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男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地处河南最南端的信阳市,一直享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的美称,山水秀丽、文化深厚、茶叶飘香、交通便利,气候条件优越,地理条件突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信阳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域旅游,积极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增强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和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信阳也多次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美丽城市、中国创建生态文明标杆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连续十年获评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信阳已经形成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向善向好的良好局面,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1]
1.旅游经济持续攀升
自2011年实施五年发展规划以来,信阳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加大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生态游、红色游、乡村游、茶文化游和健康游等旅游新业态,持续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和“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入境游客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呈现每年稳步增长趋势,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跃入全省前6位。[2]
2.积极整改餐饮、住宿服务质量
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29家星级饭店(四星级4家、三星级23家、二星级2家),市旅游局结合旅游业转型升级工作部署,积极开展旅游星级饭店服务质量规范工作,对中心城区和各县区的旅游星级饭店进行了全面督导检查。同时,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及时受理举报投诉,认真查处相关问题,并通过旅游主管部门官网等渠道及时公布相关信息。
3.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是信阳主要的旅游发展业态。信阳市政府部署了旅游业发展转型升级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打造优质品牌,积极实现全市旅游从“景点”向“全域”的转变,逐步向“优质旅游”转变。
1.提升旅游交通服务
将旅游交通纳入全市综合交通体系统筹规划。结合大别山旅游高速公路、国道107、国道312、绕城公路新建工程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加快旅游快速通道和重要节点的公共交通及服务设施配套建设。[3]
2.完善旅游标识系统
重点提升机场、火车站和高速、国道出入口等重要节点交通指引标识。完善通往旅游集散地、旅游目的地、各大景区的主要道路和连接线指引标识系统,规范各旅游景区多语种标识系统、各区域旅游交通指引标识和乡村公路旅游交通指引标识的制作与设置。[3]
3.提升公共服务设施
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在中心城区和重点旅游县区建成1-2处游客集散(换乘)中心,为游客提供汽车租赁、咨询等多功能服务。在机场、车站和重要景区高速出入口、重点旅游街区、旅游村等游客集中区域,规划建设游客服务(咨询)中心,达到旅游咨询服务全覆盖。加强风景道路两侧绿化以及驿站、营地等设施建设,构建风景廊道和自驾车、旅居车营地。[3]
4.深化“厕所革命”
继续实施“厕所革命”,推进“厕所革命”从景区向城市、向农村延伸,向全市拓展。近三年来,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640座,先后荣获国家旅游局表彰“2016年厕所革命先进市”“全国厕所革命优秀城市奖”。到2020年,全市将再新建和改造600座旅游厕所并免费开放,实现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沿线、交通集散点、休闲步行街区等区域的厕所充足并达到A级标准。
1.生态之城
信阳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中,大规模植树造林,保护乡村原有生态发展旅游业。目前信阳的森林覆盖率达36.1%,高出全国十多个百分点,部分山区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平均达每立方厘米20万个,是名副其实的森林氧吧,环境空气质量一直保持优良。信阳水资源丰富,有各类水库980多座、河流上百条,地表水水质和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注重水体治理,把水资源管理保护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4]
2.宜居之城
如今的信阳,依靠丰富的旅游资源,正全力发展全域旅游,逐步完善城乡旅游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过去拉满横幅标语的墙面被雅俗共赏的文化墙代替;过去脏乱差、随处可见垃圾成堆的背街小巷已被治理成干净卫生的文明一隅;在保护好现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扩大了水体和城市绿地面积;在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和旅游乡村规划建设生态绿色公园,为居民日常休闲增加了去处。[4]
3.旅游之城
信阳有丰富的绿色资源。全市现有10处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4处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国家地质公园。有鸡公山、南湾湖、灵山、黄柏山、金刚台西河景区和新县大别山露营公园等一大批绿色生态景区。信阳有壮丽的红色历史,是全国18个重点红色旅游地市之一,也是全国12大红色旅游区之一。全市共有革命纪念地和革命历史遗址479处,其中8个红色景区被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信阳还有古朴的美丽乡村。作为信阳脱贫攻坚、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全市2800多个行政村,有近三分之一正在发展乡村旅游。平桥区郝堂村、新集村,新县西河湾、丁李湾、田铺大湾,商城七里冲村、黄柏山村,浉河区睡仙桥村等一大批美丽乡村成为全国闻名的特色旅游村。
十年来,信阳市先后制定了《信阳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信阳市“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信阳市旅游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信阳市发展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三年攻坚计划》等纲领性文件,形成了详细的旅游城市发展规划体系。
1.因地制宜,打造旅游精品
看红看绿看蓝天、品山品水品毛尖是信阳市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的写照,各县区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出各具特色的生态城镇。比如浉河区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茶旅融合的发展路子,以环湖路为核心,集中打造了睡仙桥茶文化馆、睡仙桥茶博物馆和十大茶坊建设,将环湖路逐渐打造成为信阳茶旅融合的精品带、城市旅游的新名片,引领带动全区旅游业健康发展。[5]
2.发展全域旅游,积极转型升级
围绕“旅游+产业”,积极发展全域旅游。比如新县开启了全域旅游的大门后,有门无票、有区无界、有景无点的“九镇十八湾”全域游成了其独特的旅游品牌。新县已成为全市第一个“摘帽”脱贫的国家级贫困县,也成为全市全域旅游发展的样板。[6-7]
3.融合资源禀赋,创新发展
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与文化融合,将根亲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等元素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根亲游、茶文化游、红色游,实施“吃信阳菜、品毛尖茶”工程;与康养融合,发展中医药旅游、温泉度假游,以多个全民健身及现代运动项目为支撑,举办国际体育赛事活动,开发信阳休闲康养旅游精品;与城建融合,坚持在城市建设全过程融入旅游元素,规划建设多个城区公园和郊区公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美丽乡村、多彩田园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高度融合,培育出郝堂村、西河湾、田铺大塆等一大批乡村旅游的先进典型,带动了大批农民脱贫致富,有力推动了城市经济快速发展。[8]
1.积极实施旅游品牌战略
[23] Sheldon Slmon, “US-Southeast Asia Relations: ASEAN Stumbles”, Comparative Connections, May 2012.
鸡公山争创国家5A级景区,新县大别山露营公园、金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鸡公山桃花寨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新县、浉河区和商城县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品牌含金量提升旅游市场影响力。新县、浉河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成功,实现了全市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零突破,也为全市全产业链发展奠定了基础。
2.创建乡村旅游品牌特色村
先后创建省级生态村129个,以郝堂村、西河村、里罗城村为代表的众多美丽乡村如明珠般被擦亮,全省首批认定35个乡村旅游特色村,信阳市罗山县铁铺镇何家冲村、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村、新县周河乡毛铺村和周河乡西河村等4个村名列其中,对乡村旅游品牌打造和乡村旅游品质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引进旅游品牌项目
引进有实力的旅游投资集团和知名旅游品牌,借助他们在旅游市场的实力和影响力,积极打造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实现信阳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1.举办国际茶文化节,以节促发展
信阳秉承“一座城市一个花园、一个社区一座绿岛、一条道路一道绿色走廊”的建设理念,将茶文化和本地的历史民俗融入城市的翻新改造中。举办茶节26年来,信阳因茶而名,因茶而富。信阳茶文化节逐渐成长为具有豫南地区文化特色的茶专业节会,为茶文化和茶叶市场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高端平台。
2.积极参加各地旅游行业盛会
组织参加首届中原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组织旅游企业参加在乐山召开的由中国旅游协会、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乐山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8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参加2018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旅游新业态”分论坛,信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新会代表信阳市以“加快旅游业态融合助推城市经济繁荣”为题目,做了精彩的主旨发言。
3.借助新媒体,创新旅游宣传模式
加入“心灵故乡·老家河南”央视整体捆绑旅游品牌形象推广;在央视黄金时段整体投放“山水信阳·休闲茶都”旅游品牌形象广告;在郑州东站、新郑机场T2航站楼投放旅游品牌户外广告;在京广高铁、沪汉蓉高铁武汉至上海段户外投放广告,拓展受众群体。策划5·19中国旅游日旅游推广活动;联合周边省市地区举办旅游营销活动,共推“休闲大别山”旅游品牌。[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