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5月12日刊登斯远的文章说,5月10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乡长帕查有格称,阿土列尔村(悬崖村)将在12至14日陆续搬迁,84户精准扶贫户将搬进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整体搬迁后,经过双向选择,青壮年可自愿留在悬崖村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
2016年5月,媒体报道了“悬崖村”孩子爬藤梯求学的故事,那几乎直上直下的藤梯,刷新了很多人对贫困二字的认知。这次“悬崖村”整体易地搬迁,无疑是用实际行动回应着社会关切。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悬崖村”村民搬家,也能给扶贫路径选择提供很多启示:对各地而言,脱贫攻坚需要因地制宜地克难攻坚。
拿“悬崖村”来说,“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是其典型特点。当地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等并不适宜生存,易地搬迁对当地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必选项”。从以往实践经验看,易地搬迁对落后地区整体性脱贫确实行之有效。
当然,“悬崖村”的彝族村民世代居住于此,自然也有其难以割舍的东西,这就要求当地在实际操作时,做到精细精准,把好事办好。双向选择,老弱妇孺下山进城、青壮年留下来参与旅游开发,不搞“一刀切”,就体现了“搬得出、稳得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