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六中学
在古老的洪荒时代,音乐就已经逐步出现了。那时语言还没有产生,人们只知道通过声音的强弱以及高低来进行信息的传递。等到人们学会劳动时,将这些声音通过统一的形式来进行传递,这便是音乐的雏形。无论是我国古代的“六艺”,还是西方的“七艺”,其中都包含了音乐,可想而知音乐的重要性。中学阶段的学生情绪表现得极为不稳定并且十分强烈,对他们进行音乐教育,可以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学生能够通过音乐找到情感上的共鸣,实现自我的慰藉。同时,音乐还能够使学生放松身心,放下紧张的情绪,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除此之外,音乐还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注意力,对学生进行德育。
音乐教育并不是趋向于理论性,而是通过声音的表达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音乐本身蕴含的思想能够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从而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1]。比如我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当歌声响起时,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伫立并敬礼,人们的心中都会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以及责任感,当学生唱道“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时,能够使每个人都联想到中国的艰难历史以及共产党顽强不屈的精神,从而唤起学生的爱国之情,这便是音乐对学生的德育作用,能够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音乐能够通过声音的高低以及强弱使学生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学生能够根据声音自行想象音乐所要表达的场景以及情感,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比如音乐欣赏《丰收锣鼓》中的第三部分,先通过笛子的形式将柔美的旋律展现出来,使人们的面前出现田园景色,再通过云锣的声音,将水库的美景尽显眼前,仿佛人们正处在丰收的场景中看着农民喜悦的样子以及太阳下丰收的景象。通过敲打锣鼓将丰收的喜庆以及人们喜悦的情绪呈现出来,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以及想象到当时的场面。音乐教育能够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并进一步地加深学生的德育。
音乐打破了种族地区之间的歧视和界限,是没有国界的,也是最自由的,是人们情感最真实的表达。学生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到真善美。比如让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学生被他们之间的爱情所感动,这就是真;最后的化蝶使学生感受到歌曲的浪漫,这就是善;一双彩蝶飞向远方,使学生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美。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欣赏,能够从中获得真善美的情感体验。
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不是为了某一个特定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大艺术家、大音乐家,而是为了通过音乐这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获得真善美的情感体验,同时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为帮助学生成为更优秀的人才奠定基础。我国明确规定音乐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能对学生的要求过于苛刻,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对音乐都有不同的见解[2],就如同莎士比亚说的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作为音乐的传播者、学生音乐的启蒙者,应该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能够引导学生去认识音乐、了解音乐,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中所蕴含的思想以及情感,使学生能够从音乐中获得真善美的情感体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适用于当下这个时代,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全身心融入音乐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审美能力主要包括感受美、评价美和鉴赏美的能力。音乐可以通过它特有的方式,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美,并且能对美做出评价以及鉴赏。学生能够通过聆听音乐想象出音乐所描述的场景以及表达的情感。比如在欣赏《轻骑兵》序曲时,这个序曲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当音乐一开始的时候,先是通过小号和圆号的声音来引出轻骑兵,使人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支轻骑队伍,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地向人们走来;然后用长号的声音来与之前的小号、圆号进行合奏,使人们仿佛身处在军营中,战争的急迫感扑面而来;随后再用小提琴通过较快的速度拉出比较轻快的节奏,使轻骑兵一下变得欢快跳跃;接着再用小号以及模仿马蹄声的形式,使人们仿佛看到轻骑兵正在行进,同时这种方式所运用的旋律也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之后再在乐曲的中间部分转变为小调的形式,利用小提琴弹奏出具有匈牙利特色的平静的旋律,但是平静中又带有悲伤,人们在聆听的时候也会感同身受,油然而生悲伤之情。这首序曲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其实是相同的,表现了轻骑兵在不断向前进,通过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欢快的氛围,最后在强有力的节奏中整个序曲结束了。学生在欣赏该序曲时,仿佛已经身处战场并且眼前正是一支轻骑兵。音乐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当学生心情烦躁的时候,通过欣赏音乐,能够使心情慢慢平复下来,并且能够从音乐中得到慰藉,使情绪得到抒发。
音乐中蕴含了大量的思想内容,有利于学生德育的发展,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音乐指导,能够有助于学生思想的提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根据音乐的内容对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挖掘音乐的内涵[3]。比如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乐器的声音以及特点,可以在学生进行欣赏之前提出问题,例如,请同学们在欣赏之前认真地倾听,在这首音乐中有一个乐器模仿了一种动物的声音,你们知道是什么动物吗?当听完这段旋律之后,你们的脑海中会出现什么画面?学生在认真倾听的过程中会发现,音乐中利用长笛模仿了一种鸟类的声音,并且还使这种声音形成了一段旋律,然后再通过双簧管将优美的景色呈现在听者眼前,使人仿佛正置身在鸟语花香的世界;之后再通过小提琴述说这段爱情故事,通过大提琴与小提琴的合奏,使音乐更加浑厚,也使气氛更加唯美浪漫,在倾听的过程中,仿佛已经感受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双方真挚的友谊以及深刻的爱情。在学生欣赏完整首音乐后,询问他们副部的音乐和主体音乐有什么区别,这一部分音乐诉说的是他们爱情故事中的哪一个部分,是凄凉还是唯美的爱情?学生通过前后的对比能够发现副部的音乐节奏更加欢快、更加活泼,并且在多个地方运用了跳音的方式使得旋律更加跳荡,当独奏和乐队交替出现的时候,使人们的面前仿佛出现了梁祝两人同窗的愉快生活。在这首音乐的最后突然转变为慢板,使人们的情绪慢慢变得忧伤,仿佛面前出现了梁祝二人正在依依不舍地离别,尤其是祝英台面含羞涩地望着梁山伯远去。又如,学生在演唱《保卫黄河》时,不仅脑海中会出现黄河的情景,同时还会在心中不由自主地升起民族自豪感以及国家责任感。
音乐是一种艺术,是需要通过表演才能够展现的艺术。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活动,并且尽量给学生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展现自身的才华,同时提高自我修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音乐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总的来说,音乐中蕴含了大量的德育知识,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学生进行了德育,让学生能够通过对音乐的欣赏感受到真善美。因此,学校以及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