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措施与成效研究

2020-03-03 10:18
江苏科技信息 2020年6期
关键词:创新型科技成果全省

李 隼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42)

0 引言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实施的最后一年。一直以来,江苏省认真落实《科技规划纲要》,从科技综合实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产业创新能力、创新体系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发展目标,坚持多举措积极转变发展模式,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同时也为新一轮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 落实《科技规划纲要》总体情况

1.1 贯彻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与方针

《科技规划纲要》为江苏省准确把握发展特征、转变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战略提供了基本遵循和重要依据。“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全国率先做出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大战略部署,首次将科技创新纳入地方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科技发展的战略地位显著提高。“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定为核心战略,出台《关于深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等文件,大力推进并深化拓展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进一步强化了创新发展的鲜明导向。“十三五”以来,省委、省政府确立“聚力创新”的战略举措,提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发展目标,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等政策文件,深入实施“一深化四提升”专项行动,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创新对江苏发展的支撑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1.2 细化落实江苏科技战略目标

江苏省认真落实《科技规划纲要》,对照国家科技发展主要指标,先后组织编制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发展的相关规划,从科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体系日益完善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发展目标[1],具体完成情况如下。

(1)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2018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64%,比2006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超过2.65%。

(2)科技进步贡献率。2018年,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63%,比2006年增长14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可达到65%。

(3)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2018年,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22万人,预计到2020年,全省每万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超过140人。

(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01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63%。

(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018年,全省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6.5件,已超过2020年预计的20件目标。

(6)专利申请及授权量。2018年,全省专利申请量超60万件、专利授权量超30万件,分别是2006年的11.3倍、15.9倍。

(7)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2018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 152.6亿元,已超过2020年的1 000亿元预定目标。

(8)高新技术企业数。2018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1.8万家,预计到2020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有望突破3万家。

1.3 深化部署江苏科技发展战略任务

江苏认真落实国家部署,“十一五”期间,围绕全省产业调整需要配置创新资源,按照经济增长目标重点抓科技产出,遵循经济科技发展规律前瞻性布局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科技发展路子。“十二五”期间,贯彻和始终坚持“一个制度、两个支撑、三个体系、四个落脚点”的总体思路,构建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构建富有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全省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发展的能力大幅提高。“十三五”以来,大力组织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两大专项”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型园区建设、产业创新国际化、科技惠民等“十大行动计划”,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相继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江苏省成为全国唯一蝉联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省份。

2 江苏省实施《科技规划纲要》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2.1 坚持前瞻引领、高端攀升,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效能

围绕产业创新重大需求,强化创新供给能力,培育发展带动性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为产业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大力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2006年以来共组织实施科技支撑(工业)、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等技术攻关项目2 500余项,省拨经费超23亿元,带动社会投入超300亿元,累计布局建设智能微电机等55个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天合光能自主研发的高效P型单晶PERC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高达22.61%,连续18次打破光伏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中船702所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7 020米,创造载人深潜世界纪录。根据国家技术预测调查显示,我国15.1%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主动衔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突出地方优势特色,采取专题组织、联合招标、海外招标等方式,累计实施1 886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其中,50%来自国家相关科技计划项目,60%来自省外高校院所,吸引了134位院士、260余名国家“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参与[2],新增销售9 000多亿元、利润超1 000亿元、税收600多亿元。科技支撑农业现代化和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大力实施农业优良品种培育工程,组织实施江苏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项目,2006年以来,江苏省共育成农作物新品种(系)1 047个,其中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系)497个,育成新品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25个水稻品种被国家认定为超级稻,占全国超级稻品种的13.4%,位居全国第一;累计增产粮食1 200万吨以上,增效300亿元以上,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社会发展问题,大力实施科技惠民行动,围绕生态环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2006年以来累计组织实施212个重大科技示范项目,布局建设20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支持实施1 479个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科技惠民富民水平明显提升。

2.2 强化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进一步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

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计划,加快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江苏省科技厅积极发挥牵头部门职责,深入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认定工作。2018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8 000家。全省规上高企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4%的数量,实现了32.5%的工业产值、39.5%的利润,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力量。创新型领军企业优势凸显,2012年,江苏省启动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累计遴选156家创新型领军企业进行培育,支持其开放配置全球创新资源,实现创新发展。培育企业中31家被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沙钢集团进入世界500强,20家企业进入中国500强,30家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充满活力,印发《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实施细则(试行)》《关于推动江苏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建立健全以市、县科技主管部门为主的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体系,深入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2018年全省取得入库登记编号的企业达15 518家,位居全国第二。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稳步推进,深入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百千万”行动计划,累计培育省级重点企业研发机构887家,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总数达145家,保持全国前列。目前,全省建有研发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达11 382家,建有率保持在90%左右,位居全国第一。积极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企所得税优惠等激励政策,近两年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对2万多家企业进行研发费用财政奖励,2018年企业科技税收减免额超430亿元。目前,江苏省企业在全社会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的占比均超过85%,已经成为创新创业的主要力量。

2.3 注重协调发展、统筹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布局

发挥高新区创新主阵地作用,统筹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呈现协调联动的新格局。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2014年10月,江苏设立10亿元苏南自创区专项资金,每年省市共同推进20项总投资超100亿元的重大科技创新建设项目,成功创建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启动建设纳米技术、新材料等17家特色战略新兴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加快建设南京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等创新核心区,初步形成“五城九区多园”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发挥高新区创新主阵地作用。省政府专门出台《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办法》,建立主要指标季度通报制度和统计年报制度,组织实施综合评价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省高新区创新发展、争先进位。全省省级以上高新区48家,其中国家级18家,居全国第一,苏州工业园区纳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试点,国家创新型园区共11家,居全国第一。48家省级以上高新区每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达4.0亿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0倍,劳动生产率达43.1万元/人,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4倍。统筹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除淮安、宿迁外的11个设区市均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总数居全国第一。全省创新型试点县(市、区)、创新型试点乡镇数量累计分别达到68个和205个,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海安等5个县级市成功入围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居全国第一。发挥苏南辐射带动作用,引导苏中地区更大力度培育特色产业创新集群;支持苏北地区大力引进技术、成果和人才,区域创新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2.4 突出载体支撑、基础夯实,进一步提升创新平台建设水平

聚焦产业发展重大创新需求,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标志性的创新平台。一方面,深化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在全国率先按新的体制机制组建省产业技术研院,深入推进“一所两制、合同科研、项目经理、股权激励”等改革举措,累计布局建设44家专业研究所,其中引进海外团队与地方园区共建21家,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及领军企业共建23家。目前,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累计成功转化3 100多项科技成果,衍生孵化高科技企业580家,逐步成为产业技术升级“加速器”和重大科技成果“策源地”。另一方面,加快推进重大载体设施建设。省政府成立省重大科技平台建设领导小组,积极支持南京创建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正式揭牌,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实现了全省零的突破。国家超算无锡中心发布国内首个“超算云”,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一期竣工并投入使用,累计建有4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29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5 直面改革重点、问题焦点,进一步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

坚持问题导向,以更大力度深化改革攻坚,加快构建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推广创新成果、支持业态创新的体制机制。强化创新政策激励,紧扣创新主体反映最强烈、最迫切需要破解的堵点难点,先后出台科技创新40条、科技改革30条,加快破除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科技创新40条”实施两年多来,140个政策点基本已落实到位,简政放权改革步伐不断加快,支持企业创新的投入力度明显增强,一批重要改革领域取得明显突破。“科技改革30条”突出问题导向,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80%左右具有明显突破性,在广大科技人员中产生了积极反响。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点推进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一平台、一中心、一体系”建设,网上平台汇聚信息数据达485万条,促成技术交易1 540多项,线下交易中心发展合作伙伴325家,建立地方分中心15家、行业分中心10家,带动全省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突破千亿元大关。创新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以“首投”“首贷”“首保”为重点,大力推进“苏科投”,向381家初创期科技型小微企业投入13.7亿元,全省创投机构管理资金规模超2 300亿元。完善“苏科贷”工作机制,推动合作银行向备选企业库内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放低息贷款,累计向5 519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放低息贷款475亿元。扩大“苏科保”合作范围,通过后补助带动保险机构向800多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超400亿元的科技创新风险保障。

2.6 聚焦激发动力、释放活力,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生态

发挥江苏科教优势和开放优势,着力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推动创新要素有效互动和开放共享,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环境。发展全面合作关系。面向国内,实现国内所有“985”高校与全省合作全覆盖,中科院系统所有应用类研究所与全省所有县(市)合作全覆盖。面向国际,率先与以色列、英国、芬兰等6个国家设立政府间产业联合研发资金,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长期科技合作交流,积极构建产业创新全球合作伙伴关系网络。打造长效合作平台。布局建设中以常州创新园等41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45个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定期举办面向国内的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和面向国际的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反响。推动科技人员服务基层。在全国首创“科技镇长团”,累计从省内外400多家高校院所选派5 230名科研骨干,深入基层推动开展产学研合作。在全国率先开展“科技副总”选派工作,累计遴选1 166位专家教授到企业兼职,协助解决技术难题1 800多项。

3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江苏省认真贯彻落实《科技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省科技创新各项任务进展顺利,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和短板: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创新能力还不足以支撑引领产业迈向中高端,高端芯片90%以上依赖进口,工业机器人、高端装备、先进医疗器械等核心技术被国外公司垄断;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5%,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基础研究和原创能力较为薄弱,缺少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比例仅为2.9%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投入力度强度相对不够,财政科技投入虽然保持增长,但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现实需求相比,明显不相适应;创新创业氛围还不够浓厚,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有待探索推进,创业投资仅有20%的金额投资于种子期、起步期项目[3]。

3.2 对新一轮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编制的建议

(1)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分类指导。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区域之间的创新需求还存在较大不同。建议国家层面在组织编制新一轮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时,进一步加大对区域创新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加快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

(2)建议加强对基础性创新平台和原创性研发项目的系统部署。当前,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全省科技创新的突出短板。建议在新一轮中长期规划纲要编制中,进一步突出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部署规划,更大力度加强基础性创新平台和原创性研发项目的组织实施,集中国家和地方优势力量,上下联动集成组织开展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合力突破一批引领性、原创性重大成果。

(3)建议深化科技成果所有权制度改革。深化科技成果所有权制度改革对于激发科研人员活力,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4]。建议在新一轮中长期规划纲要编制中,对探索突破科技成果所有权制度进行系统部署,允许单位与成果完成人或团队,通过约定方式分享共同拥有职务科技成果产权的权利,适时将改革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开,将职务科技成果的“国家所有”变为“国家、职务发明人共同所有”,以产权来激励广大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猜你喜欢
创新型科技成果全省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上半年全省工业实现“双过半”目标
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