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文
(吕梁教育学院 院长办,山西 吕梁 033000)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一些相对贫困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地区,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经过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改薄”和标准化改造后,基础教育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重教育、补短板、求提升的地域发展理念也成为了一种追求。吕梁地区是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高等教育的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其严重,像吕梁市政府所在地只有一所有一定规模的高校,与兄弟地市相比差距还很大。推进高等教育体系健康有序合理的发展,加快教育资源整合,按社会需求积极、稳妥、有效地开展教育资源整合,新建(扩建)部分高校已是势在必行之举。科学、规范、合理地新建或扩建部分高校,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针对当前高校建设和新建学校情况笔者专门进行了考察, 2017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笔者先后对广州市部分高校及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市建筑科技设计院、深圳高级技师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方科技大学等进行了考察,当前高校建设有以下四个特征。
所谓“两大”即校园占地面积大、建筑面积大。如深圳高级技师学院于2007年建校,占地为555亩。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大运会”前经过改扩建,占地达1 389亩,建筑面积达58.86万平方米。可以说学校都体现了现代高校的特色,教学区、生活区、运动休闲及娱乐区等都一应俱全并坐落有秩,特别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仅彰显了特色,还能得到很好的利用、使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扩建后,被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设为主会场,建设规模堪称一流。
所谓的“一多”是学生人数多,像以上两所学校都在万名学生以上,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年保持1.5万名在校生人数。山西省的吕梁学院2010年新建成立,现在校生已保持2万人。以学科建设为方向,是新建学校的核心理念和主要遵循。所以实训室(或实验室)建设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设计或建设时留有余地,也是设计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建校早、地理位置好(城中心)的学校,往往会受学校扩招或开设新学科、新专业等的需要,已有建筑无法满足基本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改建扩建势在必行。如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是华南师范大学的骨干学院,历史悠久,专业特点突出,所属学前教育专业优势明显,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及学前教育管理型人才,是国家重点高校。由于是一所老学校,院内建筑略显拥挤,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新型实训模式不断翻新、创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现有设施设备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如实训基地“儿童观察室”的新建问题,这在国外一些较发达国家已出现多年,对于学院来讲,出于科研需要应当配备,但因规划设计时考虑专业发展不够,而无法建设,只能是拆了东墙补西墙,边拆边建,使校园环境不能保持长久性的干净和宁静。
校园是一个人员聚集的场所,也是一个人文环境创设的区域。从设计上来讲,重点强调规划上的科学与合理,设计上的创新与特色,景观上的自然与美丽,这些都是设计者追求的目标。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重点是应注重校园在正常运转中如何保持可持续的绿色环保性,达到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所谓的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主要是指要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在水、电等能源消耗的过程中本着环保、节约、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来设计利用。如深圳建筑设计科学研究院办公大楼,在顶层专门设计安装了光伏发电设备。产生电量达到了维持整个办公楼公共用电的需求,另外他们还在地下停车场出入口处安装了太阳能灯。该灯能把外界自然光吸收进来用于照明,这种“长明灯”既解决了低碳(不耗电)环保的问题,又实用便利。所谓绿色校园,不是把校园整体绿化,而是校园的整个运行系统要绿色环保,即从设计上要强调建筑本体在使用中的低排放、低消耗、高舒适、可持续等,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就已经尝试在设计上注重水的二次利用,即把公寓楼、教学楼内产生的废水经过净化处理,还可再用于游泳馆和卫生间等使用,并形成再生链循环往复,虽然建设时增加了投资,但长远来看收效甚佳。
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一般都是集实用功能、环保功能、便利功能等为一体的,深圳建筑设计科学研究院就特别注重这方面的研究,在新建自身的办公大楼时,总共采用40余项新技术,在节能、节地、节水、节料和环保等方面都有建树,如充分利用太阳光这一项技术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在设计规划中留有继续发展的余地,采取分期建设的办法,适当地预留空地。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如南方科技大学在设计规划前期,按高校一般的设计规律和要求操作,但随着学校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现有建筑已经不能满足实验室安装设备的要求,如仅一个真空发电机就要占据一个地下室的空间,这是一般人谁也没有想到的。在规划设计中,坚持“留白”,采用分期建设的办法,在随后的新型学科的设施兴建,或者学科拓展以及现代实验室建设方面就有了空间,对完善学科功能,保持设施、设备超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的规划设计是由设计部门来完成,修建是建筑部门的事,事前的调研、论证、可研等,大都由专业部门来完成,使用者学校往往会处于一种接受或被支配的地位。高校都是具有专业性特点的学校,建设必须由学校专业特点来引领,特别是对于整合重建的学校而言,此问题更不能小觑。因为整合一般都是几所学校的组合,或者是几所不同类型学校的组合,各学校强调自身的重要性,这就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建学校的准确定位。如师范类与艺术类学校的整合,如果倾向于师范性,则会削弱原有艺术类学校的主动性,甚至会出现不合作甚至“散伙”的囧态。另外在设计方面也容易形成筒子楼格子间式建筑,发挥不出服务教育教学的作用,整合后的功能也会下降。
在调查中发现,新建扩建高校,一般的标准是能用够用,由于受资金和时间的约束,环保等都用绿化来代替,绿化了也就是搞了环保。一味追求高大上,而弱化了人文理念。由于是新建或扩建学校,从追求新颖也好,体现超前也罢,总要在“新”上做文章,要么争高,要么争大,但后果是除了造成极大的浪费外,还会形成好看不好用的局面。特别是在中小城市建高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技术上和资金上都达不到要求就上马,反而适得其反。如把水引进来又得不到有效的治理,从而形成了新的污染,像深圳高级技师学院、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无论怎样的高校,有特色、有品位永远是追求的目标。特色既是文化的体现,又是高校争奇斗艳的资本,没有特色就显不出风格和文化。首先是缺乏标志性建筑。我们注意到,有些高校建筑统一格调的筒子楼,像是进了居民小区,看似整整齐齐,但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平淡。虽然老旧学校大都这样,但新建或扩建学校就应在第一印象上下功夫,特别是当下建设中,都应把标志性建筑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和设计,特别是一些地级市建高校更应该这样,因为少才要显出“贵”。但是因为一般会考虑到建筑的体量或建设资金等问题,往往是设计得好,建起来难,真是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对于吕梁市来说,既是贫困山区、革命老区,还是发展新区,建筑特色就是朴素大方,简洁明快。不需要像上海或深圳等地的高校那样花巨资打造特色,朴素的建筑预示踏实的学风。其次是为了特色标新立异。像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门前的建筑,修好又被拆掉,原因是人们送了个“顶个球”的雅号。再次是小布局不合理影响了大环境。建美丽校园是设计者的初衷,由于划区设计的缘故,往往会忽略公共设施的建设,如停车场设计如果不合理,往往会造成校园乱停乱放等问题,既破坏了整体的整洁,又破坏了原有的特色,还会出现新的安全隐患等,美丽校园的建设会大打折扣。
与社会需求对接,搞好开放办学,是高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封闭和僵化早已被现代高校所抛弃。首先是缺乏对外交流中心的设计,对于一些贫困或相对落后的地区而言,由于受到地域和知名度差的影响,认为对外服务没市场,建招待所,建报告厅等是浪费,没有树立起“请进来”的思想。其次是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不够。与市场接轨“走出去”是现代高校办学的可行之举。对外服务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也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做法,从一些高校建设的做法来看,他们都从建设之初就考虑到了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如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图书和电子阅览室开展文化联姻,与当地及所在社区共同打造文化品牌,使学校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也真正体现了高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的作用,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是在附属工程建设上没有长远考虑,如附中、幼儿园及附属医院等的建设,都是服务社会的民生工程,但因为是附属工程而被轻视,当发现办学或经营热度远超高校本身时,再引起高度重视,则会出现要么建不成,要么用不上的尴尬局面,直接影响设施的使用。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越强,高校的生存能力也会越强。搞好服务,不仅能扩大学校的知名度,还能为招生、人才的引进等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
在当前形势下,从规划设计及资金管理等大的方面来看问题不大,但顾眼前而轻长远的问题依然存在。如景观设计,有注重一时美观而形成败笔的现象。在考察中发现,一些高校都想建设山水校园,而建成后对于后续的管理往往没有措施,如后勤管理的实施有了,而河湖管理的实施没有;安全保卫设施有了,医疗及防控实施没有。致使形成污染或无法处理的废水,或者再遇“非典”“新冠肺炎”等传染病,就会束手无策。再如项目资金管理中,有散、乱等问题,应注意不要由于分级承包而弱化了对局部的管控,避免形成完工就开工(维修)的尴尬局面。如深圳一所高校,在学生宿舍楼建设中,发生了门框变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入住,这样的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汲取。
所谓的主题即是学校的学科定位,没有主题就没有方向。如吕梁市离石城区的高校及大中专学校整合,从建立本科院校,到筹建大专院校。从新建师范类院校或职业技术类学校再到幼儿师范类院校等,可以说是一波三折,虽然其中的原因颇多,但建一个什么样的学校是关键,经过论证,主题明确后,其工作就会有实质性的较快推进,这也为新学校建设确定了目标和方向,如筹建“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其主题就是:服务基础教育,培养和服务基层小学及幼儿教师队伍,为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做出贡献。有了这个定位,就可以在设计上围绕这一主题,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这些功能上进行规划设计,使之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与此同时,也能为学校创特色确立明确的目标。作为长远考虑,在不遗余力引进人才方面,需要有怎样的设施配备做吸引,就可以提前做规划。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需要和开拓创新的需要,不是有建筑就是有基地,而是有人才、有基地的相互作用。如南方科技大学在设计规划中有意“留白”,建校后为吸引高端人才,同时又为了适应发展形势,新建了实验室,安装了价值不菲的真空发电机(体积需占用一个地下室的面积),吸引了18名院士前往该校应聘任教,同时还吸引了一批“海归”高端人才,既提升了学科的品位,又招收到了较优秀的学子,创立了学校的品牌和特色。因此,学科建设是引导建筑设计的主要方向,也是必须遵守的一项原则。这种新理念的确立,就会让我们从“形象”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把功夫用到引进人才和开展学科建设上。如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既能把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作为主要方向,同时还积极培养相应的管理人才(园长、校长)和开展儿童心理研究等,从而按学科发展的要求,准确定位建起了一流的学院和实验室(儿童行为观察室等),现在该院已经设立了硕士和博士点,还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
新学校的规划与设计要紧紧围绕实际,注重“个性”。所谓的“个性”主要指所处的位置、环境及所要体现的功能等,要在“点”的设计上下功夫,即特色文化和特色办学思想要体现出来。如深圳信息技术学院大多以高大建筑和电子化办公设备的配备为主,以体现“现代”思想。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让其发挥作用,是我们在设计上必须考虑的问题。以一流的设计和建筑特点显特色,要因地制宜,抓住机遇,如新区开发建设、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等契机,自然切入彰显特色。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新校区建设,抓住了大运会在当地召开的契机,建起了体育馆(曾为大运会比赛场馆)等,使学校在服务社会(承办过大运会羽毛球比赛)上创出了声誉,同时又满足了学校开展体育运动的需要。学校在获得较好社会声誉的同时,对师生也是一种影响和教育,这种影响和教育的传承就是一种文化。一位教育家曾说:万事万物皆教育。体现教育思想和文化内涵要靠“软”件设计,但也要靠“硬”件规划,功夫下多大都不为过。按常规思想来讲,专科教育主要注重技能的传授并兼顾科研。本科及以上院校的教育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这是目前大专院校的一种教学特点。对于专科学校来讲,从建设的角度看,主要应把实训基地建设好,而对本科院校来讲应建好实验室或研究所。如深圳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和高级技师学院把实验室建成了实训基地,既像实训室又是车间(其中都安装了较先进的生产机器,如数控机床等)。另外他们还考虑了校区的地貌特点,虽然学校倚山而建,但错落有致,形成了自然梯形的建筑风格。这样既节约了土地而又新颖别致,别有一番情趣。特色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生命,没有特色的建设是平庸和落俗的。我们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学校一定要彰显出新时代的气息。办学的特色是办学理念的体现,只有找准了目标才能创出特色,这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学校规划设计要体现实用又要体现风格。高校建设的基本功能和常规要求,对于设计单位而言必会考虑,但彰显学校专业特点和地域文化风格的设计则需要使用者提出要求。一般的建设理念为厚重、人文、现代(超前)。即高起点建精品,低消耗降成本,又必须有“后来居上”的思想,按照新颖、别致的一贯要求,要有一个或几个精品工程,这样既能体现学校的品味,又能拓展学校的“形象”。如深圳技师学院的教学主楼建筑,南方科技大学的图书馆建筑,深圳信息技术学院的综合办公大楼建筑等都各具特色,形成了学校的地标和风景。
高校办学已经越来越社会化、市场化,与经济社会接轨已成为主要的办学方向。高校已经成为开门办学和服务社会的主要场所与基地,特别是地方高校,更是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阵地,必须提升其应有的服务功能和水平。如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将学校图书馆建成了校社(区)共建的校区图书馆,向周边群众开放。深圳信息技术学院体育场馆对校外开放。我省的一些学术交流中心(山西大学等高校内)也承接一些社会性的对外交流活动。利用高校这一学术交流平台,不仅能很好地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还能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主导作用,在为地方输送人才的同时,积极提供科研等方面的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与作用会不断增多。如建立专门的继续教育基地,开展相应的培训等,吕梁市开展的护工培训就是一例。还有的专门建立文化交流中心,利用学校独有音、体、美等设施、设备,在积极活跃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还参与了军民融合(拥军活动)发展的创建,对外开放体育场馆,承办社会活动,举办附属中小学及幼儿园等,这些都是在新建学校前应当考虑的。
高校建设离不开资金的运作,甚至是大额资金的投入,极易产生违规和腐败现象。一是由于对政策的了解不够,不知不觉中犯错误。特别是对现行的融资渠道、建设新模式、贷款等政策了解不够,使工程建设中途搁浅或者违规操作。二是针对复杂工程项目,在分级管理和多头实施过程中,放松了监管,从而增大了风险。三是要增加对工程周边环境的预知预判。虽然经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外部环境相对较好,但人为干扰的隐患依然存在,应有意识的吸收当地政府及公安部门或聘请法律顾问等参与建设,尽量降低建设风险。四是要对建设及管理人员搞好岗前培训。五是要搞好管控,从源头治理抓起,坚决杜绝腐败现象发生。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国家的发展安全有序,规模、层次、水平都今非昔比,高校建设是百年大计,是“树人”的平台和场所,建设者或参与者都承载着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来不得半点的大意和敷衍。我国是一个具有灿烂建筑史的国家,古有“大院”“园林”今有鸟巢、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等优秀建筑可鉴。建一所学校,就是为地方添一道“景”,办好一所学校就是为地方造一处福地。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建高校就是圆梦,建好一所高校就是造福。教育是民生工程,是小康路上的亮丽风景,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高校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