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邦祖
(四川省西昌市第四小学 四川 西昌 615000)
时至今日,新课程改革已进入高潮阶段,语文教育在经历一次次改革、争论、探索、实践之后,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重升学、重应试的教学历史背景下,机械练习,题海战术,框架式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师中还普遍存在,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忽视了情感的教育。我认为,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一个听、说、读、写的情感体验过程,语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将教师、学生、教材的情感有机的融合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强烈的感情共鸣,下面谈谈一下自己的肤浅认识: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它是通过知识的传授、掌握与运用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一种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常是教师的“一言谈”、“满堂灌”,而学生长期担任“收音机”的角色,那么老师上课声成为其催眠曲也就在所免的了。所以,教师的教学工作中的观念转变就尤重要,教师应该变“为教而教”为“为学而教”,应该清醒认识到自身在教学活动中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在教学中要以生为本,教师以导为主,还学生以主动权,给学生充分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辨识、品味、体会。在这一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在生活中,师生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或相近的感受,这些感受可能是对生活的零碎体验,可能是生活中的不起眼的点滴心得,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一感悟就可以构建与学生感情共鸣的基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对教学效果来说应该是可想而知的。因为在教师与学生找到情感共鸣的时候,最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在这样的课堂中,用“心”和学生交谈,让“心”与“心”之间的碰撞,激起学习的火花。
著名教育家、特级教师、情境教育的提出者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学法根据教材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把学生带进教材,让他们融入其中,与教材同喜同悲、同欢同乐。让教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随着情感的迁移过程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近几年来语文教材的编写越来越注重人文化,越来越贴近生活,教材中的许多内容的描述其实是对现实生活的剪影。在学习这些课文时,这些画面又会很自然在学生的脑海中重现教师如果能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能利用这一瞬间抓住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共鸣,对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是非常有帮助的。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获取和增强语感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语感主要是指那些闪耀着美的光彩的语言。语感的深浅,说到底取决于对语感对象的熟知程度。因此,我们提倡“重读背、轻讲析;重陶冶,轻灌输”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捕捉课文中的经典词、句,比如借助人物形象、名言警句、优美描写、动人对话、动人抒情、慷慨议论等为切入点,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从而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李炳庭教授有一句话,“教师的作用是点燃。点燃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的好奇心。”课堂中,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很多学生会由于害怕别人发现错误而掩饰,掩盖自己真实的学习过程。有的学生本来有自己的想法却随大流人云亦云,有的学生本来有疑问也不敢提出来让大家讨论。于是原来很好的情感交流机会错过了。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无论是讲析课文还是朗读课文,都必须饱含真情。情感越丰富,语言的感染力就越强,情感教育的效果就越好。文中的词语是作者表达思想的凭借,都染上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因此,在教学中要对至为关键的词语讲出感情来感染学生,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言语激情的主要途径就是提示作者在课文中用得最贴切、最生动、最富有感人力量的词语,特别是那些有体现全段、全篇中心的关键性词语所包含的感情。因此,教师可以跟学生共同创造一些课堂制度:如奖励发表异议的,鼓励大胆发言的,批评讥笑别人错误的等等,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暴露真实的思维,愿意表达真切的情感体验形式,大胆实践自己的学习策略,以促进生生问,师生问,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互动。在实施过程中,如果教师情绪饱满,点燃了学生交流的欲望,一节课,从内容到形式,就完美无缺了。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气氛,使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把教师、学生、课文三者有机的融为一体,以自身的知识和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美的陶冶,以教师的激情成为点燃师生情感共鸣的火花,使学生乐于求学,乐于求知,积极探索,喜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