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在精神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2020-03-03 01:27:13孔媛媛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55期
关键词:精神疾病精神病状态

孔媛媛,国 磊

(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 ,山东 潍坊 262400)

精神疾病会导致患者产生行为、情感以及意志方面的异常情况,进而导致患者难以如正常人一般参与社会生活。许多国家都将精神疾病纳入至“不治症”的范畴之中。在临床中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多采取保守治疗的方式,以此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保持患者情绪的稳定性。但因精神疾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以及自控性均较差,所以会对其临床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而在此情况下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是尤为必要的。对此,本文主要研究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在精神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精神病患者中抽取52例,随机划分为对照组(26例)、观察组(26例),对照组男16例,女10例;年龄16~52岁,平均(38.5±10.2)岁;观察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17~55岁,平均(39.7±10.6)岁。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谨遵医嘱,叮嘱患者准时用药。在患者出院后,需告知患者定期至院接受复查,切实了解患者的疾病状态。

观察组患者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实施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护理。①心理护理。营造和谐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真实心理状态,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疏导,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还应保持高度的耐心和责任感,增强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以及安全感,如此才利于保障其他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1]。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精神病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拒绝服药的情况,部分患者会通过藏药、丢药等方式逃避吃药,以往,在实际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中,部分护理人员会强制要求患者服药。但是从本质的角度来看,精神病患者之所以存在拒绝服药的问题,与其自身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关系,多数情况下他们不认为自己存在疾病,不需要服药接受治疗。在这样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就需要做好针对患者的心理辅导工作,积极转变患者的观念,提升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促使患者主动服药。②语言沟通护理。护理人员应采用热情、积极的语言和患者进行沟通,绝不能够以威胁或是恐吓的方式去对待患者,这样则利于提高护患之间的沟通质量。另外,还应多加采用鼓励性语言去鼓励患者,以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实际情况,了解的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性别、性格、受教育程度、年龄等,与此同时,要给予患者更多积极的心理暗示,但是,从现实操作的角度来讲,部分患者容易接受护理人员的暗示,部分患者对于护理人员暗示的接受度则相对较低。为了有效提升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护理人员一方面要保证自己的行为大方得体,另一方面护理人员自身需要具备较高的亲和力,在此基础上,使患者愿意主动与护理人员进行沟通,促使护理人员能够更好的了解患者自身的情况,在此基础上,为护理人员有针对性的为患者制定语言沟通护理方案奠定良好的基础。

1.3 临床观察指标

采用心理状态评估量表,以及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评估两组患者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①心理状态分数愈高,则表示患者心理状态愈差。②生活质量评分愈高,则表示患者生活质量愈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评分(±s,分)

?

3 讨 论

相比于其他类型疾病的患者来说,精神病患者的情况相对特殊,由于精神病患者的发病具有间歇性的特点,多数精神病患者会存在情感障碍问题以及精神障碍问题,从临床的角度来讲,精神疾病的主要特征为行为异常以及精神无能等,多数情况下,在发病期,精神病患者不会认为自身存在精神疾病,而在疾病的恢复期,患者又会因为过重的心理负担而高度敏感,尤其是在面对外界刺激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强烈的应激极反应,进而导致病情加重。诱发精神疾病产生的因素有许多,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若不对精神疾病患者予以及时治疗,还会加剧其病情严重程度[2]。所以,务必要对精神病患者予以及时治疗,以快速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但因精神病患者的临床依从性等方面较差,会影响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对患者实施良好的护理措施则尤为关键。最近几年,医疗研究越来越多的从以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心理医学研究模式,而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新的护理模式开始出现,护理人员也开始更重视临床护理质量的提升。

以往在开展精神病患者护理工作时,护理人员普遍运用常规护理措施,但该种护理措施仅能够对患者实施常规性的用药护理、以及健康指导护理等,却难以发挥出显著的护理效果。

伴随生物学模式的不断革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也愈发重视于患者的社会心理方面。据相关研究显示,在护理精神疾病患者时,若能够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护理,则利于在较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3]。应注意的是,在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前,护理人员应以患者的性格特点及行为习惯等为重要根据,以便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如此则助于增强患者的恢复效果,同时也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对于精神病患者的进一步恢复来说,极具作用与价值。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护理之后,无论是在心理状态评分方面,还是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整体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由此可见,在这精神病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之上加入心理护理以及语言沟通护理方式,能够真正达到减轻患者病情的目的,缓解患者因疾病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使患者的情绪状态能够最大限度的趋于平和,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升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度,使患者相信有效的治疗能够缓解自己的困境,提升患者的康复速度,与此同时,有效降低患者疾病复发的概率,为治疗效果的保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在精神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尤为显著,能够切实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说,在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可积极运用与推广上述护理措施。

猜你喜欢
精神疾病精神病状态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当代陕西(2020年17期)2020-10-28 08:18:08
状态联想
都有精神病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28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热图
家庭百事通(2016年3期)2016-03-14 0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