.高校监管手段的单一
关于如何有效应对高职院校学生对手机的依赖,高职院校管理层普遍未出台行之有效的手机使用规章制度,仅靠辅导员开班会强调和主题宣讲、海报展示等宣传方式,强制性和说教式的内容居多,难以获得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可,管理效果并不明显。同时,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陈旧,管理较为松散,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无法吸引学生,大班教学因材施教难以执行,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手机玩游戏、看电影等现象严重。
3.移动智能网络的普及
手机的强大功能、通讯成本的降低、手机购买成本的低廉等因素都对高职院校学生依赖手机产生助推作用。以“信息原住民”身份成长起来的高职院校学生充分享受到移动智能网络普及带来的红利,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手机将整个大千世界尽收眼底,因而对手机产生过度的依赖,导致完成作业、提交总结、开展活动时习惯性地用手机百度,最终影响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学会接纳自己,懂得如何准许自己为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般来说,手机依赖是个体通过使用手机的方式满足自己在生活中未被满足的需要。自知之明是自控的基础,高职学生了解自己手机依赖背后的潜在问题,是改变的第一步。无须对自己有任何的埋怨和贬低,接纳自己的不足、负面情绪和不完美,以开放与接纳的心态去感受自己,即准许自己为人。
2.学会时间管理,提高自我管控能力
大学生可根据之前记录的手机使用情况,合理制订计划表以减少浪费在沉迷对象(手机游戏、社交、购物等)上的时间。例如,从原来每天浪费在沉迷对象上7小时减为每天6小时,直到减为不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为止。自控力可像肌肉一样进行锻炼,特别是当诱惑出现时,要盯紧自己的目标,认清当前的行动是为了努力完成目标,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学会当面交流,加强人际情感交流
高职院校学生很多时候更愿意用手机交流,是因为在现实交往中害怕不能有效地表达自我而受到嘲笑、冷落,因此期望在虚拟的世界更自在地表达自己。实际上,“人机对话”使高职院校学生内心充斥着满满的疏离和深深的孤独。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应当学习适当的人际交往技巧,增加面对面的交谈,增强学生相互间的亲近感。
4.培养兴趣爱好,科学规则人生目标
高职院校学生对手机依赖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上网使大脑释放多巴胺,让人感到兴奋和愉悦。跑步、打球、舞蹈等有氧运动同样能使大脑分泌神经肽,使人身心愉悦。高职院校学生应当积极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集体社团活动,这对培养独立性、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彰显。同时,有氧运动能减少手机依赖产生的抑郁、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体验。高职院校学生还应客观定位个人理想与人生追求,科学规划人生目标,只有这样,大学生活才会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才会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1.有机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乏沟通的现象,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重要节日的节点开展“陪父母看一场暖心电影”“给父母做一顿饭”“你今天与亲人通话了吗?”等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参与,为学生增加沟通机会。另一方面,家长要主动承担与子女沟通的任务,通过电话、QQ、微信等多种方式,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工作及思想情况,鼓励他们多参加积极健康的活动,并与子女多交心,特别是当他们遇到困惑或困难时,家长要及时给予引导或帮助,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教育合力,可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才。
2.积极营造愉悦环境和良好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首先,重视亲子沟通,提高沟通质量。家长应增加与子女面对面的交流,比如通过微微前倾的身体姿势、温暖支持的目光接触等,让子女感受到家长的关注,也更愿意与家长交流。家长还应民主、平等地与成年子女讨论问题,尊重子女的意愿,对他们做到不评判、不干涉、不偏执。其次,家长应组织丰富的家庭活动,如每周一次谈心等家庭日常活动,或家庭集体出游等不定期的户外活动,帮助家庭建立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子女对家庭的满意度,使子女的内心变得更为富足,从而促使他们远离手机。
1.引领正确的价值导向,抢占网络思政阵地
手机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创建能吸引学生关注的自办新媒体,将传播正能量的内容以高职院校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出。例如,不说“官话”,利用新颖、诙谐、幽默的网络流行语进行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群体;在易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开设“校园服务”“形象宣传”“职场一刻”“舆论热点”“直播助力”等栏目,打造既符合本校特色和学生需求,又能提升学生网络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思政平台。
2.开展丰富的健身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开展与手机网络“抢人”活动,打造学校健身房、校园十五分健身圈,例如,举办“校园吉尼斯”活动让学生勇于挑战自己,通过“健身达人秀”普及健身知识及技能,通过乐动力、咕咚运动、Keep等App软件开展“活力打卡跑”,倡导每天健身1小时,积极引导学生走出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全面优化教学设计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而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一方面,教育信息化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利用手机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比如,把课前预习、课堂小测、课后拓展等相关内容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中,尽量让课堂签到、课堂回答、课后作业在手机中进行量化打分,让成绩考评更准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教师的魅力是征服学生的核心所在,教师要借助图像、音频、动画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精炼课堂语言艺术,尊重学生个性,让课堂变得有活力,从而让学生愿学、会学、勤学。
4.兼顾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完善心理辅导体系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依赖手机往往是为了逃避某些现实问题来慰藉内心的空虚,这无疑是“饮鸩止渴”。所以,学校要加强建立并完善心理辅导体系,对手机依赖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对于筛选出的严重手机依赖者进行个体咨询,要帮助学生坚强有力地面对现实,挖掘自身潜能,促进其成长;对于一般的手机依赖者,要在团体心理辅导的情境下通过团体内人际的交流互动,促进个体相互交流信息,认知、探讨、接纳自我,学习新的行为及态度,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比如,开展时间管理团体心理辅导,使学生主动管理时间,养成时间管理习惯,提高自我控制感和自主管理能力。再如,开展自我控制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改善拖延习惯,合理规划人生。
要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寻找适合自己的调适方法,在充实的高职生活中寻找真实、自信的自我,正确使用手机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除了为学生创造文化育人的现实环境外,还要积极探索信息网络育人模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让手机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手和良师益友,为国家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从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