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稳定有效的内部动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黔西南州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本文通过分析黔西南州乡村文明建设现状及面临的困境,对如何加强乡村文明建设作出思考。
黔西南州紧紧围绕打好“青山、碧水、蓝天、净土、乡村环境”等标志性战役,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截至2019年底,全州森林绿化面积达到1516.93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18%,比上一年提高1.68个百分点。兴义万峰林街道办获国家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黔西南州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州新建6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并试运行,污水处理率达93.8%。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38座、农村垃圾收集点3107个,建设改造农村厕所8.9万户、农村公共卫生厕所434座,253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积极推动移风易俗,牢固树立文明乡风,进一步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依法推进文明建设,使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比如,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抓住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抓好民居改造、文化广场建设、通村油路建设,建起了供群众休闲娱乐活动的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等公共服务设施,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幸福指数”。
由于基层党组织不强,乡村治理滞后,农村自治、法治、德治结合不够紧密。一首先,乡村基层组织弱化,作为第一道防线的村调解委员会、治保会等在面对民间矛盾纠纷时存在不愿管、不敢管的现象;其次,存在个别基层党组织人员横行乡里,我行我素,任人唯亲,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严重违背了乡村民主治理的原则;再次,优秀传统文化流失,新的先进文化耕种不足,不良文化、不良习惯乘虚而入,树立文明乡风任务艰巨。
一些农村地区垃圾、污水处理问题日益突出,存在“乱堆柴草,乱堆粪土,乱倒污水,乱占巷道,乱放牲畜,乱倒垃圾”的现象。目前,大多农村都修建了垃圾池,但是,没有垃圾车定期来清理,农户只能自行焚烧处理。还有的村民根本就没有倒垃圾的习惯,大多乱扔乱倒或者一烧了之。农村的污水排放,没有专门的排污渠道。
目前黔西南州还未脱贫的群众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村寨,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俗难以改变,并且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失学,导致他们文化素质低。黔西南州深度贫困地区,留守在村里的大多为老人、儿童和妇女,由于他们长期封闭于深山,与外界交流少,见识少,环境卫生意识淡薄,依赖思想严重存在。部分贫困群众不但不以贫困为耻,反以贫困为荣。贫困群众思想落后问题暴露,急需扶志。
基层党委政府要为乡村文明提供制度规范,包括对农村人情、办酒、彩礼、歌舞表演等提供指导性意见和规范性原则。当农村社会不能内生出规范实现自我治理时,基层党委政府的倡议和规范具有权威性,能够获得村民的认可并积极响应。同时,要执行好村务公开,加强农村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发挥村监委会的作用,全程参与村务和党务的实施过程。因地制宜地制定村规民约,规范当地村民的行为,明确村民的权力和义务及其责任后果。
1.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引领作用。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因此,要使得农村的风气变好,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发挥“政风带乡风”的作用,整合资源,利用联合支部、总支、流动党员支部等组织为当地的民风民俗树立正气。带领群众抵制愚昧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的影响,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健康、文明、进步的风尚占领农村阵地。
2.加强法治教育,促进农村法律知识的普及。农村普法工作不能走形式、做资料、行政空转。广大农村特别需要关于婚姻家庭、财产继承、土地承包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广大的农民工特别需要劳动工伤、矿难事故、反传销等方面的法律知识,通过各种媒体平台以案说法,用具体案例来告知农村群众污染环境、滥伐林木、捕杀保护动物、乱占耕地、传播谣言和破坏选举等是违法犯罪行为。引导广大农民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
1.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优良的品德教育村民,逐渐在广大农村形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艰苦创业、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等健康文明的伦理观念。
2.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农村土地广阔,行政村普遍建有农村书屋,但普遍没有文化广场,所以,农闲时老人们就自发去赶小庙,年轻一点的就到乡集镇打牌、搓麻将、喝酒。农村普遍有“村村通”户外高音喇叭,基本没有发挥作用,建议恢复乡镇广播站,坚持户外喇叭天天播放。乡镇一级建有文化站,但没有文化专职干部,没人做事。要发展壮大具有乡村特色的民间文化队伍,如秧歌队、采莲船、龙灯队、狮灯队、阳戏、杂技、唢呐队、小川剧团等,它们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乡村特色,最易被广大村民接受。同时,近年来打工返乡归来组建的广场舞蹈队带回了城市文明特色。对这些人才应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在经济上给予一定扶持和奖励。
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大力倡导学传统,以“忠孝仁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旧瓶装新酒,取其精华,推陈出新。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发挥“家风促乡风”的作用,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遏制大操大办、薄养厚葬、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堵后门,开前门,与其让村民乱建小庙和祠堂,不如在农村因地制宜,依自然村落具体情况,统一规划建立乡村殡仪馆和乡村公墓,解决村民去世后的殡葬难问题。
1.突出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减少农药、化肥、农膜等的使用。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梓潼县“1+5”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被评为四川省十大转型升级案例,值得借鉴和学习。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禁止肥水养鱼。加大资金投入,在广大乡村开展“扫把行动”和“厕所革命”等,定期对农村垃圾池垃圾进行清理,修建排污管道,积极改水改厨改厕,坚持农村环境治理和垃圾分类,彻底改变脏乱差的乡村面貌。
2.统筹山水田林路系统治理。由于农业部门分工太细,权限不一,因而保护和治理上步调不一,导致效果不佳,因而要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开展农村河塘清淤整治,现在很多河堰还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筑的,损坏严重,河长制不仅要管环保,也要关心治理。
3.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既是乡村文明建设的推动者,也是乡村文明建设成果的享受者,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方式,让农民群众形成推动乡村文明建设的自觉,如清明、春节祭祀祖先要举行鸣炮和烧纸钱等仪式,不要简单地归结为封建迷信,要尊重这种民俗,但是又要让村民组成防火巡逻队,巡山防火,让村民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祭祀方式不卫生又不安全,而自觉变更祭祀程序,只备鲜花或纸花“挂清”而不是烧纸放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