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昆明 650033)
近几年人们越发注重对于事物精益求精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高等教育要注重学生思政教育,并积极推进两者有效融合,培养高职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这点,并融入工匠精神内涵,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推动整个社会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工匠精神”作为人类精神品质之一,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基于物质文明角度分析,“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品质与创新精神,利用工匠生产劳动转为具体的物质力量[1];而从精神文明角度分析,“工匠精神”作为服务与奉献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有助于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氛围。目前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中国制造”的产品,从汽车到楼房、从衣服到鞋子、从零件到产品等,我国很多制造业规模为位居世界前列,但每个行业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质量问题,这与先辈传承下的“工匠精神”不符[2]。我们如何才能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传承先辈的“工匠精神”?
我国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产品质量普遍不高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在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推动我国制造业的进步与发展。市场经济环境背景下,知识资本形态主要通过品牌形象的力量进行展现,由此发展并经营自己的品牌资本。“工匠精神”作为企业的品牌内涵与体现,也是提高企业产品知名度的重要路径。企业塑造品牌形象与资本形成过程中需要融合“工匠精神”,并将对其的弘扬与践行作为企业内部员工的主动行为,推动企业快速发展[3]。那么,作为高校的平台,如何培养出具备上述精神的人才呢?
课程聚集顶尖师资力量,组建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多元建设团队,将工匠精神的特质与职业特色相结合,开展专题式教学。每个专题授课教师均为专业骨干教师、业内领军人物,同时聘请专业名师、行业专家、模范人物参与教学。每位教师都满腔热情从教,潜心教书育人,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承担的社会责任。对自己的职业充满敬畏之心,以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职业态度,通过不断追求职业教育的专业品位和专业价值,以体现教师的情怀、操守和内心品行,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让学生从教学中深深感受工匠精神,在未来工作中也可以传承此精神。
课程团队紧跟时代步伐,将思政课综合改革作为重要突破口,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根据专业和行业特色进行个性教育。挖掘整合学院各专业的思政教育资源,以黑色冶金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工业与信息化专业为突破口和试金石,积极拆除“学校和社会之墙,各院系、各专业、各部门之墙,教学与科研之墙,教与学之墙”,逐步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具体而言,就是主讲教师与专业教师密切配合,通过集体备课,交流研讨,打破教材体系,找到思政课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将各个知识点融会贯通,选取典型案例、数据进行论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4]。
高职生处于人生重要十字路口,将工匠精神纳入思政教学大纲和计划之中,对技能型职业学校和学生未来职业、包括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工匠精神,提升个人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同时通过学校教育提升学生法制意识和安全文明、文化意识,最终实现核心能力的全面提升。一定要集合自身发展,坚持以学团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的形式,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品德、精神和专业能力等进行深度挖掘和教育、引导[5]。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具有工匠精神教育特色的文化活动、主题班会、技能大赛、诗歌朗诵、专题报告、比赛竞赛等,尽可能开发并丰富校园工匠文化活动的内容。另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先进企业家、劳模、工匠大师、学者、优秀校友等来校开讲座、论坛或者演讲,在校园中引入企业优秀文化内容,通过真人接触、真实感受、真心体悟,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工匠精神的高贵和可取之处。让他们置身于其中,眼见为实,实时感受具有工匠精神的模范们。让学生在学校就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明确的目标和偶像的榜样作用,对于一个人一生的事业都会有很大影响。当其投身于自己的事业中,并能拥有这种精神的时候,社会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良性循环。在这样具有中华传统的“工匠精神”面前,其他的诱惑就会显得没有吸引力,高职的学生真正可以从自身的努力中找到发展的方向,并且更好地去发挥这种精神影响身边更多的人。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课程团队通过集体备课,把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从理论的深度、知识的广度入手,严把教学质量关。结合新颖的教育载体与表现形式,以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思路推进思政课程改革,有效增强思政课教学的育人功能。例如,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相结合,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信性,提升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在思政教育中的实效功能。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教学方法,灵活使用“学习通”“云班课”“清华在线”等教学平台,师生在线共同探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讲述生动鲜活的教学事例。大力提倡探究式、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法,开展作品展示、演讲辩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帮助教师活跃教学气氛,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思政课真正“活”起来,真正“进”入学生心中。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渗透工匠精神理念,最终执行者就是教师,教师自身工匠精神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提升自身工匠精神水平,课堂教学时筛选出合适的工匠精神内容。教师应该先对自身的工匠精神进行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根据课标和课文的需要补充自身所不足的方面[6],实现自我提升。同时,还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对其做出自己的思考,与时俱进,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源源不断地向学生传达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具体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作用,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感觉自己并没有参与到课堂之中,因此对于教师所讲的东西不够重视,很轻易就被其他事物引开注意力,进而荒废学业。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问题教学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性。而要想发挥问题教学方法的作用,就必须满足问题教学法的基本要求,使教学方法应用更加高效。这个环节教学质量受到情境创设的影响,良好问题创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7],因此教师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如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加入课堂讨论、开展主题演讲、主题辩论等多种教学互动,以“润物无声”的方法将理论教学内容徐徐渗透到学生脑海中、思想中,即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浓郁的思政文化气息,吸引学生注意的同时,鼓励其积极投入其中,在交流、讨论和演讲的过程中进行思想碰撞,加深体验,感悟其中的乐趣和魅力。而且在这种真实讨论和互动中,实现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的育人宗旨和目标,将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思想性、时效性和创新性全面发挥出来。
总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应与工匠精神培养进行融合,调整传统人才培养时存在的不足,增加思政教育的内涵和丰富性。要想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方式,增加思想政治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自主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向市场输送高质量、高学历、高要求的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