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忠恕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合路径

2020-03-03 01:57李闻娇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611130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儒家思政思想

李闻娇(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 成都 611130)

2016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近年来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而儒家忠恕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最基本内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儒家忠恕思想的内涵

儒家忠恕思想是由孔子提出的行动准则。春秋时期,社会动荡而礼崩乐坏,孔子据此提出了“仁”的要求,并提出了“仁”的落脚点在于坚持“忠恕”之道。“忠”字是个形声字,解释为“从心,中声”。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做到真心诚意,而不仅是指后世所常认为的忠君之义。孔子在回答樊迟问仁时曾指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可见“忠”涉及的不仅仅是君臣关系,而是社会所有的人际交往。恕也是形声字,解释为“从心,如声”。意思是感同身受,孔子曾提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恕”表达的除了宽恕,更重要的是换位思考。

儒家其他代表人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也对忠恕思想做了一定的阐释。曾子认为孔子的思想都可以用“忠恕”概括,即要求在修炼自身的时候也心系他人的喜怒哀乐。孟子认为善是人的天性,“忠恕”之道的实质是按人的本性去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生活的整体和谐。荀子认为要用礼义法度等方式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提出要“化性起伪”,指出“忠恕”这种高尚道德要通过约束来维持,提倡通过教育改变人性中的不足。朱熹对忠恕思想做了系统分析,指出“尽己为忠,推己为恕”。即朱熹认为“尽己”是一种倾己全力去帮助他人的社会责任,“推己”是一种推己至彼并理解他人的宽容精神。新儒学者冯友兰先生则认为忠恕思想是在感悟的基础上行动,知别人之所欲和不欲。

二、儒家忠恕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以知养德——亟须变片面了解为全面掌握

当下已经有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儒家忠恕思想的教育,但是因为生活中的误用和相关教师自身的哲学素养不足,存在对儒家思想误读。部分教师认为忠就是忠于君主,而忽略其原义是社会责任;认为恕就是饶恕和原谅,而忽略其原义是理解和宽容。错误的知识传输导致部分学生误认为儒家忠恕思想是指无条件的奉献,继而觉得儒家思想不符合现实生活中追求利益的需要。因此,高校思政教师需真正掌握儒家忠恕思想的内涵,并纠正学生对其错误的理解。

(二)以思明德——亟须变领会精神为塑造品格

现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即使涉及了对儒家忠恕思想的讲授,也往往只是采取课堂阐释和举例说明,很少真正着眼于通过直击内心而塑造德行。大学生面临学业成绩、人际交往、经济等压力,且部分人受到了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媒体有时为增加点击率,刻意对舆论形成误导,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忠恕”之道旨在追求和谐,和谐的人际交往需要大学生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顾及他人的利益,而形成这样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必须以高尚的德行为前提。高尚的德行会促使大学生社会道德感的不断加强,便会在重视他人的基础上,自觉管理好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从而获得整个社会的高度赞许与认可,而这种荣誉感又会反向刺激德行的提高,形成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

总之,儒家忠恕思想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核,对当下中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儒家忠恕思想和高校思政教育两者的融合是必要的。

三、儒家忠恕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儒家忠恕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通过“尽己为人”和“推己及人”两个向度把个人道德修养和个体社会价值联结,有利于在德育为先的基础上,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物质层次方面

首先,将“软性”的儒家忠恕思想和“硬性”的高校基础设施相结合,营造具有浓厚感染力的校园环境。生活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有熏陶作用,高校应该加强代表建筑、文化景观、活动场所的建设。如可增设儒家代表人物雕塑和名言标语,利用文化橱窗和宣传栏传播儒家忠恕思想,使校园建筑承载文化教育作用。

其次,将“正能量性”的儒家忠恕思想和“复杂性”的大众传播媒介相结合,营造文明健康的宣传环境和全面有效的教学环境。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可避免,而大量传播的信息中往往包含着一些不良内容,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儒家忠恕思想应该既坚持其正能量的一贯特点,又保证自身不会被其他信息所埋没冲淡。这就需要多方位利用平台进行宣传,并且和当下的热点信息有机结合。

最后,将“传统性”的儒家忠恕思想和“现代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要扩展多种手段,使大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提升自我,使深邃的忠恕思想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表现出来。可利用读书会、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学术沙龙,对大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通过视频微课、雨课堂、情境体验、论坛讨论、广播、电视、手机、报纸、杂志等方式将其传统的内容以现代化手段展现出来,使忠恕精神变得可感知与可接受。

(二)行为层次方面

将“情怀性”的儒家忠恕思想和“时效性”的各类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相结合。忠恕思想是一种仁爱的学说,因为其独特的性质,因此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而情感的共鸣具有渗透性,情感共鸣若能贯穿到各类活动中,将使短期的活动发挥出长期的价值。课堂上可以通过情境还原分析、道德小品演绎、主体辩论等方式,将儒家忠恕思想生动展现。如设置曾子杀猪、阳货见孔子等故事,寓教于乐,让大学生揣摩儒家人物的心理,体验儒家思想的情怀,受到儒家思想的浸润。课堂下可通过辅导员谈心谈话,与家长沟通协调等方式监督学生、帮助学生成长。要在以情动人的基础上以理服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

将“传承性”的儒家忠恕思想和“创新性”的高校思政工作方法相结合。高校思政教育课堂讲授依然是主流,照本宣科的教学容易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新的方法如多媒体教学工具和多种教学方式作为手段,可通过情境剧、文艺表演、微电影等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开展教育,以启发式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忠恕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

(三)精神层次方面

将“一贯性”的儒家忠恕思想和“灵活性”的学生工作方法相结合。尽管忠恕思想价值重大,但是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自身存在的问题千差万别,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将其核心内容与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充分结合起来,进行合乎实际的灵活运用。当下学生精神建设工作的难点通常是情感纠纷、人际矛盾和心理健康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应该以儒家忠恕思想作为教育主线,使学生学会担当和宽容。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灵活不是随意,而是在教育者掌握正确系统的知识后,有目的地选择其中的合理部分,解决学生的具体疑惑。唯有如此,“忠恕”之道才能真正有效发挥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总之,儒家忠恕思想其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的方式可以对现在流行的显性无差别教育进行有效补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传播儒家忠恕思想时,能从中获益,提高自己的思政教育能力和水平;大学生通过对儒家忠恕思想的理解和认同,能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在用儒家忠恕思想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他人与服务社会。

猜你喜欢
儒家思政思想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