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彦,刘彦芝
(吕梁学院 数学系,山西 离石 033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个高校就“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进行了探索与思考,形成了比较多的理论与实践性的成果。“课程思政”正是产生于这一背景,其创造性地将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进行了融合,实现了思政教育的隐性化,形成了思政教育的合力。然而,当前的研究重理论而对具体学科教学中如何操作等研究相对较少,这导致许多学科教学的教师在操作方面缺乏支持。为此,结合具体学科,分析其实施课程思政的误区及为其提供可能的实施路径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课程思政”就是以课程作为重要渠道,以隐性的方式进行的一种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和原则与各门具体课程有机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1]。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进行的重要载体,课程之中所蕴含的情感、价值观,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寻找的“附着点”。“课程思政”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育人。所有课程都应该成为思政教育的载体,所有学科在教学活动中,都应该通过整合课程资源、思想等素材,实施价值观渗透的教育活动。“课程思政”本质是一种课程观,其实施场域一般是高校,其实施途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其目的是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育人[2]。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个高校就“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进行了探索与思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往往呈现为是一种割裂状态。为了实现各门课程形成育人的合力,上海市相关高校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开发了大量的非思政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教学资源,激起了许多高校以及教育部的关注。自2014年之后,“课程思政”一词大量地出现,课程思政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逐渐掀起了一股关于课程思政的热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深刻地蕴含着思想政治理论与学科教学理论的一致性、知识与价值维度的统一性和课程实施的协同性。
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在引导学生塑造独立人格、提升道德品性以及培育公共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价值[1]。一直以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政课程进行的,然而其效果有限。思政课程的“单打独斗”对学生的影响有限,而且教学模式的单调性也容易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课程思政巧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发挥所有课程的合力,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容易被学生消化和吸收。更重要的是,课程思政突出课程的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想品质、学习品质以及科研作风等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和科学的价值观、学习观,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有的教师认为,数学学科在理工类专业中是基础课,内容多、难,而课时有限,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上课,甚至连为学生讲解习题的时间都很难抽出来。如果实施课程思政,那么需要在课堂上专门讲解相关内容,这会影响到教学进度,甚至会影响到学习质量。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往往对“课程思政”的内涵不够了解,误认为是在讲授学科知识之外再补充思想政治课的知识。他们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混淆,误将课程思政认为是“加入”而不是“融入”,将学科教学与课程思政分裂开来。
有教师认为,数学是高度抽象的学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很难融入课程思政。持这种观点的教师所秉持的是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虽然学科教学的教学内容应以学科知识为主,但知识不是割裂的和无生命的。知识来源于自然和社会,本身有其所依附的情境。如果教师在课堂只是机械地传授抽象的知识,确实不易将思政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然而,如果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结合相关背景、相关学科发展史进行讲解,那么其本身就会有实施课程思政的意蕴,或者说至少这可以作为实施课程思政的契机。
有教师认为,数学学科内容抽象,唯一能与思政融合的就是数学史。因此,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方式单一,只能是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数学史来作为实现课程思政的手段。持这种观点的教师混淆了“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没有认识到二者的适用范围与概念范围的不同[3]。这部分教师一方面对课程思政的内容认识不清,不清楚哪些东西算课程思政。另一方面是对实施课程思政的途径和手段不够了解,不懂也不会在学科中挖掘课程思政的教学素材。这与自然科学的课程特点有关,因为相比人文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中思政元素的隐蔽性较强,难以挖掘。同时,这也受教师对学科理解的深度的影响。
课程思政要将思想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首先要求课程思政的设计者注重理解课程思政的内容与目的,挖掘学科特点,寻求二者的一致性,使相关知识或主题成为“结合点”。知识本身是来源于自然世界与生活情境的,可以通过讲解知识的情境来引发思政话题。特别地,可以结合学科中的大概念对学生进行科学观与世界观的教育。因为大概念往往是从学科零碎的知识中抽象出来的,可进行学科内和学科间迁移的思想,有利于构建课程与思政之间的联结。数学学科具有概念抽象、逻辑思维严谨的天然优势,其本身立足于哲学而充满论证、逻辑与思辨的特征。数学中的大概念比较多,而且多富有哲理性。比如有界性、传递性等性质和逆向思考、化归转化等思想,在数学学科中随处可见,这些大概念也可以作为学生在生活中理解世界与思考问题的方式。因此,在学科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关注数学理论建构的严谨性,使其感受数学的逻辑美。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关注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其感受数学推理的严谨性。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精神。
“数学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在使人赏心悦目和提供审美价值方面,至少可以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化门类媲美”[4]。数学文化具有科学价值、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其一,可以将数学家等名人的事迹进行思想品质的提炼,在介绍相关理论或定理时将其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既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实现课程思政,节约授课时间,又可以使得思政与学科教学高度融合,实现隐性的思政教育过程。同时,数学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与方向。其二,可以通过介绍数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比如介绍微积分的产生过程来让学生了解数学是源于实际需求而产生的,以及数学是其他多学科的基础与工具,从而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实用性与基础性,对数学学科产生学习兴趣。讲解数学发展中的三次危机,让学生体会数学体系的逐步构建过程,理解科学也可能面临挑战,要具备勇于质疑、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其三,我国的数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成就,即使是在近代成就也有目共睹。以我国数学成就以及华裔数学家的成就为例,可以向学生传递我们的文化自信。特别是介绍当前我国数学家的成就与研究前沿,可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报效国家的激情。
在学科教学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的学生自学,都需要进行师生间的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学生的学习,都要以目的为指引,以“为谁学”来促进“学什么”和“怎样学”。结合数学知识在相关国家建设领域的应用,启发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为谁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升爱国主义情操,树立将所学知识用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的意识。在课外的辅导交流中,师生间可以以学科学习为载体,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力求使学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教师可以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想法,纠正学生的不良倾向,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除了能利用深厚的学科知识树立自己的专业权威,引发学生的尊重与敬爱。还要有丰富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与社会知识,利用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的深层次的想法、利用丰富的社会知识与学生产生共鸣等。另一方面,教师要具有崇高的理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教师自身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具有积极向上的追求科学与真理的精神,学生也会纷纷仿效。教师严谨、正直、乐于奉献,学生也会充满正能量积极面对学习与生活。
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较大。作为教师,应该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意义与一般的做法。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所学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提炼与开发思政素材,积极地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为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