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升阶的节点之年,中国将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伟大征程。由于保护主义在一些国家成为主流思维,逆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了重重障碍,特别是受到全球性疫情的重大冲击以来,世界经济步入深度衰退,加之国内面临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相互交织的矛盾,我国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发展任务异常艰巨,但我国经济潜力大、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发生变化,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经济趋势也没有逆变。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不懈奋斗,用好改革这个根本办法,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坚持把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作为实现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基本要求,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守住“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底线,以保促稳,稳中求进,立足于稳企业,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扩大内需,拉动市场,稳定增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就一定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攻坚克难之要。就业一头连“三业”(产业企业创业),一头连消费,处于“三业和消费”的关键节点,是联结“三业”和消费的枢纽。保就业必须保市场主体,要树立保市场主体就是保就业的理念。只要产业持续扩张,企业稳定生产,创业不断推进,就业就会有保障。稳就业既可以倒逼“三业”协同并进,又可以扩张消费,牵引“三业”顺利推进社会再生产,进而实现“产业企业创业-就业—消费—产业企业创业”步入良性循环。保就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精髓,既是我国制度显著优势的表现,也是当前应对重大疫情冲击的关键一招,必须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坚定不移推进就业优先政策实施,根子在于稳住市场主体。市场主体的正常有序运营,特别是数量庞大而且就业容量巨大的中小微企业的正常运转,对保就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保就业和保市场主体的这个逻辑关系,要求把保就业的根本放在保市场主体上,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纾解企业运营难题,稳定市场主体,一要减税降费,二要降成本,三要强化对企业的金融支持。政府工作报告对这三个方面表达非常明确:做好减税降费的“减法”,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通过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新增减税降费5000亿元,采取减征、免征、延期征收等手段,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为了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硬措施”,降低工商业电价5%政策延长至2020年年底,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降低15%。注入金融“强心针”,通过延贷、增贷、续贷、扩贷,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强化稳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
保就业还要特别发挥创业对就业的拓展作用,一些消失和减少的就业岗位可以通过以创业扩就业的“加法”来对冲。风险越大,机会也就越多。蔓延全球的疫病在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也给创业提供了补链和延链的机会,延链补链的创业机会就是就业的机会。一些新业态的涌现,为创业提供了绝佳的机遇和条件,新业态中孕育着新就业形态,是新就业形态的突破口,新业态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更能激发就业形态的变革,特别是互联网与智能终端的普及形成的技术智能化、操作远程化、空间分散化、机构扁平化,使网络会议、居家办公、在线交易变得寻常,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大量购物、医疗、教育、会议、办公迁云,稳岗的现代基础更厚实,就业思路发生史诗级变化,为灵活就业开拓了更加开阔的空间。必须加大对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的支持,让新就业形态更好地生长。
打好“加法”“减法”“硬政策”和“强心针”的套装组合拳,将极大提振市场主体的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大大提升企业运营空间,将会留得市场主体座座青山,稳住保就业的根本。
供给由生产决定。生产的方式、品种、结构、品质、数量决定供给方式、品种、结构、品质、数量,生产与供给具有实质同一性。因此,生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社会再生产分为四个环节即: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这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消费对于生产而言,只能是生产什么消费什么,毕竟不能消费子虚乌有的东西。生产决定消费的内容、消费方式,甚至引领消费的潮流,“生产通过它起初当作对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筷子生产出来以前人们绝不可能使用筷子吃饭,手机没有生产出来以前人们一定不能使用手机通话。只有当筷子生产出来后,人们用筷子吃饭这种消费方式才得以产生;也只有在手机生产出来后,人们才有使用手机通话这种消费行为,显然,生产对于消费具有决定性意义,生产直接就是消费。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中,生产处于主要方面,消费处于从属地位。生产和消费具有辩证统一性,生产是消费的同时,消费也是生产。没有消费,生产就会失去其作为生产的意义没有了目标和方向,生产的动力亦将消失。显而易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消费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于改善生产端,通过扩大有效投资,优化供给结构,扩大有效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满足人们需求结构变化的要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是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两新一重”建设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新基建”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是推动中国产业高端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能,赋能经济发展,催生新经济新业态,是未来消费扩张的新端点。政府工作报告将新一代信息网络、5G应用、充电桩,新能源汽车等作为“新基建”的重点,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为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其意义不言而喻。“新城建”不搞大拆大建,着眼“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民生导向,围绕改善民生做文章,着力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改善与提高。“重大工程建设”着力“大动脉”“大血脉”,把交通和水利作为重大工程建设的重点,关系国计民生,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提供强大保障。扩大有效投资不局限于政府的大规模投资,同时也发挥市场化投融资机制的作用,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两新一重”建设既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引领新的产业发展潮流和消费新方向,优化经济结构,增长发展后劲,是从生产的源头出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不仅要从生产端着手,还必须从消费本身下手,正确处理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的关系,聚集和提升生活消费与生产消费能与量。“房住不炒”定位夯实消费基础。如果大多人都去存钱或者借贷买房,消费欲望就一定会受到抑制,和住房相关的产业发展与需求也迟早会受到抑制。新冠疫情以来,总的来说,消费受到了很大的抑制,特别是生活服务业受到了极大的抑制。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新消费方式和新消费渠道得到了扩张,一方面要恢复传统消费,另一方面,要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创新消费方式和消费渠道扩张和拓展消费,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和美好生活需求。生产消费即对生产资料的消费是生产的内容,同时也是消费的内容。石油、天然气、能源、矿产资源等战略性资源消费,必须立足于国家安全的需要,从战略的视角谋划储备能力的提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遇到过许多难题,都一往无前攻坚克难地走了过来,走过来的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改革开放。今天,在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化解这些困难和风险,还是必须靠改革开放。
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立足疫情常态化防控,平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不断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转变政府职能,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切实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为市场“腾位”,简化办事流程,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做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实现“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国有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坚持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二是着力推进资本、土地、人才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金融政策环境和支持体系,充分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间接融资渠道的功能。加快传统金融行业创新,规范新兴金融行业健康发展,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倾斜力度,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的发挥,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积极稳妥发展“创业板”市场和区域股权市场。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省级政府建设用地更大自主权的机遇,全面落实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好用足国家用地政策,提升土地管理和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开拓新的土地利用空间,盘活闲置土地利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以用为导向,以企业、市场、社会认可为原则,建立以学历、技能、纳税、居住、社保、发明创造、社会贡献等因素构成的社会化人才综合评价体系,重点项目攻关实行“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充分激发人才活力,促进人才有序流动。
三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增长新动能。坚决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引导更多资本投向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领域,最大程度激发全面创新的活力和动力,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专项扶持力度,实施专项扶持计划。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社会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建设,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对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市场准入认证、产品应用示范等创新活动给予资金支持,发展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发展,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采取银政企合作贴息、股权投资、科技保险、创业投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等措施,全面撬动银行、保险、证券、创投等资本市场各种要素资源支持创新创业,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激发社会创造力。
四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放发展理念是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遵循。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面对逆全球化和新冠疫情重大冲击引发的全球变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仅不能关,反而必须越开越大,以更高的开放水平促进改革,顺应全球产业变革大势,完善国际产业链布局,提升应对突发风险的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循环,提高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促进发展。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坚决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银行机构建立金融服务授权授信,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加大信贷投放,支持企业增订单稳岗位保就业。牢牢把握外贸出现的新趋势新变化,支持国际贸易业态和模式创新,积极推进数字贸易、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离岸贸易。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加快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推进新一轮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姿态,发展更高水平面向世界的大市场。优化对外开放格局,打造开放新高地,增设更多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并以之为载体,逐步放开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监管政策,推动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用好开放大平台,推动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速吸引更多高质量外资。
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中之难,艰中之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最大的拦路虎,必须做好打苦仗打硬仗的思想准备,无论脱贫攻坚的险阻有多大,也要通过苦战硬战来攻克过关。在前所未有的重大疫情面前,取得脱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千条万条就业第一条,保证贫困农民就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攻脱贫攻坚之难不仅要保就业稳就业,而且要创造就业,全力稳住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对于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脱贫攻坚力度不减,提供就业岗位就不能减。大多数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主要靠“务工经济”,外出务工收入是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一旦外出务工收入缺失,返贫增困风险就会剧增,加大脱贫攻坚的难度。政府工作报告把“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对外出务工劳动力,要在就业地稳岗就业”作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首条提出。外出务工对脱贫攻坚的权重显而易见。就业地必须牢牢守住稳岗就业防止返贫的防线,实施阶段性减免社保缴费、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补贴等政策,在稳岗就业上做足功课。深化扶贫协作和定点扶贫,输出地与输入地可以采取加大有组织外出务工“点对点”对接措施,建立就业协作机制,强化贫困人口和边缘人口精准就业。对于返乡农民工而言,创造就业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业,扩大以工代赈规模,让返乡农民工能打工、有收入。”采取发展产业、整合公益性岗位、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服务体系等方式和措施,实现稳定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意味着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培育满足新时代需要的新农民,既解决当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当急要紧的问题,让农民迅速掌握和提升技术水平,获得专门技能和技巧,让农民来唱主角、让农民成为主人公、真正突出农民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解决乡村振兴的主体性要素。推进农村产业振兴,把产业发展真正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现途径。以党建为引领,实现产品、产业、品牌,农民、培训、技术、资金、组织、生产、市场等农业产业全要素盘活,全要素激发生产能力,全要素产生实际脱贫效果,增加农民产业收入、投资入股分红收入、劳务转移收入、政策性收入,夯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