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目诊的研究进展

2020-03-03 11:53吉星云
广西医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壮医脉络证型

刘 佩 吉星云

(1 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学院,南宁市 530200,电子邮箱:1069925914@qq.com;2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信息中心,南宁市 530021)

【提要】 目诊源于中医学,壮医目诊诊断疾病有独特的原理,可辅助诊断疾病,是一种快捷、安全、无创的辅助诊断方法。本文就壮医目诊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壮医目诊是通过肉眼或精准仪器对患者眼睛的色泽、眼睛上脉络的位置、形态、走向等特征来辨别疾病的病位、病性并推断疾病预后的一种诊断方法[1]。是壮族先民受到古老的“相牛相马术”启发,通过长期医疗活动及实践经验总结出的特色的望目诊病法[2]。壮医目诊以其独具特色的理论和丰富的诊疗经验,形成了岭南地区特有的壮医诊法,有效指导临床应用。本文就有关壮医目诊诊断疾病的机制及其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1 壮医目诊的基础理论

1.1 目诊的源流 目诊最早见于《内经》,其记载的是人体精气神对目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目的神气、形态和血脉等变化去判断疾病病性,推测疾病的发生发展[3]。《灵枢·邪客》记载:“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藏而决死生。”在临床上诊察患者的目色,就能推断疾病的发展情况,这些都说明了“目诊”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4]。《灵枢·大惑论》记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五脏六腑的精气都与目相通[5]。中医对目诊有五轮和八廓学说,按八廓学说的理论指导,将目睛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而五轮学说则将眼睛分为风、水、气、血、肉5轮[6]。《证治准绳》也记载了眼睛的“八方分位配属法”,根据八廓学说将白睛划分为八个方位,并按照互为表里的脏腑,使白睛的每一廓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脏腑[7],八廓学说中的诊断与壮医目诊有相似之处。

1.2 壮医目诊的基本原理 壮族人民称目为“勒答”,认为人体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眼睛是天地人的精华所在,眼睛包含一切,直接受大脑的指挥和支配,故目诊能够直接精准反映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对诊断疾病有重要意义[8]。有学者认为,目与内外皆相通,谷道、气道、水道之精均上注于目,龙路火路皆与目相通,脏腑之精气都交于目,人体各部位出现异常时,都会在虹膜或巩膜的相对反映区表现出来[9]。壮医认为,天地人三者构成大天地相互平衡,人体内部的上部、中部、下部的小天地同步运行达到平衡,就不易出现疾病。目诊的主要原理是通过观察眼睛各部位的变化,例如通过不同部位的颜色、穹隆、血丝、斑点及其位置的变化来辨识患者的发病部位、预测其病情的轻重、推测疾病预后[10]。

1.3 壮医目诊的方法 壮医目诊是采用分区诊察法,即分为虹膜(黑睛)诊法、天地人三部形色目诊、巩膜(白睛)诊法3种方法,其中以望白睛的方法来诊断疾病最为常用[11]。白睛诊法简单便捷,嘱患者取坐位,两眼正视前方,然后慢慢转动眼球,医者持手电筒从远处缓慢照射至患者目睛,然后用手分开上下眼睑,充分暴露白睛,借助放大镜细致观察白睛。常用的目诊定位有3种方法[12]:(1)白睛时钟12等分标记法:就是将眼睛比作时钟,平均分为12个区域,以瞳孔中点为焦点分别作水平和垂线划分,垂线与球结膜边缘的上下焦点位置分别为12点和6点,水平线与球结膜左右边缘焦点为3点和9点。(2)白睛投映区标记法:是将白睛划分为与人体上下左右部位相同,人体上部、下部反映区在瞳孔水平线以上和水平线以下部位,人体左右两侧部位反映区在瞳孔垂线左右两侧部位。(3)黑睛投映区标记法:把黑睛分为7环,每一环代表人体特定的脏器、性能。壮族人民将其编成歌诀:着色深浅辨新久,弯曲频率辨轻重,脉络浑浊有湿毒,脉络散乱为风毒。脉络近瞳属于火,脉络靠边属于寒,黑斑瘀来蓝斑虫,目诊仔细辨分明[13]。其中脉络颜色鲜红提示病为新病、急病或热证,深红提示病情加重,紫红色邪毒深重,颜色浅黄淡为虚证,颜色呈暗灰色表示陈旧性病变[14]。

2 壮医目诊的临床运用

2.1 目诊诊断疾病病位 目诊作为一种诊断疾病的简便方法,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现已不单纯用于诊断眼科疾病,也被应用于内外妇儿多种疾病的诊断。李珪等[15]研究发现,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白睛11、12点区域的脉络增粗扩大弯曲,这对早期诊断高血压有一定的意义。梁树勇等[16]观察发现,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两眼巩膜的脊柱、腰部反映区的脉络呈蝌蚪状并且有淤点,目诊诊断正确率为90.14%。宋宁等[17]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目诊也发现患者白睛血管从6点方向延伸至瞳孔,脉络弯曲幅度大、颜色较深且为深红色,白睛出现瘀点和瘀斑,该研究为临床望目诊断消化性溃疡提供依据。李海强等[18]观察发现,无症状HIV感染期患者的白睛6点、12点方向有一定特征,尤其是由性传播感染HIV的患者眼征最明显。有学者通过诊察HIV感染患者的视网膜脉络膜情况来判断是否合并结核病[19]。宋宁[20]总结慢性胃炎患者的特异性眼征,并与电子胃镜检查结果比较,结果发现壮医目诊诊断慢性胃炎的结果与电子胃镜诊断符合率较高。谭俊等[21]采用壮医目诊法诊断乙肝患者,主要是观察患者的黑睛和白睛情况,结果表明,两种目诊法都能比较准确地诊断乙肝患者,而且白睛的诊断符合率高于黑睛。朱红梅[22]采用目诊诊断甲亢患者,结果发现甲亢患者出现阳性眼征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且壮医目诊诊断为甲亢的患者其实验室检测指标异常率较高。黄莉[23]借助裂隙灯显微镜观察高血压患者的眼睛情况,发现异常心血管眼征,提示借助裂隙灯能够提高壮医目诊诊断的准确率。李凤珍[24]观察30例大肠癌患者白睛大肠反应区的颜色、脉络走向,结果发现壮医目诊诊断符合率为76.67%。壮医目诊法诊断疾病的精确率已得到大量临床试验的印证,这些研究为日后壮医目诊在临床诊疗体系的推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相比沿海地区,目前岭南地区仍属于欠发达地区,部分山区医疗资源匮乏,壮医目诊不仅方便偏远地区医生行医诊病,而且能够快速对病人病情做出判断,这为临床治疗提供正确方向指导。

2.2 目诊判断疾病的证型 中医目诊将证素辨证与目诊结合,根据眼睛五轮不同部位的脉络差异来判断疾病的证型[25]。壮医对疾病的辨证分为阴证和阳证,阴证以虚寒为主,而阳证以实热为主[26],不同的证型呈现出不同的眼征。眼睛的脉络走向、颜色、斑点等不同特征与疾病证型有关。疾病的诊断与眼睛的分区并不一定相对应,一个区域的异常可表现为诸多疾病,比如6点方向出现异常脉络,该区域既是消化反应区,也是子宫肌瘤的反应区,此时要运用整体观念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分析、判断。李珪等[27]根据壮医理论,将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3种证型,即谷道热痧型、谷道血瘀型、谷道虚劳型,观察不同证型患者的目诊情况。(1)谷道热痧型:表现为两眼白睛消化反应区脉络呈U或Y型向瞳孔延伸,脉络根部较粗,颜色鲜红,分布散乱。(2)谷道血瘀型:两眼巩膜消化区脉络粗细不均、颜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3)谷道虚劳型:两眼巩膜消化区出现U型或Y型异常脉络,脉络较细、颜色淡红。同样在一个反应区,脉络颜色、走向不同,疾病的证型也不相同,掌握目诊证型分析,对诊断消化性溃疡有重要意义。李海强等[28]将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分为6种证型,即无证可辨型、气虚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湿热内蕴证和痰瘀互结证。用壮医白睛诊法技术观察不同证型患者的眼征,结果发现,在患者白睛12点或6点区域,有呈直线或斜线向外延伸的脉络,脉络颜色淡红,根部粗大,边缘浸润混浊,以无证可辨型患者多见,血瘀型患者少见。李珪等[29]观察子宫肌瘤患者的眼征发现,虚亏型患者在两眼巩膜6~7点处有较细小的蛇行状脉络,并伸向瞳孔,颜色淡红;瘀阻型患者在两眼巩膜6~7点处有较粗的蛇行状脉络,颜色紫暗有瘀点;湿毒型患者有较中等的蛇行状脉络,颜色较淡。

3 小 结

壮医目诊在临床上诊断疾病有一定的作用,其重复性强,方法简单,可以早期发现疾病,提前防治。但壮医目诊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壮医目诊的临床应用仍有较大局限,有待整理更多常见疾病的眼征特点;眼征特点与疾病证型的关系仍不够明确;目诊技术仍处于医者主观经验和诊断证据的验证过程,缺乏诊断的客观性和标准化[30]。壮医目诊法作为壮医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进一步将壮医目诊理论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借助先进的眼科诊疗设备和大数据样本分析技术,建立临床疾病眼征数据库,总结分析眼部血管征象的差异,完善目诊的系统诊疗体系,加强壮医目诊数字化建设,使诊断更加精确、迅速,促进壮医目诊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壮医脉络证型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壮医敷贴疗法文献记载及应用概况
壮医对腰肌劳损的认识的评述
壮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辨证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