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福吉(哈尔滨商业大学 能源与建筑工程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教育部以及共青团中央所推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当中明确指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人文素质以及科学精神方面的建设工作。同时需要将对大学生的教学工作,全面转向素质教育的教育方式。在进行素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努力将人文素质以及科学精神融合到高等院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并且可以充分地将这种教育理念融合到教育的全过程。在高等院校的教育过程中,辅导员、班主任都是教育的核心团队成员,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同时,两者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能够成为大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引领者[2]。
对于辅导员的人文素质而言,就是指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所具备的人文精神,以及能够通过对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体现出的个人精神、思想、道德、性格以及思维水平等品质,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素养和能力的体现。在具体的工作当中,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能够有着一个认真负责的态度,并且有着一定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能够在教育中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差异性和成长的规律性,不仅仅在学习过程中认真负责,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确保管理工作符合人性化的特征,重视人文的关怀。
在国家所推出的诸多政策当中,注重从战略性的高度对大学生进行培养,同样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性进行了阐述,并明确了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当中的重要地位。高校的辅导员对于大学生而言,是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践行者,因此在对大学生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其教育作风和教育理念,都是基于辅导员人文素质的一种体现。学生看待辅导员时,辅导员的行为和思想水平,都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逻辑,因此务必提升辅导员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以此营造出适合辅导员提升个人人文素养的环境。所谓优化辅导员人文素质培养的环境,是在准确认识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充分发挥积极因素对培养工作的促进作用,推动辅导员人文素质培养的顺利进行,营造有利于辅导员人文素质提高的良好氛围。
高校在明确辅导员人文素质培训重要性的同时,要加大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要努力减少干扰因素。其中,舆论既可能是干扰因素,也可能是积极因素,它是一把双刃剑,应用恰当就可能成为教育环境中的一把利器。积极的舆论对辅导员人文素质培养起正向的推动作用。因此,应充分发挥辅导员人文素质培养环境中正向的舆论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辅导员人文素质培养的良好氛围。也就是说,要充分调动当下的舆论因素为辅导员人文素质培养服务,充分利用现有舆论资源,使其正向影响效果最大化。
建立起行业协会后,其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促进在该行业当中人们的积极性,可以在工作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团体和组织,以此形成强有力的发展力量,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正确的方向。在行业协会对其内部成员进行具体管理的过程中,都会采用行业管理的方式进行,对于同行业的人员而言,需要具有一定的行业生存方式的概念,并保障拥有统一的职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在进行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有着一致的话语体系,并严格在一致的职业资格标准下工作。对于协会的职能方面,服务的主体对象是协会当中的全体成员,目的在于为这些成员在社会当中创造出更多合作交流的机会,并促进共同发展和建设。行业协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利用具体可靠的规章制度,对其内部的成员进行一定的行为约束,以此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模式。
现阶段,我国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为此,高校内的辅导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其工作内容也呈现着专业化的发展趋势。而各个高校对于辅导员的常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新时期社会对于大学生的新需求和新标准,为此,辅导员行业协会的建立势在必行。对于辅导员而言,需要等同于律师、医生这类行业的准入标准,在进行协会会员的审批时,需要对其受到的教育进行严格的审核,并且开展一些专业的考试以及培训,在获得一定的资质认定之后才可以进入协会当中。建立的辅导员协会,可以很好地提升辅导员的人文素质,以此帮助辅导员在日后的工作当中形成较高的职业素质,成为具有较高思想水平的教育工作者,使其能够规范教育工作的行为,提升高校内的督导员工作水平,充分发挥辅导员协会的价值,同时,辅导员协会的建立也能够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工作归属感,是提升辅导员在社会当中认同感的关键所在。
环境影响人,环境陶冶人,环境塑造人。优美、适宜、平安、和谐、高雅的环境是辅导员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保障条件。一般而言,影响辅导员人文素质培养的育人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件条件,二是软件条件。硬件条件主要是学校教学环境、培训设施等。软件条件则是工作中的人际环境、学校相关政策,指导教师的配备等。
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都是德育的载体,一般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是不能分离的,显性文化受制于隐性文化,是隐性文化的外在表现;隐性文化反映学校的内在品质,决定着显性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表现形态。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既要注重加强显性文化建设,更要注重隐性文化对辅导员人文素质的影响。
显性文化建设主要是指人的视听所及的所有外在环境,学校的一草一木、一墙一壁、教室寝室、标语条幅、亭台楼阁等都要美化、亮化,围墙上的经典诗文、楼梯上的励志名言、走廊上的名家经典以及草坪花圃中的轻轻絮语等,学校组织教工开展的合唱比赛、节日庆典汇演、各项体育赛事等,这些“有形”的、“有声”的显性文化无不陶情养性,振奋精神,促人自爱自强,对辅导员的人文素质提升会起到巨大影响。
学校内隐的校风、教风、学风,亦即学校精神,是影响人们行为模式的根本,是校园文化蕴含的力量和含义。隐性文化是真正无声无息对师生员工发挥潜移默化作用的校园文化部分,是较显性文化更深层次的校园文化部分,看不见摸不着。情感环境就属于隐性文化,辅导员人文素质培养需要健康、和谐的情感环境。情感环境包括人际环境和竞争环境。心理研究认为,人际关系融洽有利于提高工作的和谐性,因此,高校要制定和完善“三育人”工作条例,力求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构建全员育人格局,形成和谐的人际环境,提高师生员工对辅导员的认同感,成为学生在新时期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