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改善的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研究

2020-03-03 00:02陈小华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公安专业能力

陈小华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期刊编辑部,江苏 南京 210023)

一、引 言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1]。简单地说,认知,就是通过思维活动认识、了解[2]。苏格拉底说过,“一个人不可能主动犯错误,错误都是无知造成的。”爱因斯坦说,“明白有些事物是我们不可能洞察的,意识到我们的心智所及,只不过是纯真与至美的皮毛……”可见,无论从认知或认知过程的定义,还是著名学者对认知方面的领悟来看,人类探索未知、认识自然与社会的能力是有限的。换句话说,人类的认知能力存在相当的局限性。警察在认知能力方面存在的局限,必然限制警察执法能力的提升,影响警察全方位、高质量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利于达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对社会治理工作提出的新期望。因此,研究改善警察认知能力的各种路径,不断提升警察执法水平,既是坚决贯彻中央对公安队伍建设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亦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践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使命、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满意度的重要保障。

二、认知水平对警察执法工作的影响

警察职业是一种具有高度挑战性和危险性的职业[3]。要想在履职过程中将自身的职业安全与健康风险降至最低,就必须准确地评判、利用执法工作中遇到的人与物,在充分获取、加工信息的过程中挖掘基础素养的潜能,在运用现代装备、设施、材料的过程中发挥专业理论知识的实践指导作用。否则,就会受困于认知的局限,经受难以预测的职业风险,最终影响执法工作的公正、公平。从警种上看,交通、刑侦、治安、消防、法医等不同警种的民警在实际执法过程和特定工作环境中面临不同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职业性伤害因素[4]。及时、成功地消除这些职业性伤害因素,依靠警察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储备的专业知识,以及在执法现场有效、综合地应用这些知识。在此,专业认知水平,决定警察在特定工作环境中消除职业性伤害的能力。

实践中,公安机关会比其他执法机关遭遇更多的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以及五花八门的拒绝配合执法的行为,于是一些公安民警试图通过选择强制手段,解决实际问题,达成执法目标[5]。这样做,往往是因为执法民警受限于自身的认知面,难以凭借更专业的角度、更适应现场情况的反应来采用更安全、有效的处置手段。从全国公安机关侦破的案件来看,网络空间不仅滋生新的高科技犯罪,而且已成为传统“盗抢骗”等犯罪活动的空间、媒介、途径和手段,这是科技的“双刃剑”效应在社会发展中的充分体现[6]。要有效治理网络空间,遏制网络上的各种高科技犯罪,就必须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以人民警察远超犯罪分子对网络技术的认知水平来形成对网络技术应用的监督、控制、引领。最终,还一片清朗的网络空间于社会民众、于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犯罪呈现犯罪团伙集团化、犯罪手段专业化、犯罪体系系统化、犯罪产业流水化的新趋势[7]。针对刑事犯罪的这些新特点、新趋势,警察只有在不断提高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努力运用新知识、借力高科技、使用新装备、联合多警种、善于临场应变,才能将犯罪分子精心设计的流程、埋伏的机关消减于无形,将他们在造成危害之前绳之以法。遇到突发事件时,警察需要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决定,需要掌握和分析大量的信息并及时控制危机。而自我效能是处理生死攸关的应急事务中所需的能力[8]。这当中控制危机和应急处理的效能,更是反映警察认知水平的重要指标,是警察认知能力通过具体执法过程在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方面的深刻展现。

三、突破警察认知局限提升执法能力的路径

(一)加强警察职业教育,全面夯实警察队伍的认知基础

目前,我国的警察职业教育主要包括全日制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两种方式。在全日制学历教育中又分公安部管理的学历教育和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的学历教育。毫无疑问,打牢警察的认知基础是警察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不断推进,警察职业教育亦伴随着公安体制机制的改革,迎来了许多新机遇,同时碰到了不少新问题。如何抓住这些机遇、解决这些问题,适时布局、调整、改进现行的公安职业教育,全面提升警察队伍的认知能力,为培养素质高、后劲足、适应面广、战斗力强的高水平警察队伍奠定坚实基础,是基于警察认知能力持续改善、值得公安部与各警察院校持续关注的课题。

公安部管理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南京森林警察学院、铁道警察学院五所院校。前两所一直由公安部主管,警察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稳定,在全面掌握现有警察认知现状和适应现代警察职业需求的认知能力储备基础上,主要发挥它们培养高学历(硕士、博士)警察人才的优势,加强公安高科技的研发与运用,着力解决公安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承担高级警官培训、高级教官培养、涉外警务工作等方面的任务。后三所警察院校的办学宗旨与人才培养方向,随着隶属单位的改变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更。此次应抓住深化公安工作改革的契机,依据新形势下公安工作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的师资力量,合理设置专业,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尽快确立学校的发展方向,依托行业、专业、人才、地域等优势突出办学特色。

作为部属警察院校,要始终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更前瞻的布局,把解决我国公安工作的重点、难点、要点问题作为人才培养的主线贯穿始终,做到面上的全国人才培养一盘棋,点上的专业有所为有所不为,学科方面各具特色、相互支撑、共享资源。总之,要在公安研究和科技创新上充当政府机构的智囊团,在人才培养上做到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维护社会秩序时卓有成效,成为巩固党执政地位的强有力保障。

地方公安院校要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现状,熟悉警察队伍有效履行区域治安管理职能的认知需求,以服务地方发展为抓手,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突出专业设置的地域特色,在保证一定覆盖度的前提下,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目前,地方公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普遍大同小异,教师、信息资料、实验室、训练场地等资源缺乏交流、互动、共享机制,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招收分配各自为战,缺乏竞争和互补的平台。要改变地方公安院校存在的办学同质化倾向,必须从中央的层面,由公安部、教育部等部委牵头,对各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进行宏观指导,有条件地打破招生分配的地方局限,允许一定比例的学生在全国范围内招录就业,形成地方与地方公安院校之间、地方与部属公安院校之间的良性竞争。通过竞争,来修正公安院校的专业设置过度重复的情况,淘汰部分院校的弱势专业,促进院校之间的人才交流与资源共享。

理论上说,设置不同的专业是为了集中培养一部分兴趣爱好与专业方向相匹配的学生,以达到某个方面更高的认知水平,获得解决某些特殊问题的专门能力。但是,相对于警察处置千变万化的现场问题来说,警察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老师的专业教学都是静态的、滞后的,也就是说,学生据此获取解决公安工作一线问题的认知能力是局部的、有限的、暂时的。让培养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具备依托专业素养随机应变的认知能力,合理设置并加强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拓宽他们的专业适应能力,应该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特别加以重视的环节。因为,现代人才培养的经验表明,只有先做到厚基础、宽口径,才能实现专业强、业务精、后劲足[9]。

(二)利用人工智能,多维度拓展警察的认知面

未来技术变革的影响是永久的,并跟人工智能(AI)有很大的相关性,会给我们社会运转带来颠覆性的势能。人民警察必须融入到这场以AI 为标志的技术变革中去,并将这些技术运用于现在与未来的公安工作,借助AI 在认知的深度、广度上进行立体的拓展,才能主动地适应社会管理的角色,实现公安技术与手段的创新。

目前,人民警察在完成侦查、反恐、缉毒、安保、巡逻等工作时,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其推进维度多数时候是单维度的,也就是必须按照预先设定的工作程序一步一步地完成,导致应对突发情形时容易失去主动权。未来随着警察与机器(AI)的密切合作,机器通过多次与警察前往一线处置各类案件,丰富了面对不同情况的认知能力,并通过自我学习、向其他机器学习,成为一个“见多识广、应变力超强”的工作“助手”。警察在熟练操控机器的情况下,就可实现公安工作的多维度精准开展,将极大地提升公安工作的效率和人民群众对社会治理工作的满意度。这里,AI充当了人民警察的另一个“参谋”“大脑”,它可以全天候、不知疲倦、始终精准地工作。人工智能时代,“数据为王”,信息资源就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10]。

要让每个警察都能在工作中逐渐地关联上这种机器,享受智能时代带来的认知飞跃,公安机关就必须加快智能平台的建设,实现各级公安机关跨地区、跨警种、跨级别的信息资源共享。毕竟,AI 与民警之间不会自动连接,常规状态下处于彼此间的物理分离,警察要借用AI 尽快地开拓认知面,主动学习、反复实践,全方位提升对AI 革命性的认知,才是得道的前提。笔者相信,随着AI 技术的不断发展、公安工作与AI的深度融合,单个警察因借助AI 而获得专业认知能力的极大提升,将有可能逐渐摆脱学校所学专业的限制。例如,侦查工作在涉及刑侦、技侦、网安、经侦、反恐、禁毒等诸多专业方向时,可以越过旧工作模式下不同警种之间调用存在的“藩篱”“壁垒”,将极大地增强警察的综合执法能力,有利于缓解警力不足的困境,更好地保障执法人员的安全。

(三)增加警察掌握的语言交流种类,扩大认知覆盖面

这里所指的语言交流种类主要包括除去外语的少数民族语、方言、网络用语、犯罪隐语等。语言是有效完成认知过程、决定信息加工准确性的一个重要媒介、载体,也是警察从事执法工作的重要工具。因此,警察能使用的语言交流种类越多,其认知的覆盖面就越广,存在的执法盲区、盲点就越少。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种类的发展中国家。55 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无民族语言、满族已全部使用汉语外,其他53 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11]。公安机关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警察招录过程中已经对此进行了充分考量,而且现行公安院校那里来那里去的招录培养政策亦对语言交流种类影响工作的情况作了回应。

人际交流建立在一定语境之上,语境是否同步对消除语言歧义以解码彼此的交流意图来说至关重要。当传授双方同属于一个语境时,理解的精确度和准确度都能得到有效提高[12]。像方言、网络语言、犯罪隐语这些由语言环境决定语言意义的语言交流种类,往往会随着执法环境的切入而影响警察对现场信息的收集、加工,令警察对现场的认知产生偏差,甚至造成对警察执法的严重干扰。比如,南方地区主要分布着江淮官话、西南官话、赣语、吴语、闽语、湘语、粤语、客话以及平话等,但这些方言之间的差异较大,互通性也很低,尤其像吴语、闽语、湘语、粤语、客话等,与普通话差别很大[13]。

警察在从事盘查、监听、询问、视频资料分析等工作时,难免碰到需要突破方言形成的认知障碍才能顺利完成执法工作的情况。此外,一些犯罪分子会故意临时建立小范围的专属交流语境,以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如故意使用网络语言或“网络黑话”、犯罪隐语等。犯罪隐语亦称“黑话”,又名“切口”。它是违法犯罪分子或犯罪团伙互相结交、互相联络、交换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语言工具[14]。公安机关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民警对这些特定的交流方式进行学习、研究,以便遇到相关的执法环境时能够排除交流情况、收集信息方面的障碍,形成较为准确的现场或事件认知,最终实现公正、公平、高效的执法效果。

(四)合理配置警察的专业门类,形成相应的认知覆盖网

掌握与执法相关的专业知识,是保证警察具备应有的职业素养和基本胜任力的前提。当前获得广泛共识的胜任力模型被确定为在岗位情境中员工个体潜在的、深层次的特征,它可以是动机、个体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方式、行为技能等[15]。单个警察或一个团队只有形成较广的认知覆盖面,也就是掌握了足够多的专业门类,才能在处理复杂多变的案件中做到游刃有余。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犯罪分子采用的工具、手段也有了质的变化,许多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装备被他们用来逃避打击、谋取非法利益、危害社会。警察在侦破这类犯罪案件时,少不了在专业知识和现代装备运用上与犯罪分子进行较量,而且某些情况下较量的胜负往往决定办案的效率甚至成败。为此,公安机关在新招录人民警察时,要认真分析国内外治安、反恐、处突等工作的新形势,了解前沿科学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运用,针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前瞻性、动态地配置相应专业的警力,以形成足够广泛的、与时俱进的公安工作人才需求覆盖面,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社会治理服务做好充分的人才布局与人才保障。比如,在网络诈骗案件高发的时期或地区,要针对性地吸纳高水平的计算机或网络安全人才进入公安队伍,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特长:一方面,在网络上构筑阻隔风险侵入的防火墙,及时披露犯罪分子使用的各种诈骗手段,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加快网络犯罪案件的侦破,尽量挽回受害者的损失,将犯罪分子及时绳之以法,减少此类案件的重复发生。

(五)鼓励警察参加各类比赛演练、学术交流、专业培训,防止专业认知能力与科技发展、社会需求脱节

参加世界性、全国性、行业性的各类警察比赛,是警察切磋交流、增长见识、提升能力的重要渠道。像世界警察手枪射击比赛、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全国公安机关警务技能比武、司法警察技能大比武等,还有跨国的、全国性的各种警察联合演练(如反恐、防爆、应急处突等),它们或为警察个体的技能突破性提升提供示范场所、激励机会、训练方法,或为团体性协作能量的展示搭建专业性参与、学习、观摩平台。比赛演练过程就是警察专业性认知不断更新、修正、突破的过程,它终将通过少数个人或团体将认知的改善,转化成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社会治理服务需求的关键抓手。

学术交流与专业培训是研究型、应用型人才不断超越自身专业认知局限的重要途径。从职业属性来看,警察可归为应用型人才。学术交流可以培养警察的创新性、探索性思维,为他们获取行业专家学者的现场指导创造机会,更能启发他们从多种角度去认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他们借鉴、了解、引进新技术、新装备提供咨询平台。专业培训则针对工作中的技能、知识需求进行更新、温故、强化,比如适时给警察练习新引进的技术手段、学习新颁布的法律法规、提供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的实战训练模式。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着眼于提升警察的认知能力,力求警察认知能力与社会发展的同步。

公安机关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各类比赛演练、学术交流、专业培训对警察认知能力改善、警察职业能力提升的功用:创造条件让警察参加比赛演练,从实战需求的角度设计一些比赛演练项目,激励他们在比赛演练中争取好成绩,以带动更多警察主动提升自身的实战水平;鼓励警察参加有一定级别的学术交流,给他们准备学术交流材料予时间、物质上的支持,特别是要鼓励他们把各种办案经验、方法、信息转化成可供借鉴、推广的理论成果去进行学术交流;定期、不定期、分批次组织警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培训,在培训中拓展、丰富、强化专业认知,推动执法能力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六)维持警察队伍的相对稳定和融洽的警民关系,创造良好的专业认知平台

人民政府和公安机关必须给警察予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足够的保障,让他们有相应的归属感、荣誉感,以维持警察队伍的稳定。只有警察队伍的相对稳定,才能保证对管辖区域社情民情了解的相对稳定,保证辖区治安相关资料与信息收集、加工、利用的延续性,保证发生案件的侦破不因主办人员的变更而造成短暂中断或延误时机。很明显,警察队伍的相对稳定,就是维持公安机关对辖区社会治理情境的长期、有效把控,是为警察工作提供一个稳定有效的认知情境,因为熟悉在案的社区环境是专业认知作用于执法工作的前提条件。

公安工作要想卓有成效,就必须深入群众,问计于民。只有和辖区居民真心交朋友,警察才能对辖区治安情况有深刻而广泛的认知,人民群众才愿意自觉成为警察的工作帮手,这样才能有效延伸警察的认知空间和时间,让他们的专业认知工作建立在雄厚的群众基础之上,最终使他们的社会治理能效事半功倍。可见,警察从事的社会治理工作是一项必须把自己代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营造良好的警民关系,并将自己的专业认知和人民群众的经验认知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好的工作。换句话说,良好的警民关系就是警察有效工作的认知平台之一,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民间智库资源。

四、讨论与结论

人们的认知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后果可能左右公职人员对公共事件的判断,引起不必要的社会矛盾,给政府信誉造成损害[16]。随着公安工作的改革与发展,人民警察职能的内涵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现在,国家赋予人民警察食品、药品、环境、森林等方面的执法职能,对警察的专业认知能力同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尽快地满足这些要求才能很好地履行相关职能。否则,容易造成不良后果,比如:受监测和认知能力、各利益相关体立场、所选评价标准等的影响,水质的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并非总可以达到一致,而其矛盾往往成为水环境危机和健康公害事件的根源[17]。

任何专业认知水平的提升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不断调整培养警察的学历教育方式,可以改善影响警察认知的初始条件;适时加强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警察在职培训,则能突破束缚警察认知能力提升的旧有轨道,让警察的认知水平与新科技的利用同步。作为公安机关必须高度重视警察职能内涵变化对公安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在职民警新专业能力的培训,在新招录人民警察时注意专业结构的覆盖度和补缺性。公安院校要适时修订、完善人才培养计划,保证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良好匹配。总之,只有民警的认知能力跟上了公安工作改革发展的步伐,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社会治理服务。

猜你喜欢
公安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