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应用的思考
——以高职移动通信专业为例

2020-03-03 07:10
辽宁高职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竞赛比赛技能

王 东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阜新 123000)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的提高,各类国有、民办的职业院校不断兴起,但最终决定学校存亡的不仅仅是专业的设置,而是专业的健全度、影响力。要保证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厚实的实践技能,从而提高就业对口率,增加专业的影响力。我校(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工程系的移动通信专业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各类职业竞赛的现状,根据“需要将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改变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1]的要求,提出了以组织学生参加省内技能大赛为背景的“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探索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组建了竞赛教学团队,来保障“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

一、移动通信专业的就业现状

我校移动通信专业自成立以来,学生自顶岗实习期起就由专业技术人员带队到对应单位实习,实习期结束后,用人单位和学生双向选择,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入职,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较高。但若想提高本专业的影响力,将专业继续做大做强,就不能拘泥于简单地提高就业对口率。能否将学生培养成行业中的中坚和骨干是我校移动通信专业在就业方向上不断探究的问题。与用人单位沟通发现,我校移动通信专业的毕业生虽然能够胜任现职,但也存在培训期长、专业技术不足等问题,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若想在技术部门(岗位) 继续提升则存在较大阻力。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移动通信专业就必须在专业技术更新、更精的方向上不断努力探索。如何找到移动通信专业更新、更精的技术方向呢?通过参加技能竞赛,就能了解行业的发展方向,为专业建设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二、移动通信专业的各级竞赛现状

移动通信专业的竞赛存在所需设备成本较高,更新较快等特点。一次性设备投入要求硬件和软件相匹配,所以即使是学校教学级别的基本实验类设备的一次性投入也要在百万元以上。而如果要持续更新,至少要每年更新一次,资金需求量可想而知。这样的资金投入,是限制专业参加技能大赛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校移动通信专业一直以来参与的都是市级比赛,竞赛内容主要以校内课程内容为主。由于省内竞赛项目与我校专业课程方向联系较少,造成了目前我校基本不参与省赛的局面,从而也缺少了与同类兄弟院校沟通的机会。小范围内的一家独大、闭门造车的局面,无形中就造就了今天我校移动通信专业的专业技术知识更新较慢的现状。

鉴于目前我校通信专业的竞赛现状,我校移动通信专业提出,必须让本专业突破现有状况,更新现有知识体系,将专业技术知识力图做到更新、更精,将参加省赛作为突破口,采取“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专业的影响力。

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阶段性的实施

近期,我校移动通信专业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组建了指导教师团队,并以“兴趣小组”的形式组建了参赛团队,准备参加各类省级比赛。

第一,组建指导教师团队。本次省赛分为两个部分的比赛,一是硬件的焊接,二是软件的操作。我校移动通信专业由硬件方向教师和软件方向教师组成指导教师团队,赛前对参赛队员进行培训,结合课上知识,对学生的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以硬件为例,我校移动通信专业课内有电工实训课程、数字电子课程以及模拟电子课程,这些课程的实训课程中也涉及电路焊接实训项目,学生能够掌握普通电子元件、集成块的焊接技能;而本次省赛焊接项目中涉及的是微型精密电子元件,元件的大小是平时课上普通元件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小,这种大小的电子元件在工作中都是电脑控制的机械焊接。对比平时课上95%的焊接成功率,比赛要求一次性100%的成功率。对于如此高的精度要求,怎样在较短时间内以最小接触面来完成焊接?硬件老师利用实践经验,给同学们传授了“蜻蜓点水”式焊接方法,效果很好。

第二,组建参赛学生团队。本次参赛学生的选拔是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的,既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软件知识,还要有硬件的操作技能,因此参赛成员在大二学生中选拔。队员间较为熟悉,省去了队员间磨合的时间。所有的课后辅导都针对比赛技能,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更多锻炼,也积累了参赛经验,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本次实战演练,教师和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整个团队结构合理,学生在竞赛期间的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由于缺乏实践器材,对实物的掌握还不够精准。随后,我校移动通信专业总结了本次参赛经验,适量购置实验器材,指导教师也对器材进行了设备的调试,学生也对这些实验器材进行了实操。期待下一次省赛有突破性成绩。

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阶段性实施成果

(一)增进了同行间的了解

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增进了同行间的了解。有了本次尝试,我校通信专业在参赛的同时,也增加了与兄弟院校的沟通与交流,对目前本专业在省内的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明确了在人才培养中需要侧重的方向。下一步我专业要制订有针对性的、更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对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要重新规划。根据省赛的时间和内容来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制订有针对性、导向性,更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使相关课程开设时间与竞赛时间对应。

(二)进一步健全教师团队

“师资队伍是高校人力资源的核心资源,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关键所在。”[2]通过本次比赛,调动了指导教师积极性,同时也带动了整个专业教师的改革热情与教学激情。教师通过组织、指导竞赛,促进了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及专业素养,达到了“以赛促教”的目的[3]。在教学活动中,将比赛要求渗透到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中,实现了“学赛结合”、教学相长,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要健全指导教师奖励制度,不能让教师靠一时热情进行教学。另外,要适度引入企业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来优化教师结构,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指导;也要安排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增加教师掌握行业前沿技术的机会。

(三)建立了学生梯队式参赛队伍

在学生中建立梯队式参赛队伍,有助于专业的延续发展。首先,本次的参赛选手选取了同年级的学生,在选手沟通间省去了不少时间,但对比赛而言缺乏承继性。考虑到学生在校期间只能参加两届比赛,因此以后要扩大选手选拔范围,跨年级组队。在低年级学生中选拔组员,在高年级学生中选拔组长,本届比赛的组员将有资格作为下届比赛的组长参赛。有比赛经验的组长对比赛中的突发状况的处置及时间分配上将有更多经验。为了鼓励更多学生参赛,可以考虑在校内组织省赛同内容的比赛,提供跨专业参赛的途径,扩大学生的参与范围,对参赛学生采取优先推荐就业的鼓励措施。其次,配备专门的带队教师。在组建参赛队伍时,与学生多磨合,课余时间可多参与学生互动,对学生的专长多了解,形成教师责任制度。

(四)将竞赛内容引入课堂

“职业技能大赛技术含量高,对学生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要求高,它能够突出职业教育对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4]“带队老师可以根据组委会布置的题目捕捉到一些行业动态以及未来就业方向发展的趋势”[5],适当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使相应的课程也做适度调整。将比赛内容融入到日常课程中,课程在完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将比赛的具体职业要求细化或作为课程的提升内容,目标是使全体同学不通过比赛也能锻炼比赛技能。这样既方便教师选拔比赛选手,又对日常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以锻炼,在日后的工作中,有能力有余力适应更高层级的工作,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课程内容的调整要加入比赛元素和用人单位的新要求,就要求教师重新通盘考虑课程的设计以及课程与课程的衔接。每名教师要明确本门课程最终要培养学生何种职业能力,以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

(五)设立奖励机制

要将专业做大做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通过技能大赛将教学和比赛融为一体”[6],参加比赛并获得满意的名次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也是最辛苦的摸索阶段,老师和参赛同学需要经历整合、调整,付出了也不一定会得到满意的名次。怎样能令师生保持高昂的斗志,这就需要一定的奖励机制。对学生来说,可以采取选修课的形式,给参与竞赛项目练习的学生提供一定的选修学分,给正式参赛的同学选修课成绩优秀的证明,在学生就业求职中也要提供必要的补充材料。对教师来说,可以采取课时倾斜的办法,专门为比赛设立一定量的课时。课时采取阶梯式未获得前三名按中级课时,获得前三名的按高级课时。这种机制不仅对教师和学生是一种鼓励,同时因为设立了课时,所以学校对备赛也有监管的职能——既鼓励又督促。通过选修的模式,学校也能参与到备赛中来。相对于各个专业单打独斗的备赛,学校可以宏观部署,打破各专业壁垒,优化资源。

(六)完善专业的健全度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技能竞赛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导向性,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技能大赛为契机,以企业的用人标准为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基础课、技能基础课、专业技能课、职业岗位课四层递进,实现校企无缝链接和学生零距离就业。”[7]以往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针对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存在“避重就轻”的问题。“避重就轻”指的是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擅长的课程就“重点讲解”,不擅长的就“轻轻掠过”,这样人才培养的效果就打了折扣。这跟目前专业教师人数较少有关。目前我专业有专任教师7人,实验员1 人。但在专业的人才培养中,目前的这种情况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知识点,甚至是重要的知识点没讲透。如果仅仅是参与校内和市内的技能竞赛,这样的问题暴露就不明显。所以用通过参加更高规格比赛的方式暴露自身问题,也成为自我提升的一个手段。通过参赛,我们就能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当校内不能自我消化这些问题时,采用“校企合作”“引进专家”等方式也就更加有针对性,“专业”和“企业”也能更好地融入人才培养中。有了“企业”和“专家”的助力,一些平时被我们忽视的知识点或者讲不透的知识点,就能被很好地转化,甚至从实践的角度得到提升。学生不仅理论水平提高了,实践动手甚至实践经验都能得到良好的锻炼和累积,人才培养就更加全面,毕业生的竞争力就提升了,专业的配置也更加健全。

(七)加大实训基地利用力度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要想顺利开展,硬件的投入必不可少。尤其移动通信专业的硬件设备有造价高、更新快的特点,对学校来说存在一定资金困难。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可以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上想办法。实训基地分为校内、校外两种:校内实训基地可以模拟赛场环境,再投入必要的基础性硬件;校外实训基地以企业为主,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基础,以参观、实习的方式,让师生实地充分了解器械的使用。可以在校内完成基础理论讲解、基本操作训练的基础上,进入企业,利用企业的设备进行校外实训,完善备赛的流程。企业提供了校外实训场所,同时也见证了师生的水平,为后续成功吸纳毕业生埋下了伏笔。反过来,我们把参赛的所见所感反馈给企业,对企业的技术更新也注入活力。

五、“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产生的社会效益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专业的竞争力和核心影响力。学生能力强,就业单位欢迎,用人单位与学校合作就能长期进行;学生就业途径宽、反馈好,专业就能做大做强:这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双赢的局面。高校专业不能脱离社会,良好的、健全的专业设置也必然会对行业产生有益的影响。

目前我校就业现状是,学生就业率较高,能够对口就业,但所从事的工作不够专业,若想从事专门的技术工作,还需企业对毕业生进行再培训。通过对企业的走访,我们发现目前有大部分移动通信行业的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运维成本较高。限于资金等条件限制,岗前培训不够细致,企业不会将资金投入到技术类的培训中去。技术类的培训费时多而受益少,所以也导致毕业生只能从事基本入门类的工作。我们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从实际需求出发,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同时也为企业省去对毕业生技术培训资金的投入,企业资金就可以更多地流入市场运营环节,间接为企业提高了短期的效益。

另外,我们发现,在移动通信行业的小企业中,由于技术更新较快,所以这类企业的人员配备以年轻人为主。企业处于发展初期,管理人员基本是技术人员出身,因此在吸纳新员工时专业技能是主要考核方向。如果专业技能过硬,甚至可以在实习期后参与企业的管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改革,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学生更容易就业,日后更容易走上管理岗位,日积月累对移动通信这个行业的发展也会产生良性的影响。

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引入企业资源和企业专家,企业专家也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企业资源和企业专家的融入,让学生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对行业进行认识,学生对行业有了深入的认识,在取得比赛成绩的同时,将行业的理念深植于心中。学生在考虑问题时能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这将对整个行业激发出无形的、潜在的效益。

总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从根本上调动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明确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关联,学生通过比赛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了不断提高比赛成绩,指导老师任重而道远,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指导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专业技术领域。通过比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8],学生们更注重知识的实践性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反思教学方式方法是否存在问题,从而提升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达到提升专业影响力的目的。“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改革要从实际需求出发,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的实践技能。这不仅给教学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同时也要求将行业的现状和发展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模式,“能够提高学生技能竞赛成绩的同时,也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9],增强了学院专业的竞争力,也给企业带来了效益,对学生、学校、企业甚至是行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快了我国教育事业整体发展进程[10]。

猜你喜欢
竞赛比赛技能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我看竞赛
选美比赛
创新思维竞赛(3)
拼技能,享丰收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